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零库存条件下卖方策略选择

时间:2022-10-21 04:06:17

论零库存条件下卖方策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JIT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和利用效率,并能够按照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响应。本文通过对买方占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的策略分析,从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卖方既满足买方的“零库存”需求,又可以使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交易条件下受益的策略选择。本文认为,从供应链整体发展来看,越靠近供应链的两端,卖方对于买方的零库存要求响应的能力越低;而处在供应链中段的卖方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关键词:JIT 零库存 卖方策略

随着JIT(Just-In-Time)技术和管理应用模式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尝试和施行“零库存”的管理,从而帮助企业减少库存成本,加快资金周转和利用效率,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快速响应。响应这一发展趋势的代表企业,包括计算机制造企业戴尔(DELL)公司、汽车制造企业丰田(TOYOTA)以及作为连锁超市的沃尔玛(WAL-MART)。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条码、现代物流技术以及近期RFID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买方从JIT策略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效益。

但是,在这样的供应链体系结构中,如果卖方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安排组织生产、库存和运输,同时还要满足买方的要求,那么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效率和增加成本为代价。可以预见,在供应链整体效率并没有提高的情况,所谓买方所实现的效率增加和成本降低是通过“转移”到卖方身上来实现的。面对具有很强议价能力的买方,卖方处于相对的劣势谈判地位。同时,也正因为买方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其选择的卖方在行业内也往往有处于具有领先竞争优势的地位。在牺牲自己的效率和效果的情况下,卖方将不可避免地损害自己的竞争能力,长期则有可能对其领先地位产生危害,因而行业内领先的卖方向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进行“零库存”供应也许并非是一个理性的“最满意”选择。

因此,卖方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本文通过对在买方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的策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卖方既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的需求,又可以使自己能够在这样的交易条件下受益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结果可以促进整个供应链的整体优化,从而长久地保证卖方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

JIT模式下买卖双方合作与定量模型理论综述

根据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发展历史可以将企业间的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1所示):以技术与管理革新为特点的传统企业关系阶段、以制造创新与技术开发为核心的物流关系阶段和以协作为宗旨的合作伙伴关系阶段。随着供应链中企业关系的演变,库存策略也从服务于传统企业关系的减少单一企业库存策略而逐步演变为能够快速响应市场、优化整个供应链的合作策略。在供应链关系中,不仅买方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同时为了供应链各个参与者整体能够更加健康和长效地发展,卖方也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库存降低策略需要从传统的“转移”变成利用在途时间进行协调的“连续”系统,由此再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共同参与的合作系统。

近年来出现的VMI策略即是合作供应链的典型代表。VMI是由供应方管理买方的库存即供货方决定什么时间补货和补多少货的一种策略,是一种降低物流成本和压缩库存的供应链管理技术。针对不同的商品,VMI关注以最有效率的方法补货,不采用常规的手工商品订购单据作业,取而代之的是利用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技术,保证实时监测商品库存水平、预测商品流量,从而有效确定什么时间补货以及补多少,可有效避免断货。

JIT 策略在过去数十年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an和Liao(1989)提出一个简单的适用于JIT 采购的EOQ模型,它将一次采购分成n次送货;Fazel(1997)提出一个数学模型来比较JIT 策略和EOQ 策略;Kim和Ha(1998)研究了在有限计划期内的批量分割问题。

研究证明,如果买方实行JIT的管理模型,那么买卖双方的紧密合作对双方都非常重要,充分而及时的信息交换将帮助双方获得显著的成本改善。例如,Chapmen and Carter(1990)利用汽车制造公司的历史数据,对JIT模式下的买卖双方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买卖双方的紧密联系、快速的工艺交流与有效的JIT运营是紧密相联系的。O'Neal(1989)强调通过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来替代原来买卖双方的传统关系,他认为卖方需要对库存承担更多的责任,以及对买方的长期运营给予更多的支持。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则通过公式推导和数据验证,表明如果及时的成本信息可以在买卖双方中分享,双方都可以获得显著的成本节省优势。Gollhar和Sarker(1992)发现如果以小批量进行送货,买方和卖方的成本都能得到有效降低。

同时,很多研究表明,买卖双方的合作是可以建立在一定的数量模型基础上的,这样的数量模型和应用将可以有效地帮助买卖双方在减少库存管理方面取得效果:Banerjee(1986)给出了联合经济批量模型,该研究对买卖双方各自的最优经济批量进行了讨论,并对谈判过程的定价给予指导。Joshi 和Campbell(1991)提出了在几种库存品种之间确定对买方的最优运输批量。Li等人(1995)应用博弈模型来构建和阐述买卖双方的合作模型。

