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宁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时间:2022-10-21 09:47:49

阜宁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分析

摘要 介绍2012年阜宁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及当地主要气象因素,并分析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以为减轻当地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气象条件;江苏阜宁;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36-02

小麦赤霉病是阜宁县小麦穗期重要病害,2003、2010、2012年大流行,对小麦产量、品质造成重大影响。赤霉病病菌的生长、发育、繁殖、侵染及病害流行与温度、湿度、雨量及日照等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气象因素是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的主导因素。2012年,气象条件再次利于阜宁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该文根据2012年阜宁县小麦抽穗期至乳熟期赤霉病病情田间调查资料,结合当地3—5月主要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1 资料来源

1.1 田间调查

系统田于小麦抽穗后观察病穗出现时间,发现病穗后,每隔5 d调查1次田间病穗数和病级,直至病情稳定;大田于小麦孕穗后,按不同类型田块每隔5 d调查1次田间发病情况,计算病穗率、病指,测算发病面积[1]。

1.2 气象资料

该文气象资料来源于县气象局气象测报站,主要包括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及光照时数等主要气象因子。

2 病害发生概况

2012年,阜宁县小麦种植总面积为5.41万hm2,赤霉病发生面积5.06万hm2,占种植面积的93.53%,为大发生年份。田间调查显示,2012年小麦赤霉病见病时间早,发病面积大,发生程度重,5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5月下旬病情逐步稳定。系统田5月4日始见病穗,比常年早7 d左右;5月上旬大田病田率较高,但病穗率和病指均较低,病征主要表现在小穗颖壳处;5月7日田块见病率44.44%,病穗率仍较低;5月中旬病情激增,5月15—16日,病田率100%,病穗率加权平均为11.58%,病指3.59;5月21日大面积病穗率在10%~45%,病穗级别以2级为主,重发田块病穗率在60%~95%,病穗级别以3~4级为主;5月下旬病情发展逐步停止,5月28—30日平均自然病穗率63.8%(42.01%~96.31%),平均病指42.20(23.33~67.30),平均大田病穗率20.80%(2.33%~98.00%),平均病指7.73(0.86~66.82),其中大田病穗率1%~10%的面积1.21万hm2,占23.98%;病穗率11%~20%的面积1.35万hm2,占26.72%;病穗率21%~30%的面积1.07万hm2,占21.07%;病穗率31%~40%的面积0.79万hm2,占15.52%;大于40%的面积0.64万hm2,占12.70%(图1)。

3 主要气象因素

3.1 温度

2012年3月24日前阴雨低温天气偏多,25日后气温回升迅速,旬平均温度多高于常年,其中4月上旬温度尤为偏高,旬平均温度达14.5 ℃,较常年同期偏高2.8 ℃,4月中、下旬旬平均温度略高于常年,5月上旬温度再次走高,较常年同期偏高2.0 ℃(图2)。此外,2012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日均温在15 ℃以上天数也明显多于常年,4月上旬和下旬日均温在15 ℃以上天数分别为4、9 d,5月上旬日均温在20 ℃以上天数为6 d,均多于常年(图3)。

3.2 湿度

2012年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湿度总体明显偏高,2012年4月上旬至5月中旬的旬平均相对湿度≥70%日数除4月上旬近于常年外,其他时段均多于常年(图4)。

3.3 降水

2012年小麦返青后,阴雨日异常偏多,2月中旬至3月下旬初出现多个过程性降雨,田间湿度明显加大;4月上中旬降水量虽与常年相近,但雨日数偏多,4月下旬至5月初出现2次阴雨过程,其中4月21—25日连续降雨24.8 mm,4月29日至5月1日连续降雨16.3 mm;5月上旬后期再次出现阴雨天气(图5、6)。

3.4 光照

2012年小麦返青拔节期至孕穗期,日照总体偏少,其中3月上、中旬以及4月下旬的旬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少23.0~28.3 h,4月下旬比常年少13.7 h,4月上旬日照时数则比常年多13.7 h,其余时段与常年同期相比正常略少(图7)。

4 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分析

4.1 4月初前后气象条件利于子囊壳大量产生,为病害流行提供充足菌源

稻桩子囊壳产生的最低温度为7~10 ℃,在15~20 ℃条件下2~3 d即可形成;在适温下,土壤湿度60%以上,带菌秸秆即形成子囊壳并成熟,土壤湿度80%以上,带菌基质腐烂时,形成的子囊壳数量增多[2]。3月下旬、4月上旬温度高于常年同期,4月上旬15 ℃以上天数达4 d,而2月下旬至3月中旬连续降雨,4月上旬田间湿度仍然偏高,且4月上旬日照时数正常,综合气象条件对子囊壳产生极端有利。田间调查显示,4月3日稻桩子囊壳穴带菌率0.54%,枝带菌率0.08%;4月19日稻桩子囊壳穴带菌率12.39%,枝带菌率2.63%,田间菌源量显著增加,为病害发生提供了充足菌源。

4.2 4月中下旬至5月初气象条件利于孢子萌发、侵染,发病时间早,见病田率高

子囊孢子萌发温度范围4~35 ℃,以25~30 ℃最适宜,经过4~8 h萌发率可达90%,10~15 ℃条件下经过12~24 h萌发率也可达90%[2];4月中、下旬温度均在15 ℃左右,且雨水充足,湿度偏高,极度利于子囊孢子的萌发,4月下旬子囊孢子大多成熟;4月29日至5月1日小麦大面积抽穗扬花期间适逢连续降雨,对孢子释放起到了促进作用,并大量传播到麦穗上侵染危害。

4.3 5月上旬后期气象条件助推了赤霉病的发生,5月中旬病情急剧上升,发病面积继续扩大

气象观测数据表明,5月上旬温度偏高,高温日数偏多,5月7—9日出现雾霾和降水,尽管降水量仅1.8 mm,但空气相对湿度偏高,5月7—9日平均相对湿度为79.5%;日照时数仅14.9 h,5月上旬后期综合气象条件非常利于孢子侵染和繁殖;从而助推了病害的流行,4~5 d后田间赤霉病病症大量表现。

5 结语

2012年阜宁县小麦赤霉病大发生是小麦生长中后期有利的综合气象条件对其发生流行显著影响的最好验证。

对于以当地菌源为主的小麦赤霉病,小麦拔节期至孕穗期的气象条件影响田间菌源量形成的多或少,而影响其发生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则取决于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与子囊孢子成熟释放期的吻合程度以及抽穗后气象条件的适宜程度[3-4]。

赤霉病的预测预报应密切关注小麦返青拔节后各时段气象变化情况,综合考虑子囊壳产生期,子囊孢子萌发、成熟释放、繁殖期等对应关键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5]。

6 参考文献

[1] 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姜玉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小麦病虫草害发生与监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2-33.

[3] 李伟.2012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分析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2012(21):22.

[4] 王春华.如何防治小麦赤霉病[J].红土地,2012(11):47.

[5] 邢献宏.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沿江稻茬麦高产途径与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7):80-81.

上一篇:杂交水稻全优1479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下一篇:杜鹃花的特征特性及扦插繁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