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中学生辨析作文中的虚构与谎言

时间:2022-10-21 05:39:40

教会中学生辨析作文中的虚构与谎言

摘 要: 大人总会这么教导孩子:要做诚实的好孩子,不能撒谎。撒谎是与诚实相对的一种不好的品德。对它做一个文字上的解释,可以这么说:撒谎是指人故意将自己认为是真实的事情说成不真实的,让听者受骗,把“不存在的事”当成“存在的事”;或者把真实存在的事,故意说成是不存在的。目的是让别人受骗,是一种品德不端的表现。

关键词: 中学生 虚构 谎言

一、虚构释义

什么是虚构呢?虚构是指文艺创作中为概括地表现生活、塑造典型、突出主题而采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它是根据并非实际发生在现实生活与历史中的题材进行创作的过程。文学作品尤其小说基本上都是要用到虚构这种艺术手法。

二、名著解读虚构

1.小说如果没有作者的虚构,其本身的存在就让人难以接受。它不可能用纯客观的笔调描述发生在生活里的实际事件,作者创作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录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而是为了表达什么。比如,托尔斯泰写《复活》,是受一个真实事件的启发。小说主要人物玛丝洛娃有她的原型。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这部小说记录了当时生活的一个真实事件,描写了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物,也不能说小说的写实性大于虚构性。原型不等于小说人物,小说人物的活动不可能照搬原型,这是常识。鲁迅先生说过,他在塑造人物时采取“杂取种种,合为一个”的方法,“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用这种方法创造的小说人物形象,就其本质而言,也是一个虚构的形象,因为现实生活里没有这么一个人。以《史记》为例,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它是头一部。真实性是中国历史著作遵循的第一原则,中国的史官历来有秉笔直书的传统,哪怕国君把刀架在脖子上,照样维护史书的尊严,决不苟且偷生。司马迁也不例外。他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传统,并且用《史记》延续和巩固了这一优良传统。如果说《史记》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丰碑的话,那么说作者司马迁是中国历史界的泰斗,并不为过。然而,就是这么一本《史记》,其中不免有虚构内容。如《项羽本纪》里的一些片段,“项羽别姬”、“东城之战”,以及项羽在乌江边与亭长的对话(即项羽说出“愧对江东父老”的那一段),细节描写非常详细,人物的行为和对话栩栩如生。人们没有理由怀疑这些事件的真实性,但完全有理由怀疑构成事件的细节是否真实,因为描写得太详细了,一个人如果不身临其境,那么怎么可能知道得那么多?凡是历史书籍,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对话,如果栩栩如生,就很有可能是不真实的。那一场楚汉之争,距离司马迁的生活年代,已经过去了好几十年,项羽早已经成为历史人物,司马迁只能通过民间传说了解项羽的生平,为他作传,而民间的传说,往往经过许多人的虚构,也就是说,经过他们的艺术加工,就像三国时代的故事,通过一代代人的口口相传,最后演变成了一部《三国演义》一样。在媒介如此发达的当代,尚且有以讹传讹的事情发生,更何况在司马迁所生活的年代。一部《史记》,记录的事件即使实有其事,其中的描写肯定含有虚构,于是,它成了一部文学作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能否虚构,而在于如何虚构。也就是说,虚构的可行性取决于价值判断:该褒的褒了,该贬的贬了,即使虚构也无妨;反之,该褒的贬了,该贬的褒了,就算刀架在脖子上也要秉笔直书。于是,当中国的历史学家在赞扬《史记》忠实于历史的史学传统时,中国的文学家却在一旁津津乐道那些查无实据的细节描写。《史记》成了文学和史学的双重典范,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虚构离不开想象。作家通过想象虚构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情境,吸引读者。通过想象编造一个故事或情景,或者通过想象阅读一个故事或情景,都属于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学领域,人们的想法、精神状态、价值判断、期待与渴望与世俗人生是不同的。世俗人生务实,而进入文学境界,则要超脱,它游离于日常生活,是人的心灵在现实上空的飘忽。我们所谓的文学世界,其实是古今中外所有作家共同编织出的一个玫瑰色的虚幻的梦,是他们对理想的追求。

三、区分虚构与谎言

1.虚构与谎言需具体区分开,不能混为一谈。有人把艺术创作中的虚构与现实中的说谎混为一谈,说教学生作文就是教他们撒谎,学生学作文就是学会在写作中撒谎的本领。说写作中的撒谎就是虚构。所谓虚构就是子虚乌有地构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这样下去一定会把学生的写作引入歧途。学生写作文不是不可以虚构,但从教育规律出发,学习记叙文体的写作,总是从最尊重现实的基础做起,循序渐进地加入虚构成分。如果亲身经历、自主见解都没学会正确如实表达,就在那里编造虚构的情节和情感,使用非本人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那么非乱套不可。

2.写虚构的作文需要建立在掌握写真人真事作文的基础上。一是写真人真事的作文和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有重要关系,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育人必以诚实为先,进而才能据此区分虚构与撒谎的差别;二是不可混淆虚构的作文和真人真事的作文这两种作文的概念、范畴、要求;三是虚构本来就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的,这利于与写真人真事的作文相衔接。中学阶段是素质培养的关键期,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备必要的文学审美鉴赏能力,自然也包括对虚构的审美鉴赏能力。文学的审美鉴赏能力主要是通过语文的学习与实践获得的,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学了不写就很难形成相关的审美鉴赏能力。而且,虚构是源于实践生活的,具有客观性,经受了作者理智和想象的加工,变成了“生活真实”。虚构往往是文学艺术创造力的必然表现。作文虚构可以促进中学生想象和创造力的发展,如果少了虚构,就会妨碍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虚构可以拓宽中学生的思维极限,让他们的作文视野更开阔。但不论怎样虚构,表情达意都必须真实。巴金说过,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文章是抒写性灵之物,主要就在于把自己内心真实的精神活动展示出来,与别人交流,不真实即失去了交流的基础,因此,这表的“情”达的“意”绝对假不得。在作文评阅中,我们主要考查学生的情意表达是否真实。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善待虚构,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必须戒除虚伪,使学生葆有纯真的心灵。写作内容的是否虚构和写作态度的是否真诚完全是两回事。即使一个虚构的情节,写作者怀着真诚的态度去写,也会有很强的感染力;即使一个真实的情节,写作者怀着敷衍的甚至歪曲的态度去写,就会有相反的效果。我们不反对合理的虚构,但情感虚伪的撒谎绝对要不得。

参考文献:

[1]徐敏.虚构、指称与非存在――为真难题及其解决方案[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

[2]李超元.论虚拟性实践[N].光明日报,2001(B04).

上一篇: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研究 下一篇:作文批改,学生主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