总之,这些研究对于买卖双方在JIT模式下的合作与定量模型进行了基础性研究,特别是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了买卖双方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可以帮助双方获得成本节省的优势与效果。但是,对于卖方在买方基于JIT模式下的零库存要求如何选择策略,还缺少有效的策略分析与总结。本文将通过对目前买卖双方供应链管理环节的观察与分析,探求与总结在买方占有优势情况下卖方可以采取的策略,以及处在产业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位置的卖方对其策略选择的不同倾向。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构建以及在后续可能研究中的实证检验,将为卖方在买方零库存采购压力下的策略选择和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买方优势下的卖方策略选择研究模型分析

随着买方在供应链中掌握越来越多的侃价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对供应链效率优化的更高要求,特别是IT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大规模应用,卖方的供应链策略从传统供应管理、简单供应链、买方主导的优化供应链正逐步向合作型供应链模式进行转化。因此,卖方在面对具有优势地位的买方、在买方采取合作与否的情况下,可以选择是转移还是优化,从而形成简单转移的合作型转移、向上游传递的非合作型转移、卖方优化的非合作型优化和整体优化的合作型优化四种供应链策略模式。

(一) 变量与指标

企业库存按照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采购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原材料库存、零部件库存;生产过程发生的库存,包括半成品库存;生产过程完成后的库存,包括产成品库存。企业实施零库存管理,就是要使上述三种形态的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低,甚至趋向为“零”。

买方为了实现零库存的管理目标,除了要使自己在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和产成品状态的库存最低,这主要是通过优化订单、销售和加强生产控制来实现,还要使自己的供应商,即卖方能够配合自己的销售活动和生产计划,能够做到在采购过程中发生的原材料库存和零部件库存在时间和成本上尽可能为零。

因此,本文主要讨论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并且要求实现原材料和零部件的零库存管理目标时,卖方应该采取的策略,从而可以在满足买方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优化卖方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但是,在整体供应链的环节中,卖方越靠近上游环节,越会受规模优势和生产工艺的影响,其生产的计划与活动将更需要满足规模化和连续生产的要求,而为买方提供买方零库存需求所要求的供应弹性将对卖方在平衡自己的生产能力与库存管理的两难选择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卖方如果不采取策略与措施来改进自己的供应链管理和生产计划,将不得不依靠牺牲自己的“零库存”目标来满足买方的“零库存”目标,这也就意味着卖方的产成品库存管理效率的降低。

在衡量卖方库存管理的效率方面,本文引进两个指标变量:时间和成本。时间指标主要是衡量平均每单位产品库存时间,成本主要是指单位产品库存成本(包括订货成本、库存持有成本、缺货成本、能力关联成本等)。在衡量卖方满足买方零库存管理能力方面,我们计划引用供应链柔性作为衡量标志,供应链柔性主要是指卖方相对于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

(二)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模型

通过以时间和成本为指标的卖方库存管理效率指标及供应链柔性指标,笔者构建了如图2的卖方供应链策略演化过程。

在传统的简单供应管理模式中,无论是供应链柔性还是卖方库存管理效率都是比较低的。目前中国的农副产品供应模式即属于这一类型的代表,卖方的库存成本通常比较高,并且由于多层级复杂交易体系的关系以及农副产品的特性,卖方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要求很难实现。

随着IT系统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简单供应链模式开始出现,在这种模型下,最先满足的就是卖方降低库存成本和减少库存时间的目标,但是在这种模式下买方零库存的需求满足并没有受到卖方的关注。例如,中国的家电生产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早期,即通过引进物流管理和IT技术来优化自己的产成品库存。

随着买方对自己零库存目标的更高要求,特别是JIT生产技术对传统生产制造企业和IT制造企业的影响,由于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卖方开始被要求提供更高的柔性供应,以更好地满足买方的需求,因此卖方将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来换取对买方零库存目标的响应。

但是,上述由买方主导的供应链效率提升并不能使卖方享有长期的利益,因此尽管在买方占据优势地位的情况下,卖方仍然有动力来改进双方的供应链模式,在提高供应链柔性的同时来提高自己的库存管理效率。

