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10-21 07:00:56

关于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的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5-0008-01

党的十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让人民幸福,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小康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本文以嵩明县为例,分析幸福乡村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幸福乡村建设的措施和路径。

1 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嵩明县共75个村(社区),446个自然村,总人口29.7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2/3以上。

1.1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2015年,嵩明县粮食稳定增产,菜、花、畜、烟等传统产业巩固提升,产业向规模化集中化转变,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1户、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0个,实现农业总产值24.9亿元,年均增长8.6%。农民收入逐年增加,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0.8%,达到1.11万元。

1.2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至2015年,已新建或改扩建农村公路329公里;建成4个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完成177个散居村庄生活污水“三池”建设,完成24个新农村试点、55个自然村整村推进和24个省级重点村建设任务,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92项;建成文化特色示范村5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村级老年活动中心5个,村级文体活动广场10个、农民健身点20个。

1.3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建成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44所,新增校舍34万平方米,排除校舍危房13.4万平方米。人均受教育年限达9.2年,教育 “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同时,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8000多人次,新增再就业人员1400多人,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普及。

1.4 农村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

嵩明县是全国第一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现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目前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25.63万人,参保率达99%,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30个,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65%,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

2 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领导不重视,机构不健全

嵩明县虽然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委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其它涉农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但至今为止,没有成立幸福乡村建设领导机构,幸福乡村建设工作没有统一领导,工作没有合力。

2.2 幸福乡村建设规划滞后

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或者有规划但不严格执行,部分村干部胡乱给村民申报建房手续,乱批“宅基地”。结果导致新建房屋规格不一,朝向不一,道路狭窄弯曲,排水不畅,不仅给农民带来生产生活上的不便,也给农村今后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隐患。

2.3 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支撑幸福乡村建设

嵩明县目前的村级集体经济弱小,无力自主筹资搞公益事业。筹资渠道主要是向上要扶持资金,向下讨集资捐款。各村的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多数闲置,未发挥作用。村民喜爱的健身娱乐广场、乡村公园等建设却很少。全县446个自然村,文体活动广场才有23个。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与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差甚远。

2.4 村民思想观念与幸福乡村建设还有差距

由于受传统陋习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存在随地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大棚种植户将腐烂废弃蔬菜乱堆乱放,个别农户甚至直接就地扔到沿线公路上,不少农户将厕所建村前屋后,且大部分还是露天的,苍蝇和臭气严重影响村民生活。农村废弃沟渠被生产生活垃圾占满,渠水发黑,蚊虫乱飞,既难看又难闻。

3 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的措施及路径

3.1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资源整合

尽快建立幸福乡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各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县新农办、扶贫办、财政、农业、林业、水务、交通、国土、规划、环保、审计等相关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各乡镇也要成立幸福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书记、镇长为主要负责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参与村级规划、项目实施的各项工作。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整合各类资源、资金、力量,做到领导、人力、物力、精力和财力集中,切实推进幸福乡村建设整体工作。

3.2 抓好科学规划,统筹开发建设

嵩明县幸福乡村建设必须按照高标准、高起点、有特色、功能配套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体现农村特色,反映文化内涵,重视生态环境、文化古迹的建设和保护,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要与城镇规划、旅游景点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和交通、水利等专业规划以及土地整理、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规划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必须严格按程序报批。

3.3 抓好产业培植,壮大集体经济

一是大力发展新产业。大力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如小街村的铁件加工、麦冲村的生菜种植、县城郊村的大棚蔬菜等。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幸福乡村。二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如杨林的“养鱼”协会,杨桥的“养兔”“养牛”协会等,把几十上百家种养农户连接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些农户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是要经常性开展新农民培训工作。县农广校、就业培训中心、劳动力人才交流中心、农机学校、职业中学等主体培训机构,要与各民办培训机构一起,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崇尚科学、提高技能,造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致富技能的新型农民。

3.4 抓好文化建设,保持农村和谐稳定

一要着力整治农村环境,美化净化村容镇貌,尽快改变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二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重点加强农村宣传文化“六个一”(一个综合活动室、一个广播室、一个阅报栏、一个宣传窗或黑板报、一个室外活动场、一个业余宣传员)的建设;三要逐渐改变农村各种生活陋习(如随地倒垃圾、堆粪、铺张浪费等);四要深入开展和谐家庭、诚信户、好公婆、好媳妇、好邻居等形式多样的文明新风创建活动;五要保护和发展以兰茂、花灯、龙狮等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六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黄、赌、毒,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沂南县“三品一标”工作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下一篇:基于复杂网络的风险传播模型及有效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