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以子贵的观念要不得

时间:2022-10-21 07:37:52

母以子贵的观念要不得

2012年高考在即,考生们迎来了所谓“决定命运”的一次考试,家长们也替孩子捏了一把汗。年年高考,揭榜时几家欢乐几家愁,孩子落榜,家长的痛苦不亚于孩子。去年高考过后,一位憔悴的母亲前来求助。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万千望子成龙的家长的身影,他们夸张地认为高考结果决定了孩子的前途是光明还是暗淡,甚至代表了家长自己命运的顺逆,因而心理极端脆弱,几近崩溃的边缘。希望这个案例对今年考生的家长有所启发。

一个自责的母亲

毕女士今年42岁,江苏省昆山市人,早年从一家仓储企业下岗,之后换了许多个工作。她在停车场收过费,做过超市理货员,在医院当过陪护工,三年前从家政公司辞职,专心在家照顾上高三的儿子小桐(化名)。她的丈夫是一名货运公司的管理员,工作劳累,薪水微薄。“我命不好,坎坷了半辈子。”毕女士唉声叹气地说,“我辞职以后,家里的开销全靠老公每月2500元的工资,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当时我身上特别有劲儿,因为儿子是我的希望。我一门心思照顾他,指望他考上大学,最好是重点大学,给我争光,让我在亲戚朋友面前扬扬眉、吐吐气。”

毕女士之所以对儿子满怀希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小桐学习成绩不错。小桐当年在昆山市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十,全校前一百,考上“一本”院校似乎十拿九稳。“但是这孩子也有点贪玩儿,学习不大用功。我辞职,就是为了在家陪他学习,给他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毕女士停顿了一下,继续说,“我做了我能做的一切。周围邻居都说,天底下哪有像你这么关心孩子的?要是小桐考不上清华北大,怎么对得起你呀。我没有怨言,只要孩子考上好大学,一切都值了。”

2011年高考,小桐发挥失常,总分刚刚过了“二本”院校的投档线,但因为报志愿失误,最终没有被提档,而是被一所职业院校录取。“得到这个消息,我感觉天塌了……”毕女士抽泣起来。她哽咽着列举她为儿子的付出: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餐,晚上陪儿子学习到12点,一年多没看过电视,没有添置过衣服……我本以为她接下来要抱怨儿子不争气,没想到她居然自责道:“我对不起儿子啊!本想帮助他,没想到反而拖了他的后腿!”

找到我求助之前,毕女士的身体情况非常糟糕。她整天无精打采,大脑昏昏沉沉的,没有食欲,严重失眠,原本整洁的家也变得狼藉一片。她没有勇气走出家门,害怕邻居嘲笑,甚至不愿听到邻居的安慰,因为安慰在她看来就是嘲笑。她的丈夫心疼她,承担了所有家务。对此,毕女士又是一阵自责:“我对不起丈夫,让他忙完外头还要忙家里,疲惫不堪地回到家,还要做饭、洗衣、照顾我。作为妻子,我真是失职!我恨自己,恨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让老公在单位丢人……我无法忍受自己在事业、家庭和子女教育上都如此失败,有时我想,干脆死了算了。我的心整天被痛苦撕咬,哪还有一点生活的乐趣……”

交谈中我了解到,20多年前,毕女士自己就是一名高考落榜生,所以她对高考有一种既恐惧又不甘心的矛盾心理。联系到自己下岗、只能从事低端体力工作的事实,她认定是高考落榜改变了她的命运。她还认为,不让儿子重蹈覆辙,摆脱父母的生活窘境,过上体面日子的唯一道路,就是考上好大学。所以,儿子高考落榜对她的打击是如此沉重,居然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至少你曾努力过

咨询工作中,我见过不少因孩子高考失利而精神崩溃的母亲,几乎都是对孩子恨铁不成钢,抱怨丈夫不配合,痛悔自己的心血付诸东流。也就是说,她们的愤怒是指向外部的。这样的家长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言谈中尽管有浓重的失败感,却不失掌控孩子一生命运的强势口吻。毕女士与这类家长迥然不同,她是那样的谦卑,又是那样的痛苦,她的痛苦统统是指向内部的,即强烈的自责,好像高考落榜的不是她的儿子小桐,而是她自己。

她说自己几年来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餐,晚上陪儿子学习到12点,一年多没看过电视,没有添置过衣服……这些话看似是在抱怨儿子不争气,实则是她在评价自己,即:“我对不起儿子啊!本想帮助他,没想到反而拖了他的后腿!”妻子身心俱疲,卧病在床,丈夫履行家庭义务,多做些家务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她却为此自责,觉得对不起丈夫,并联想到孩子高考落榜这件事上,认为是自己教育失职,害得丈夫在外面丢人。由这两个看似奇怪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毕女士有过低的自我评价。对于一个曾经高考落榜、儿子又重蹈覆辙、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均较低的母亲来说,凭什么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积极的评价呢?再者说,又有多少普通父母对自己有客观、积极的评价?因此,毕女士是中国大多数家长的代表,只是症状明显一些,又愿意倾诉而已。