(三)卖方策略选择

尽管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如果买卖双方能够合作,通过提供及时的库存、生产信息,双方都可以从显著的库存成本节省中获得收益(Aderohunmu,Mobolurin and Bryson,1995),但是买方在占据优势地位时,出于心理的以及保护商业秘密的考虑,买方也许仍然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在买方提出“零库存”要求时,卖方有两种基本策略可以选择:转移或优化。选择转移策略时卖方会将由于买方所要求的弹性供应所要求的库存管理压力进行转移,包括向上游的转移以及其他方式的转移。当卖方可以调整自己生产计划以配合买方的供应弹性要求时,他们就可以要求自己的卖方提供同样的供应弹性;卖方也可以调整自己的库存管理策略或布局,从而更好地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比如卖方可以把自己的仓库设立在买方原料或零部件仓库入口,这样就可以实现对买方多次小批量的供货。而如果选择优化策略,则要求卖方采取措施来改进自己的库存管理水平,或采取切实可行的技术与措施来减少库存的时间与成本,从而满足买方的库存管理需求。

当买方采取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策略;当买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时,卖方可以选择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的策略。如图3所示。

合作型转移策略:卖方可以在买方合作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部分或全部生产与仓储设施建立在买方生产与仓储设施周围,缩短产品供应的时间与距离。例如,TOYOTA与NOKIA公司要求自己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将生产基地建立在自己的生产设施周围,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自己对于“零库存”的要求。

合作型优化策略:买卖双方也可以通过紧密合作,来共同实现买方零库存与卖方库存管理效率的提高。WALMART与P&G公司通过共享数据库以及由P&G公司代WALMART公司管理库存等措施,成功地使双方的库存成本减少了18%。

非合作型转移策略:在买方不合作的情况下,卖方可以选择转移策略将自己提供高弹性供应的压力与成本向上游转移。不过,此种策略会受到卖方生产特性的限制,并且在自己对上游供应商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

非合作型优化策略:尽管买方不合作,卖方仍然可以通过改善自己的库存与供应管理,来提供更高的供应弹性。台湾鸿海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制造中心为了能够向其客户提供更及时的供货,从而积极推动深圳海关的电子化报关技术的实现,并且成功地使自己的供货时间及时满足海外客户的需求。

本文在以上的研究中对卖方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归纳,但是在实践中,几种策略的混合采用对卖方提高自己的供应弹性和效率也是有帮助的。相比于转移策略,如果通过优化涵盖买卖双方的整个供应链系统,双方在库存效率与提高供应弹性方面可以获得双赢的更优结果。

从供应链整体来说,卖方选择将库存时间和成本“转移”时,越靠近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在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能力方面越弱,而处在中间环节的卖方将具有比较强的响应能力(如图4所示)。通常来说,处于供应链中间的卖方能够有更多选择来转移或优化自己的供应链和库存管理;相比较而言,处于供应链两端的卖方响应能力则比较弱,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商的弹性供应能力受到更多的制约,因为其生产往往是规模化和连续性的,其对买方零库存的响应将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库存效率作为代价;另一方面,处于供应链下端的卖方,必须保持一定的库存以满足顾客购买的即时需求。比较典型的是DELL通过将获取更多的交货时间进而实现自己的零库存实现,其供应链系统对客户即时交货的需求则比较难以满足。

结论及展望

根据本文提出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在供应链中,如果买方占据优势地位,当买方实行零库存管理策略时,卖方将面临提供及时供应以及买卖双方供应链环节的成本与效率提高的两难选择。

从卖方的角度来看,其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可以按照买方是否合作以及卖方选择转移还是优化形成四种策略:合作型优化、合作型转移、非合作型优化以及非合作型转移。而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越靠近供应链的两端,卖方对于买方的零库存要求响应的能力越低,而处在供应链中段的卖方则具有更强的响应能力。

另外,从长远发展观点看,采用合作型供应链优化策略,将可以对双方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产生促进作用;而转移策略将在短期实现对买方零库存需求的响应。本文从定性的角度给出了卖方策略模型,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从定量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不同卖方策略下买方、卖方的利益最大化模型和供应链整体效率的变化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Fazel,F..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nventory Costs of JIT and EOQ Purcha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1997(8)

3.Kim, S., Ha, D.. An Inventory Model for Effective Buyer-supplier Linkage. International Decision Science Conference, Las Vegas,U.S.A. 1998

4.Aderohunmu, Mobolurin and Bryson, Joint Vendor-Buyer Policy in JIT Manufacturing[J].Operation Research Society ,1995

5.Li, Huang and Ashley, Seller-Buyer System Co-Operation In a Monopolistic Market [J].Operation Research Society,1995

6.ECR Best Practices Operating Committee, Category Management Report Enhancing Consumers Value in the Grocery Industry. Joint Industry Project on 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 USA, 2000

上一篇:基于历史\现状和将来的供应商风险管理探微 下一篇:品牌形象长期管理的相关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