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阅读的个性化

时间:2022-10-21 08:09:18

解码阅读的个性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相对于传统的阅读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建议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理念和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认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句话从学生的接受发展的角度来界定阅读的作用,从理论层面上为学生阅读廓开了一个崭新的视野。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有益于人的发展。因此,教学行为应该互相交流,共生共进,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要求,学生做。文本有其独立意义,具有能动性,必须从它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的加以解读。因此,教学就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和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具有革命性意义,同时它又使广大语文教师面临许多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阅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

个性化阅读倡导以下一些观点:

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读者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阅读即是创造。小学阅读教学承担着让学生“学会阅读”的任务,因而在作者、作品、读者之间多出了一个教者。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作者、作品与读者的正常关系。教师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而应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让学生直接面对作品,这是自主阅读的第一步,是个性化阅读的先决条件。

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

老师根据教学参考资料解读作品,然后再向学生灌输,以为这是最权威的解读,也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捷径。其实,在这样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对老师的解读。这只能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阅读,只能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阅读。

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老师在讲解完《麻雀》一课后问学生:“同学们,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认为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伟大的母爱之情。”老师一听,与大脑中储存的答案不符,脱口而出:“你怎么就知道那是只母麻雀呢?也是,书上只说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与猎狗拼死搏斗的事情,没点出老麻雀是公是母。老师有此一问,学生也认为自己的答案不正确,全班学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看到学生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最后老师做出了权威的定论:“同学们,告诉大家,这篇课文体现了一种伟大的亲子之情。”“母爱”。“亲子”有何区别?区别就在于参考书上写的是“亲子”二字。像这样的唯教材教参为尊,学生们能真正做到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吗?

三、 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教师预设之外的思维火花,如何引导,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既是独特,就应当是学生独有的有创见的有新意的理性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是“信天游”式的独白,不能是鹦鹉学舌的人云亦云,更不能是学生为了标新立异,为了哗众取宠,为了搞笑而故意的胡说八道,信口开河,对此,不仅不能给予珍视,还应当给以批评指正。反过来,对于我们老师来说,也不能一味的去迎合学生,一味的去追求个性化阅读而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要真正“珍惜”、“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要在教学中作为“平等的首席”,在尊重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体验、理解的正确与否,程度如何,区别对待,积极回应,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使不同的学生获得对文本意义的不同建构。

四、阅读应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教学,包含着“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两层意思。“阅读对话”是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教学对话”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过程,其形式主要有“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弄明白了这些,作为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对话教学呢?

第一,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中的对话,一般是围绕文本中的话题或由文本生成出来的相关话题来展开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并形成各自的想法和认识。试想,如果自己对文本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么,你拿什么和人家“对话”呢?因此,师生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实践证明,师生双方与文本的契合程度越深,师生之间的对话水平就会越高,越有效。

第二,抓住生成性教学,是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关键。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就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对话式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对话的话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对话过程中生成。阅读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不是教师在课前备课中能够完全预见的,因此,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围绕某一话题进行对话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个性化阅读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

这种合作学习会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产生种种不可预设的“偶然性”的效果,因而,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上一篇:基于强化粮油食品类专业工程能力的人才培养模... 下一篇:谈新课改下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