格里芬后现代主义特征研究

时间:2022-10-21 10:17:02

格里芬后现代主义特征研究

摘 要: 大卫·雷·格里芬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不同于以往的后现代主义学说,它有三个明显特征:强调人的贡献性,提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倡导重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本文主要探究这三个特征。

关键词: 格里芬 后现代主义 特征研究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权威王治河曾在其专著或论文中多次提到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倡导创造性;第二,鼓励多元思维品格;第三,倡导对世界的关心和爱护。他的总结高屋建瓴,道出了后现代主义建设性向度的精髓。但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大卫·雷·格里芬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思想具有哪些明显特征呢?

一、强调人类的贡献性

以大卫·雷·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强调人类对地球、对自然界、对社会及对他人的贡献性,从本质上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传统观念的束缚。现代主义崇尚二元论对立思维模式,其哲学体系中个人主义占中心地位,强调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偏于独立的。社会仅仅是个人为了一己私利而结合在一起的独立的个人聚合体。因此,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冲突时必须强调个人的优越性。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自我利益,人类可以不受道德的束缚,可以不考虑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这种思想也迎合了机械主义的自然观,剥离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下表比较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三个关键问题观点上的差异。

表 现代主义与建设性现代主义比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强调人类对世界的家园感和亲缘感,人与外界的关系都是其个人身份的基本构成性的要素。因此人类不能把自己剥离这个世界,剥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大卫·雷·格里芬作出这样的论述:

“我们从他人那里接受创造性的奉献,这种接受性同许许多多接受性价值(例如食物、水、空气、审美和性等)一起构成了我们本性的一个基本方面。但是,我们同时又是创造性的存在物,我们需要实现我们的潜能,依靠我们自己去获得某些东西。更进一步说,我们需要对他人做出贡献,这种动机同接受性需要及成就需要一样,也是人类本性的基本方面。”①

大卫·雷·格里芬把“对他人做出贡献”提升到人类本性的高度,这是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所认同的人与他人之间内在的、本质的、构成的关系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有机的关系中,世界就成了全人类的一个大家庭。因此,作为家庭成员,个人对他人作贡献变得理所当然。此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观强调挖掘生活的深层意义,不仅要回到团体之中为当代人作出贡献,还要为后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提倡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现代性极度认可机械论的自然观,认为自然如同运转的机器一样,其运动完全受制于物理和化学定律,这种观点很好地契合了现代主义者笃信的二元论。对他们而言,社会就是冷漠和敌对的代名词。笛卡儿所提倡的精神与物质二元论(心物二元论)主张世界的两个独立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二者同等公平地存在。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在这种思想的操纵下,现代人宣称人独立于毫无知觉的大自然,从而可以肆意掠夺大自然的资源,破坏环境,牺牲别的物种以达到人类利益最大化。在这个貌似冠冕堂皇的理由的影响下,人类在十九、二十世纪开始无节制地对地球上各种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地球上的淡水、森林、土地等资源被过度攫取,再加上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类逐渐开始承受这些破坏行为的后果,诸如臭氧层破坏导致人类接受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从而破坏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森林退化、沙尘暴扬、水土流失、洪水肆虐等问题正在威胁地球人类的生存。

与现代主义形成鲜明对比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者对“生态运动”和“绿色运动”的推崇。他们旨在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应该是统一的,从而强调人同自然的和谐相处。大卫·雷·格里芬在《和平与后现代范式》一文中有如下阐述:“生态运动的兴起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我们应当同我们的总体环境保持某种和谐。”②现代世界公民的驱动力是占有和统治自然,而生态主义的后现代思想则号召后世的公民成长为“具有生态意识人”,从而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大卫·雷·格里芬说道:

在这种意识中,一切事物的价值都将受到尊重,一切事物的相关系都将受到重视。我们必须轻轻地走过这个世界、仅仅使用我们必须使用的东西、为我们的邻居和后代保持生态的平衡,这些意识将成为“常识”。③

现代人应该放弃与自然的斗争,打破现有的尴尬的对立状态,在承认人和自然之间不可打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宇宙正在展现的过程的一部分,同恒星、微风、岩石、土壤、行星及动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颠覆了现代世界观对自然的态度,倡导建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和谐自然观。

三、倡导重建男人与女人的关系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维度还生动地体现在对女性主义问题的思考上。两性关系历来是各个时期的哲学家们热衷的话题。大男子主义和父权制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数千年的历史,教会和中性文化的中心权威人物均是男性角色,亚里士多德也曾宣称女性是畸形的男性。因此,这种根深蒂固、认为男性优于女性的女性歧视思想其实不是现代精神的首创。但是现代精神却在不同场合强化了男性精神,大男子主义的印记更是十分明显。大卫·雷·格里芬曾有这样的陈述:

……现代精神也可说成是一种单面的男性精神。从宗教史的角度看,第一阶段现代性的完全超验的、全知全能的上帝是对男性天神的恢复;在过去,内在于自然中神灵一直被看做是女性神灵,如今却都被抛弃了。关于心灵和自然的二元论观点把意识、自我运动和自在价值仅仅归结于人类灵魂的属性,它不仅“证明”了人(Man)对自然的优越性,而且“证明了”男性对女性的优越性。④

这种单面的男性精神虽然不是源起于现代精神,但其破坏力和影响力是巨大的。妇女和自然一样被男性肆意开发和利用。男人们为自己剥离家庭,较少参与家庭的情感生活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在高度父权制的资本主义下,妇女的养育职能被放在首位,女性的自我力量被压制,自我意识变得萎缩,才智无法充分发挥,更无法展现足够的自我力量。日益增强的依赖感也迫使她们远离自我。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生态女权主义、西方女权主义有着深刻影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建设性十分明显,它主张两性之间的相互关联性,男性和女性需要共同追求的普遍幸福。女权主义者在反对父权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模式,她们称之为后父权制社会。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关系得以重建,女性不仅诉求提高自身的地位,还要关注普遍的人权,维持和谐的两性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正如下图所示:

后现代女权主义示意图

注释:

①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13.

②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15.

③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16.

④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29.

参考文献:

[1]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3]王治河.论后现代主义的三种形态.国外社会科学[J].1995(1).

[4]大卫·雷·格里芬编.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中国编译出版社,2012.

上一篇:高师图书馆服务主导型目标的实现 下一篇:勤 做 课 外 功, 拓 展 文 本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