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10-21 04:54:35

“反讽”手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反讽在中学语文教材文学类文本中的运用。首先,理清新批评派对反讽理论的改造,结合专家的观点,对反讽做概念上的界定;接着,从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以及情景反讽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所举实例均源自语文教材。

语文教学;英美新批评;反讽

中学语文教学常用到“反语”和“双关”两种修辞格。“反语”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双关,还分为意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两种。

新批评派提出了反讽理论,新批评主将布鲁克斯对反讽作了最基本的定义:“反讽是承受语境的压力,因此它存在于任何时期的诗中,甚至简单的抒情诗里。”

英美新批评资深研究者赵毅衡先生认为,反讽不但可以运用于布鲁克斯所说的“诗歌中的所有语词”,还可以把反讽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反讽是一个符号意义,表达的非但不是直接指义,而是正好相反的意思。这样,符号就具有两层意思:字面义/实际义,表达面/意图面,外延义/内涵义,两者对立而并存,其中之一是主要义。但是究竟何者是反讽的主要意义,却随语境而变化。

可见,西方文论中的反讽手法和传统修辞的“反语”和“双关”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如都强调语境,都强调语词在语境中的变化。但是,反讽手法涉及的范围更广,分类也更细致,因此,对文本细读会更具有指导意义。

为此,笔者把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反讽手法做了归类,希望能为教材的文本细读提供示例,也是对教参内容的一个补充,能为老师们备课提供帮助。

一、字面义和实际义的反讽

孙绍振老师对《愚公移山》的分析是运用反讽解读课文的范例:

文本明明是赞美愚公的颂歌,可是人物的命名却用了带有贬义的“愚”;相反,文章是批判那个自作聪明的反对派的,可给他的命名却是带着褒义的“智”。要深入阐释“愚”字和“智”字,就不能满足于直觉,只有通过分析,才能揭示表层和深层内涵的矛盾。其实,这个矛盾,早在晋朝张湛的注释中就感觉到了:“俗谓之愚者,未必非智也;俗谓之智者,未必非愚也。”这就是说,这首颂歌中,还隐含着反讽。关于颂歌的观念先入为主,也就是封闭性,使得本文反讽的风格,几千年来成为盲点。

如前面分析《愚公移山》,先是分析愚和智的矛盾和转化,接着分析渺小和大力之间的矛盾,然后得出颂歌与反讽的统一,三者是有机联系的,而且是层层深化的。

《祝福》中有多处运用反讽,但常常被论者忽视。

小说第一段“四叔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对“我”这个多年未归的远房侄子也能寒暄照顾,表明看来是个老成正直的人,但作者接着对其书房有一番描写:“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照理应该挂孔夫子的像,但实际上挂的是道家的神仙,可见四叔信仰杂乱,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儒生;“一边的对联已经脱离,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可见四叔很少到书房,连对联脱了都不在意;“之间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我们知道,《康熙字典》在当时就相当于现代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是每个读书人必备的,“未必完全”说明四叔藏书少学问差;“一堆”不是“一排”,说明四叔很少去翻阅,放在那只是充门面,并不喜欢学问。

到这里,小说的描写就具有反讽意味了,表面上,四叔是位知书达理、老成持重的读书人,实际上是个不学无术、装腔作势的乡巴佬。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字面义是人们习惯了原先的称呼,实际义表达人们对其改嫁的蔑视,无论是嫁了贺老六还是贺老七,依然是祥林的老婆,可见封建礼教是如何深入人心,形成一种无形的气场,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向死路。

“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字面义是女人们为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所打动,开始同情关心她,实际上女人们只对她曲折的经历感兴趣,同时又以她凄苦的命运反衬自身的幸福,最后“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这里就有杂文的韵味,寄予着对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嘲讽。

二、意图面和表达面的反讽

先来看这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郑愁予:《错误》)

《错误》写于1954年。郑愁予在近期的一次演讲时说,《错误》的原型是中国古典诗中的闺怨诗。而他之所以会选择“马蹄”作为意象,却是来自童年逃难的经验,当时母亲带着他去投奔在部队做军官的父亲。“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由此可知,闺怨的主旨是诗的意图义。

但是,几十年后读者大多当成爱情诗来读, “归人”是爱情的对应物,而“过客”则是爱情的背弃者。也有人把它作为一首哲理诗: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在大自然的伟力面前,没有谁是永远的归人,也没有谁是永恒的过客。这样,诗歌的表达义就远远大于它的意图义。

再来看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联系1927年的时代背景,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雨巷”是其幻灭与痛苦之情的寄托,自传性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是本诗的意图义。

但是,从新批评“概念的明晰性”意义上分析,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意象,即用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有李商隐的《代赠》诗和南唐李璟《浣溪沙》为据。诗人在吸取了前人的经验的基础上,又赋予丁香姑娘以时代特色。诗中的意象,可以是实指,是诗人心仪的对象、高洁爱情的对应物;也可以是虚指,是诗人理想的象征、是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构成了本诗复杂的表达义。

三、内涵义和外延义的反讽

先分析李清照最著名的词作《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字面义是昨夜饮酒过量,晨起宿醉未醒,但背后还潜藏着一个深层义,那就是昨夜酒醉原因是爱花、惜花——这是表层义和深层义的关系,还没有进入反讽的层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是对侍女的反诘,内涵义是指海棠绿叶繁茂、红花稀少。但是,“绿肥红瘦”还有更为丰富的外延义,“红瘦”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绿肥”意味着绿叶成荫的盛夏即将到来;再延伸一层,也是对时光易逝、红颜易老的感叹。

短短六句三十三言,我们的分析可以从内涵到外延逐步展开,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近体诗中的“借对”也能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拓展词义外延义。

如李商隐《马嵬》(其二):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牵牛”的内涵义是名词,指牵牛星,意思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对天上牵牛织女星一年一度的相会加以嘲笑;也可理解为动宾结构,和上联“驻马”形成呼应。作者通过外延的巧妙拓展,把“虎”“鸡”“马”“牛”四种动物圈在一起,可谓构思独特、表意丰富且对仗工整,这是通过借义拓展词义外延义。

由上述论述可知,反讽在中学文学类文本教学中运用广泛,值得我们去挖掘和研究。

上一篇:高三历史图表数据型材料题复习策略 下一篇:让梦想与课堂齐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