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时间:2022-10-21 12:57:18

谈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混凝土是一种广泛用于建筑行业的人造建筑材料,他有水泥、骨料及水按照一定比列混合而成,由于混凝土能够快速凝固,而且凝固之后有很强的承压能力和防水渗透能力,因此往往被用于大型建筑的板、梁等重要部位,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建筑材料。本文主要对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工民建;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O2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工民建施工越来越与广大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混凝土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建筑的质量好坏,混凝土在工民建建筑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目前我国的混凝土质量控制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解决。

一、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控制

1、对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控制是基础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 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呢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 3%碎石、卵石中超过 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增加了需水量。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掌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对策措施。当砂石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时,需要及时的反馈给生产部门,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土的其他有效措施。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

2、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是关键

2.1 进行科学配比的必要性

要提高混凝土施工的施工质量,对混凝土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是其关键程序。但在工民建中,混凝土的配比不是固定的,受到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及施工方法不断变化的影响,混凝土的使用性能也会发生改变,因而混凝土的配比也会随着施工的展开发生相应的改变,为此,我们只有对混凝土的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才能保证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2 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虽然对于混凝土的配比度有明确规定,但是其配比度也要随时根据施工环境及条件的改变而进行调整,以此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施工时,要严格控制加入水泥的量,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少加水泥,同时,进行混泥土配制时还要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以此减少水化热对施工质量的影响。此外,在进行混凝土配制的过程中,还要按照组成混凝土的原材料在施工中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配比制作,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2.3 科学合理使用添加剂

要使混凝土的强度实现最佳,以此提高混凝土的整体质量,合理使用添加剂是其关键。例如在配制灌注桩用混凝土时,要求混凝土的强度达到35MPa,此时水泥的用量要保持在420kg/m3(水灰比为 0.56)才能实现。但在此条件下配置的混凝土的均质性较、和易性较差,且坍落度过大,其凝结时间根本无法满足缓凝10h以上的超大型缓凝的要求,因而也无法实现施工质量的提高。但若加入1%的减水剂对混凝土进行配合比优化,不仅能将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节省40公斤,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整体性能,将其坍落度降低到18~22cm的范围之内,将其缓凝时间缓凝到10h以上,有效地改变混凝土的均质性、和易性。由此可见,合理的使用添加剂是提高混凝土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工民建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原因

1、由于混凝土出现蜂窝、麻面、露筋和孔洞引起质量问题

在建筑模板施工过程中,由于模板表面杂物没有清理干净,或者没有浇水湿润、表面粗糙而引起拆模后混凝土表面出现缺浆、凹坑和麻点等现象,可能引起应力集中导致质量不合格;此外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配比不合适、搅拌不均匀、振捣不密实,就会导致水泥浆流失,混凝土局部形成蜂窝状的窟窿而产生质量问题,如果在浇筑过程中,在钢筋很密实的部位混凝土下料被截断,而且振捣不均匀,就会严重跑浆形成松散孔洞造成较大质量事故,在浇筑混凝土的时候如果保护层垫块发生位移或者保护层厚度设置太小、拆模太早等就会使内部主筋或箍筋发生露筋质量事故。

2、由于混凝土出现裂缝导致质量问题

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出现是很普遍的现象,也是质量控制的重要方面。其中最多的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度不均或者外部温度变化而引起的,当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引起裂缝。此外混凝土体积收缩也会导致裂缝产生,基础刚度不均引起的基础不均匀沉降也是原因之一,碱骨反应也可能引起裂缝产生,这些裂缝都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问题,因此控制裂缝产生时控制混凝土质量的方法之一。

三、加强工民建中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的质量控制

1.1浇筑前要对混凝土的浇筑方案进行审批,做好停电等应急措施的落实,做好模板和钢筋的检验。

1.2结构用的混凝土在施工前,要有实验室签发的配比通知单,保证施工人员对混凝土配比的合理化;如果施工中原材料出现了变化,施工单位要重新向实验室申请配比实验;配比通知单应附有砂石、水泥、外加剂及配合比试块强度试验单。

1.3应按照实验报告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塌落度,严禁在混凝土中随意增加用水量。

2、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对混凝土的浇筑应坚持开盘鉴定制度,要求工作人员每天都应根据原材料的情况进行调整。这项工作主要是由工地实验室进行的。

2.2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监督人员要对工程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督查监管,对浇筑质量、混凝土的塌落度进行实时的检查,严格控制浇筑质量;在浇筑的时候,要重点监督在已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的现象,不合格的混凝土要拒绝投入施工作业。

2.3振捣过程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所以,要实时检查混凝土的振捣情况,在混凝土振捣的时候避免漏振;由于混凝土一般采用的是机械振捣的方法,所以要特别注意过振现象,避免内在质量的出现问题。

2.4振捣后,混凝土表面会出现凹凸不平的地方,要对这些地方进行平整作业,保证混凝土的平整度、垂直度和光洁度达到设计要求,甚至优于设计要求;模板拼缝、预留件和预留孔的位置要符合钢筋混凝土施工的验收标准,避免出现漏浆和露石的情况。

3、施工后的养护工作

混凝土的浇筑工程完成后,要在混凝土终凝前的12小时内铺设塑料薄膜和浇水进行养护;硬性的混凝土应在浇筑工程完成后立即进行养护;监理人员应当对施工后的养护环节重视起来,当工程出现问题时,监理人员必须对此作出补救措施或者要求拆毁进行重施工,直到混凝土的所有施工达到工程的要求。

结束语

工民建施工中混凝土的作用甚大,做好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意义非凡,施工单位一定要加大对、材料质量、施工方法和环境等方面的控制,并且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尽力地去研究寻找解决的方案,混凝土施工质量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顺武.工民建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

[2] 徐灵欢.浅谈工民建中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J].价值工程,2010(12).

[3]刘向南,杜小杰.国内工民建混凝土施工中常遇到的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J].沈阳建筑大学月刊,2007(4).

上一篇:危险的UFO遭遇 下一篇:海洋浮油污染及处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