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受控率与心肌梗死及概率等的关系

时间:2022-10-21 04:06:34

血压受控率与心肌梗死及概率等的关系

[摘要] 介绍了一种评价血压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的新方法。该方法用血压控制率预测患心肌梗死和概率等。结果证明,患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概率与患者的血压受控率成反比,血压受控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

[关键词] 血压受控率;心肌梗死;卒中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b)-035-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是导致心脏病和卒中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证明[1,2],不管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只要使血压稳定在140/90 mmHg以下,患者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就大大降低。关于高血压与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的相关关系的研究很多,基本上都以平均血压为研究对象。但是平均血压不能完全反映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压状况,因为血压有可能在一次回访时受控而在下一次回访时失控,而平均血压可能会掩盖这些情况,例如在ELSA实验[3]中,在1年中4次回访时血压都受控的患者数远远小于只有一次血压受控的患者数,因此用平均血压得到的研究结果可能会失真。最近,美国的Giuseppe Mancia等采用国际异搏定缓释剂/群多普利疗效实验(INVEST)的数据库,研究了血压控制率与与心肌梗死和卒中等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Hypertension上[4]。本文简要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1 研究方法

INVEST实验是随机选择了22 576位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患者,采用异搏定缓释剂或者阿替洛尔方案进行治疗以便使其血压达到JNC6规定的标准(140/90 mmHg)。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在第6、第12、第18、第24星期回访,以后每6个月回访1次。平均随访时间为2.7年。主要研究终点定义为死亡(所有原因引起的)、非致命的心肌梗死和非致命的卒中。在Giuseppe Mancia等的研究中,先把采用两种治疗方案的患者混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在回访时血压处于受控状态的比例(以下简称血压受控率)重新分为4个组:75%组。平均血压为实验开始到出现主要研究终点间的血压平均值。分别计算4组中年龄,性别,种族,体重指数,基础血压,回访时的血压,主要研究终点,是否吸烟,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脂,是否服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等因素所占的百分比。以

2 结果

2.1血压

实验前的基础血压与回访时的血压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血压受控率的升高,不论是收缩压降低量还是舒张压降低量,从75%组没有增加反而下降。

2.2 临床结果

基线调整后的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所有原因引起的死亡)、心肌梗死(致命和非致命的)和卒中(致命和非致命的)等的情况见表2,以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血压受控率的升高,主要研究终点、心肌梗死和卒中的危险系数都降低,其中卒中的危险系数降低最大。

每组内的糖尿患者和非糖尿患者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情况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血压受控率的升高,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比例都降低。在各组内,非糖尿患者的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比例都比糖尿患者的低。

3 讨论

随着血压受控率的升高,平均回访收缩压降低,二者的相关性很强(相关系数为-0.80)。二者与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率的相关性也很强。血压受控率高的组内的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率低,而且与基础血压和血压降低量无关。

4 结论

结果证明,患心肌梗死和卒中的概率与患者的血压受控率成反比。在平均回访血压之外,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压受控率是另一个影响患心血管疾病的因素。在INVEST实验中,很多患者的血压失控,其中34%的患者的血压在一半以上的回访中超出控制值,这说明平均血压掩盖了回访间隔中的血压失控,可能会夸大治疗效果,因此血压受控率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压变化。最近,在一项培哚普利防止卒中再发生的研究中[5]发现,如果患者的前一个月的血压较高,则其发生卒中的概率就较高,这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上述观点。

在INVEST实验中发现,即使患者发生初始心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已经很高或者心脏受损在临床上已经很明显,通过控制血压,仍然可以在几年内使情况改善。从INVEST的结果中还发现,基础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主要研究终点的发生率无相关性,而治疗期间的血压则与之强相关,这证实了以前实验的结论:治疗期间的血压比预防期间的血压更重要。

综合上述结果,医生可以同时采用治疗期间的平均血压和血压受控率评价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血压受控率能更全面地反映患者的血压状况。通过血压受控率,医生可以回溯和预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进而通过治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

[参考文献]

[1]Isles CG, Walker LM, Beevers GD,et 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of the Glasgow Blood Pressure Clinic[J]. J Hypertens,1986,4(2):141-156.

[2]Weber MA, Julius S, Kjeldsen SE, et al. Blood pressure 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effects of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on clinical events in the VALUE trial[J]. Lancet, 2004,363(9426):2049-2051.

[3]Mancia G, Parati G, Bilo G,et al. Assessment of long term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by clinic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Data from the ELSA Study[J].J Hypertens,2007,25(5):1087-1094.

[4]Giuseppe Mancia,Franz Messerli,George Bakris,et al.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improve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in the International Verapamil SR-Trandolapril Study[J]. J Hypertens,2007,50(2):299-305.

[5]Arima H, Chalmers J, Woodward M,et al. Lower target blood pressure are safe and effective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t stroke: the PROGRESS trial[J]. J Hypertens,2006, 24(6):1201-1208.

(收稿日期:2007-10-15)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磁朱丸对失眠大鼠睡眠时相的影响 下一篇:肠易激综合征病因及治疗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