我决定,我的心理辅导就从自我评价入手。

我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高考落榜的又不是小桐一个,你又何苦那么自责?而且,你做得已经够好了,应该无怨无悔。”我这样说,是想诱导她说出她自我评价过低的真正原因。

“怎么能无怨无悔?”毕女士提高了声调,“我没有投胎到一个好人家,我没有文凭,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像样的成长环境,如今又不能让孩子的人生有一个高一点的起点。你说,我哪有资格做一个母亲?”说话时,她几次抬手想揪自己的头发,又按捺住了,但她话语里的自我贬低情绪已经表露无遗。这是一个不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母亲。

“至少你曾努力过。”我提醒道,“当年下岗不是你的责任,你换过那么多工作,每个工作都那么辛苦,说明你为生活拼搏过;小桐高考落榜也不是你的责任,你尽力了,你的邻居不是夸你是天底下最关心孩子的母亲吗?至于没有投胎到一个好人家,就更不是你的责任了。”

毕女士哭着说:“我的努力没有一个有好结果,不是正好说明我脑子笨?不是正好证明我命苦?”

“不,不能证明!”我斩钉截铁地说,“只能证明你努力的方向有偏差。”

“什么方向?”她瞪大了眼睛。

改变命运的力量

通过交谈,我判断毕女士的焦虑和抑郁的症结主要有两点:

首先,早年的高考落榜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她主观地把人生的坎坷归因于自己没有大学文凭。因此,她对儿子小桐参加高考格外看重,潜意识里,她把儿子当成自己的替身,替自己去改变命运。也就是说,她有母以子贵的观念,致使她迷失了自我。当儿子落榜,她的希望破灭了,当年高考落榜的痛苦重现,加上她多多少少迷信命运轮回,她的失败感被成倍地放大了。

其次,由于生活中遭受了太多的失败,她渐渐失去了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和信心,也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力量,她认为只有儿子出人头地,才能避免自己的命运在儿子身上重演,而她自己也能收获一点成就感。

于是我对毕女士说:“小桐是你的儿子,是你的亲生骨肉,但他长大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足够的力量和时间去奋斗,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作为母亲,你希望他取得好成绩,可以理解,但你不能把他的成绩看成你的成绩,也不能把他的失败看成你的失败。也就是说,你无权让儿子背负你的苦难,替你去改变什么。总之,时代不同了,母以子贵的旧思想要不得。”

毕女士默不作声,眼球快速转动,像是在思考我的话,又像是在掩饰自己的慌乱。我的辅导开始有成效了,因为冷静、客观地思考是改变偏激心态和思维模式的开始。

她迷失自我太久了,此时,她最需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于是我问:“儿子长大了,离开家求学去了,作为母亲,为什么没有成就感呢?”

“因为他上的是职业学校,只是个大专,毕业后是蓝领。”

“职业学校怎么了?你没看网上的就业形势调查报告?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工资也不比本科生少,国家未来若干年缺的正是高级技术工人,许多本科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还要回炉上职业学校呢。我看呀,上职业学校不仅不算失败,前途还非常光明呢!”

“真的?”毕女士眼里闪烁着光彩。

“这不是什么秘密。”我连连点头,表示我没有骗她,“你可以继续对儿子持有希望,就像持有一支有升值潜力的股票那样。其实,无论儿子怎样,母亲都不该对他失望。不是吗?”

人们往往喜欢那些确定的东西,因为确定的东西会让人有自主感、掌控感和成就感。可是,当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时,很多人会变得抑郁、焦虑,因为他们不知所措。所以,毕女士若要恢复身心健康,仅仅找回对儿子的希望是不够的,还要找回迷失的自己,即找到自身改变命运的力量,但这不是一两次咨询可以做到的。

后来,我聘请毕女士在咨询室做一个月的保洁工作,她爽快地答应了。那一个月里,她旁听了几次我的心理辅导,看到了许多比她更痛苦的父亲和母亲,渐渐地,我发现她快乐起来了。有几次,我发现她还在等候区与家长聊天,一起抹眼泪。

“要相信,你永远不是世上最不幸的那一个,你永远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永远不要绝望。”一个月后告别的时候,我对毕女士说。

两个月以后,毕女士打电话告诉我,她在淘宝网开了一家网店。“生意还行。经营保洁用品,自动脱水的拖布什么的。”她说。

“不,你在经营希望。祝贺你!”

“对对!”她在电话里大笑。

上一篇:自信,有时就来自家长 下一篇:孩子偷看,咋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