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陕西省大荔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时间:2022-10-21 01:19:56

2010~陕西省大荔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

摘要:目的 探讨陕西省大荔县法定传染病的疫情动态和流行特征。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2014年上报的各类法定传染病监测的原始资料以发病率、发病增减率、构成比及三间(地区 时间 人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4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类)24种14413例,年均发病率为400.52/10万、死亡率为0.44/10万,手足口病、病毒性乙型肝炎、其它感染性腹泻病、肺结核、布鲁氏菌病是我县的重点传染病,发病率依次为171.63/10万、58.16/10万、53.66/10万、15.95/10万。结论 以手足口病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染病和以乙肝为主的血液传染病、以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是危害我县人民群众的重点传染病,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疫情分析

2004年1月1日全国实施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工作,截止目前已经运行了11年,随着网络直报系统的不断完善,彻底改变了我县长期以来疫情的收集,处理数据统计上报不及时分析处理有限的不良状况。为了了解和掌握我县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及变化趋势,根据2010~2014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数据,现对我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动态变化进行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 《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大荔县2010~2014年监测的法定传染病;人口资料来源于大荔县统计局,以年平均人口数计算当年常住人口数。

1.2方法 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2010~2014年上报的各类法定传染病监测的原始资料以发病率、发病增减率、构成比及三间(地区 时间 人间)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法定传染病发病概况 2010~2014年全县共报告法定传染病(甲、乙、丙)24种14413例,年均发病率为400.52/10万,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5671例,占发病总数的39.35%。丙类传染病 6种8742例占发病总数的60.65%。累计死亡病例16例,年均死亡率0.44/10万。见表1

2.2重点传染病发病情况

2.2.1血液及性传播疾病 5年共报告2494 例,占甲乙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3.98%,年均发病率为69.31/10万,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1位。发病主要以乙肝为主,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83.92%,年均发病率为58.16/10万,其次为丙肝占血液及性传播疾病总数的7.82%,年均发病率为5.42/10万。

2.2.2呼吸道传染病 5年共报2045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6.06%,年均发病率为56.83/10万,居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 2位。发病主要以肺TB为主,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95.73 %,年均发病率为54.77/10万,其次为麻疹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2.15%,年均发病率为 15.83/10万。

2.2.3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 5年共报告724 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 12.77 %,年均发病率为20.12/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3位。发病主要以布鲁氏菌病为主,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传染病总数的79.28%,年均发病率为15.95/10万,其次为出血热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总数的19.06%,年均发病率为3.83/10万。

2.2.4肠道传染病 5年共报告408例,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7.19%,年均发病率为11.3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第4位。发病主要以细菌性痢疾为主,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70.59%,年均发病率为8.00/10万,其次为肝炎(未分型)占肠道传染病总数14.71%,年均发病率为1.67/10万。见表2图1

2.3流行特征

2.3.1时间分布: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报告发病时间不均衡,细菌性痢疾、感染性腹泻、手足口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布鲁氏菌病的发病主要集中在4~7月份,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报告发病无明显季节性。2010~2014年月份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2010年报告的发病情况有明显‘单峰’特征,5月份达峰高,主要是手足口病占本月发病的85.86%。见图2

2.3.2地区分布 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等传染病以乡镇在校学生为主,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布鲁氏菌病以农村为主,布鲁氏菌病地区差异很大,主要分布在我县羌白镇、官池镇,百日咳、猩红热无明显的地区差异。

2.3.3人群分布 各职业均有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职业依次是:散居儿童6538例,占45.36%,农民5276例,占36.61%,幼托儿童1423例,占9.87 %。各年龄组均有发病,0~3岁发病4320例 ,占29.97%,是主要发病人群。肺TB、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其次是学生,其他感染性腹泻和手足口病的主要为托幼机构儿童和散居儿童,其次是学生,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传染病和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人群主要为农民,其次是学生。其中布鲁氏菌病主要要集中在农村25~50岁这个人群。

3 讨论

根据2010~2014年5年间的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无甲类传染病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2010年506.47/10万,2014年的385.73/10万。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可能是2004年实行疫情网络直报后,和各级责任疫情报告单位的领导对传染病的报告比较重视,极大提高了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有关。

报告前3位的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乙肝、肺TB,占全报告病例71.05%。我县各地报告的传染病主要是丙类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60.65%,以手足口病为主的密切接触传染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与全国的疫情报告一致[1]。另外从2010~2014年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显示我县出血热的发病率逐年在下降,原因是①我们在高发乡镇免费进行出血热疫苗接种;②开展灭鼠活动;③2007年由于我县渭河涨水,引起鼠类减少。但危害我县人民群众最大的地方病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率逐年也在呈上升趋势。见图3

在疾病分类构成中以手足口病为首的传染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 42.85%,其次是乙肝占全部报告病例的 14.52%,布鲁氏菌病占全部报告病例的 3.98%。上述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可能与下列诸多因素有关:①由于人群流动交往比较频繁,增加了人群易感性;②乙肝检测列入各级医疗机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③农村卫生室和私人诊所的隔离消毒工作不到位;④地理环境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西寨乡地处渭河、洛河地带,因地域广阔,土地面积较大易养牛羊,苏村乡地处沙苑地带,牧草资源丰富,属畜牧业养殖聚居区。

从职业分布来看,散居儿童发病最高,其次是农民。提示今后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因此,为降低我县传染病的发病率,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坚强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工作和农村卫生室及私人诊所的隔离消毒工作,减少医源性感染。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对农村的群众做好卫生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村民养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综上所述,以肺TB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及乙肝为主的血液传染病、布鲁氏菌病、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是危害我县人民群众的重点传染病,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图3:2010~2014年大荔县出血热及布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王子军.我国1990-2000年传染病流行态势[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4):312-313.

[2]华尔丹.2004-2007年南州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2009,09,07-04-03.

上一篇:"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吐奶发生率的效果分... 下一篇:青年农民工精神卫生现状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