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走私弹药罪中的气枪铅弹数量认定

时间:2022-10-21 02:17:49

【摘 要】走私武器、弹药的犯罪行为不仅严重侵害了对外贸易的管制秩序,而且违反了国家对武器、弹药的管理制度。在司法认定过程中,应当基于罪刑法定原则,从该罪的本质特征出发,对犯罪对象、犯罪主观方面诸问题进行实质解释以期在现代刑法理念的框架中,有效遏制走私武器、弹药犯罪的出现。

【关键词】走私武器、弹药罪;犯罪对象;主观方面

我国公安部早在1992年9月15日就了《关于收缴非法持有的枪支弹药的通告》,此后多次类似通告,1996年《枪支管理法》颁布实施。虽然至今气枪及其弹药属违禁品的观念已属社会常识,仍有少数人抱着侥幸心理,从国外购买气枪铅弹入境。这种行为按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属走私弹药无疑,但是司法实践中对涉及定罪量刑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气枪铅弹的数量的认识却亟待明确。

我国《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及其所依据的《禁止进出境物品表》、《枪支管理法》仅规定了“弹药”这一泛称的犯罪对象,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走私弹药司解》)中又将弹药划分为军用子弹和非军用子弹,走私非军用子弹100发以上即应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上直至死刑档次量刑。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买卖弹药司解》)则将弹药定性为:军用子弹、气枪铅弹或者其他非军用子弹。也就是说,气枪铅弹作为非军用子弹的一种,按照该司法解释第一条第三项规定,气枪铅弹与其他非军用子弹按5:1的比例计算。对比两个司法解释的不同规定,我们很容易认识到数量认定这一命题实际包含两个问题:对气枪铅弹性质的认定,以及按法条本义要否折算?

实践中有些观点认为,虽然《买卖弹药司解》于2001年5月颁布,晚于2000年9月颁布的《走私弹药司解》,且前者是涉枪支、弹药、爆炸物犯罪的专门司法解释,但是从法理学理论来说,作为两个分别适用于不同犯罪分则的独立司法解释,其效力是平等的,前者对于弹药的种类及折算规定效力不及于后者,走私弹药罪中的弹药只有两种,而非买卖弹药罪中的三种。因此,走私弹药罪的定罪量刑应当严格按照《走私弹药司解》,以1发气枪铅弹作为1发非军用子弹计算。

对于这种观点,笔者持相反意见,认定应当按照《买卖弹药司解》,将气枪铅弹作为非军用子弹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按5:1的比例折算。理由如下:

一、司法解释体系在犯罪对象定义上存在统一性

依据《人民法院组织法》、《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法律解释工作的决议》,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问题,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与法律具有同等效力,各级人民法院作为裁判依据的,应当在司法文书中援引。对于最高人民法院来说,在司法解释之前,审核司法解释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是必置的前提工作,在实践中也并无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司法解释之间发生冲突的事情发生。i事实上可以据此认为,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在后的司法解释,是与其颁布在前的司法解释虽然在具体个案法律适用处理上不相重复、不相隶属,彼此之间没有管辖效力,比如规定各罪的起刑点不同,但是应当适用同一法律概念和甄别标准。

二、从鉴定看,弹药的分类基于其社会危害性

《枪支管理法》就其立法本意来说,将枪支分为军警、公务、民兵用枪和民用枪支(猎枪、射击运动枪、麻醉枪、气枪)两大类。虽然未直接使用“军用枪支”和“非军用枪支”的概念,但实际是按照使用者身份和用途的不同定义枪支及所用弹药。

公安部《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对于不能发射制式(含军用、民用)枪支子弹的非制式枪支,按下列标准鉴定:将枪口置于距厚度为25.4mm的干燥松木板0.5米处射击,弹头穿透该松木板时,即可认为足以致人死亡;弹头或弹片卡在松木板上的,即可认为足以致人伤害。具有以上两种情形之一的,即可认定为枪支。《关于对以气体等为动力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的仿真枪认定问题的批复》规定,利用气瓶、弹簧、电机等形成压缩气体为动力、发射金属弹丸或者其他物质并具有杀伤力的“仿真枪”,具备制式气枪的本质特征,应认定为枪,否则认定为仿真枪。公安部以上两个规范性文件以杀伤力为鉴定弹药种类的依据,与《枪支管理法》、《买卖弹药司解》的精神一脉相承。

三、《走私弹药司解》与《买卖弹药司解》对弹药定义的统一性

虽然前者将弹药分为军用和非军用两类,而后者将气枪铅弹在非军用弹药中另分一类,但是两者对弹药的定义是统一的。虽然《枪支管理法》将使用气压击发的气枪认定为枪支,但是在《买卖弹药司解》颁布之前,并无任何规范性文件将气枪及其弹药划分到军用还是非军用的类别中去,也没有任何规范性文件列明军用枪支弹药的列装清单,对气枪及气枪铅弹的划分更多的是基于社会常识。《买卖弹药司解》的颁布实际上在技术上解决了气枪铅弹的定义问题,这也是司法解释将气枪铅弹单列的立法本意所在――基于社会危害性不同,气枪铅弹在定义和量刑标准上理应与其他非军用子弹有所区别。

四、按《买卖弹药司解》折算体现同罪量刑同一与异罪量刑平衡

走私弹药罪与买卖弹药罪孰重孰轻?两罪起刑点相同。拿同一标的子弹来说,50发军用子弹,走私定罪7年,买卖定罪10年;普通非军用子弹500发,走私定罪7年,买卖定罪10年;毫无疑问,后者处罚较重。

如果气枪铅弹不折算,则同样的2500发气枪铅弹,走私定罪至少无期徒刑,买卖定罪10年,后者反而为轻,这是不协调的。而如果按照5:1的比例折算为普通非军用子弹500发的话,走私定罪7年,买卖定罪10年,这样的量刑比例与其他军用、非军用子弹保持一致。有理由认为,最高人民法院规定《买卖弹药司解》中的气枪铅弹折算比例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与《走私弹药司解》的量刑平衡与保持个罪内部量刑的同一性。

五、一个旁证

2001年《买卖弹药司解》将气枪铅弹作为非军用子弹的一种,与其他非军用子弹按5:1的比例计算,与2006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的“……走私非军用子弹的弹头,按照《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的非军用子弹数量的5倍定罪量刑”精神一致。因为气枪铅弹与其他非军用子弹不同,依赖气压击发,只有弹头而无弹体、弹尾,在功能上更多的依赖枪支本身,不能够单独击发,相比其他弹药而言具有较小的社会危险性。只是就语意来看,弹头是针对具有复杂结构的其他火药击发弹药而言,这一条款对于气枪铅弹不能适用,但是立法精神与《买卖弹药司解》却是彼此协调、互相呼应的。

注释:

i最高人民法院2007年4月1日颁布的《关于司法解释工作的规定》。

【参考文献】

[1]韩春雁,等.新刑法与走私犯罪[M].北京:西苑出版社,1998:37-39.

[2]王作富.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上)[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340-341.

[3]周洪波,等.走私武器、弹药罪司法疑难问题探讨[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6).

[4]张穹.新刑法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70.

[5]黄京平.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76.

上一篇:我国法官制度存在的缺陷和选择路径 下一篇:试论“真心”新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