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阅卷实录

时间:2022-10-21 02:49:37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70分)

不要企图无所不知,否则你将一无所知。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

写作指导

材料理解的关键之处是探寻两个看似矛盾的关键词语“无所不知”与“一无所知”的内在联系。

1.“企图无所不知不可取、不现实、没有必要”,由此引申,“博学不如精攻”“术业有专攻”。

2.要善于“知”:知门道,知本质,“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3.正确认识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4.“不企图无所不知”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也是一种善意的劝诫。

写作时,可从正面论述,分析原因,为什么要“专一些”,分析“专一些”的好处等;也可从反面论述,批判“企图无所不知”的弊端、危害;更可从“博与专”的关系角度入手,辩证分析,深入解读。

阅卷的几个注意点:立意偏差,但未完全偏,勉强符合题意,原则上定为四类卷;若语言功夫好,可适度上浮;立意从材料的某一词语或某一句话而来,断章取义,偏离材料基本含义,此类作文原则上定为四类卷及以下;立意与和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此类作文定为五类卷及以下。

一类卷

专攻与认知

一考生

韩愈在《师说》中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本意是讲个人有所长,要虚心求学,但不妨用“专攻”来做一篇文章,此间道理,亦值人深思。

老子曾有过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说得愈多,就会愈发显得知识贫乏,不如守着内心的清静平和。

每个人应当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划一个圈,“专攻”这个圈里的内容。胡适晚年名誉颇盛,频繁出席各种外交场合,结交各界名流,又想兼顾自己的文化创作,自是分身乏术,无所大成。相反的,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则给我们诠释了“作家”的含义。当被问及获奖感想时,他表示:“只想风波赶紧过去,大家该干嘛干嘛去。”短短两语,道出莫言心声。心之所想,精力所使,文学“风波”岂能撼之,又岂能易之。初心不变,专攻不变。我想,莫言之所以能获得奖项,与他无心名禄,专攻写作不无关系。

哲人曾说,人越是知识丰富,便越容易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大千世界,书帙浩繁,单凭人短暂的一生,又能从中汲取多少知识呢?因此,没有人能够无所不知,亚里士多德如此,尼采如此,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牛顿”亦如此。

只有专攻一点,钉子才能嵌进木板,人才能有所成就,真正的大师从不为获得的成就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知道,在认知的边缘凿出一个小口后,等待着的将会是更大的空白。

当然,专攻己之所攻,不是否定通才、全才,而是虑及常人。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选己所爱之知,攻之,成之,岂不乐哉。

我们现在所需要做的,则是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意志专攻我们所选择的“施力点”,求得触碰认知的边缘。

评点:文章非常契合材料之内核,写作亮点纷呈。引用精当,不枝不蔓;对比有力,发人深省;辩证分析有度,以哲理服人。且语言老到,品之余味不尽。得68分。

三类卷

知在深,不在广

一考生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在哲学上看来,两者显然是矛盾的。而一个人认识世界的能力到底不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人们的认知应在深,而不在广。

认知能力就似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范围广了,力就随之分解,从而减弱了对事物认知的深度。而如今很多人都被困在“认识的事物越多,懂得道理就越多”的错误观念里,结果越是企图无所不知,就越是事与愿违。

知,对于这个词的解释不能用“广”来要求,那样只会显得肤浅。与其宽泛于所有事物,不如探究一个现象。暂且不提牛顿为什么只在力学与万有引力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且也不考虑为什么达尔文只在生物进化论方面超乎常人,就单单探究为什么林西莉作为一个外国学者却因《汉字王国里的“人”》而成为汉语言学家。这正是因为林西莉在对汉语文化的认知上秉着求“深”的态度。也许她认为作为一名外国人学习外国知识时,应一步一个脚印,在小范围内循序渐进,从而促成了她的成功。试想一下,是不是她认知文化的时候视眼太狭隘了呢?还是她对自己能力有所怀疑呢?显然都不是,她只是摒弃了常人认知事物时“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愚蠢,而选择一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她的视角里,文化探究的深度重要于事物的宽度。所以说,人们的野心往往是想要无所不知,到头来却一无所知。“三思而后行”,不也是要求“知”在深,却非范围之“广”。

知,往往有些人注意于范围之宽广,却忽略了追求的深度,这样做的弊总是大于利的。纵观当今社会,多少父母出于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逼迫自己的子女去参加各式各样的兴趣班。也许在父母的眼中只有懂的东西越多,才得以鹤立鸡群。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否定父母的做法,但父母更应知道孩子并非无所不知才是“优”。其实,让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投放在一个方面,重点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更有利于子女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以此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我们应专心于一个事物,专注一个方面,告别浅尝辄止。所以说,与其注重量,还不如注重质吧。

心太大,可能最后收为己有的就寥寥无几。因此,我们还是要做到,知在深,而不在广。

评点:文章立意正确,中心明确,围绕“知在深,不在广”,写作思路清晰,属于正反对照式的变式。能够运用类比论证、举例论证,能够采用假设分析法,使得论证饱满,并且能联系当今社会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但作者的叙例语言稍显嗦,不够简洁。得55分。

上一篇:农民工巨晓林当选全总副主席 下一篇:由恋人成长为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