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时间:2022-10-21 12:31:08

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摘要] 从符号学的视觉下分析跨文化交际,是一种较为科学且贴近英语教学本身的方法。因此,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问题,就应该回归语言和非言语作为一种符号本身的形式和内涵来进行探讨,才能对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性进行科学严谨地分析,才能有效地将这一理论运用到英语教学过程,避免因这种差异性而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

[关键词] 符号 跨文化交际 语言 非言语 差异性

人类在面临着文化交流活动的多样化和新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环境地域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心理因素差异、社会规范差异等原因导致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种种障碍。所以,本文主要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内涵、特点以及在不同文化中产生的差异性,以促进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概念阐述

1.关于符号学

(1)奠基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de•Sauaaure,1857~1913年)。索绪尔是杰出的现代语言学奠基人和结构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他指出:“语言是一个表示观念的符号系统,每个符号都有它的‘能指’(signifiant)和‘所指’(signifie)两重性质。能指即语言的声音印象,所指即概念。”他认为,语言符号联系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声音印象,所以语言符号纯粹是心理的。这一观念导致了符号学(semiotics)的创建。

(2)发展者。几乎与索绪尔同期,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自然科学家查尔士•皮尔士(Charles S.Peirce,1839~1914年)也独立提出了符号学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符号学的理论。他指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经验都是符号活动,符号活动包括计数符号的运作,都是逻辑运动,符号的传播者和受传者依据一定的共同体或社会的规范对符号所作的解释或认知,赋予符号以生命,并以符号为工具发展了人类自身智慧。作为符号的解释者的人,既然是社会人,那么他必须遵循社会共同体的规范,遵循社会共同体给符号的一种规定,因而决定了符号解释者对符号解释的不自由。

(3)成熟者。法国杰出的思想家和符号学家罗兰•巴尔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年)。罗兰•巴尔在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符号学的,使得符号学逐渐走向成熟。巴尔特符号学理论的核心,就是认为符号含有两个层次的表意系统,“能指十所指=符号”只是符号表意的第一个层次,而将这个层次的符号又作为第二层表意系统的能指时,就会产生一个新的所指,巴尔特把它称为“内蕴意义”。

从符号学的创立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符号的能指是指语言和非言语的外在构成形式,其所指是这种语言或非言语形式所揭示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的实质就是全人类生命活动历程的整体表现。

2.语言和非言语交际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包括本族语言使用者与非本族语使用者之间的交际,也包括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使用语言或非言语交际的一种行为。从符号学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际只是符号在不同文化场里的交流传播,语言和非言语的交流都依赖着交流个体所属的文化场和思维场,即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形式的不同,都是由交流个体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差异决定的,相同的符号形式外壳下,直接受到文化体系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要了解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才能跨越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1)符号意义的建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在人类长期交际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认可,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人类之所以存在的精神家园,“词语最初与上帝同在。”语言担负着人类文明的继承与传播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它通过记录、表达人们的认识、思维、交际,参与文化而形成,甚至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因此,在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中,也就代表了一种符号意指和能指在交流与传播逐渐形成其意义,这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非言语交际简单是说,就是不用言辞的交际,具体的说就是不用言辞表达的、为社会所共识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受者有可能进行反馈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因此,如果我们想要读解文化间交流的方方面面,了解非言语行为在交往中扮演的作用至关重要。

二、语言和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差异性

1.语言交际的差异性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符号现象,是人类进行交际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符号在传播和交流中所发生的变异。曾经报道过这样一则新闻:美国和平队队员到菲律宾两年后,有4人辞职,26人被送回国,据分析都是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隔阂产生的巨大的心理负担导致的。不同的国家就有不同的文化,因此,也会导致语言交际中的种种差异性,下面的语言交际例子,阐释了语言符号在不同文化中所阐释出来的不同含义。

A.问候。问候作为最常见的交际用语,在不同的文化领域中就会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中国人见面为表示友好一般的问候就说“上哪儿去啊?”但是,这句中文翻译成英文为“Where are you going?”用来对外国人问候,他们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询问,而非问候。相反,在中国,如果两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见面的时候,或许会这样调侃的说话:“你这小子最近死哪去了?”但是,这句话到了一位外国汉学家的嘴边,则完全变了味,这位外国汉学家在一个外交场合见到一位他所认识的我国学者,为了表示友好和亲热,就说:“你这老小子,怎么还没有死啊!”当场让人目瞪口呆。

B.致谢。致谢虽然是表达人的对他者的帮助表示感激的一种友好语言交际,但是在两个不同文化场中也会弄巧成拙。例如,一位美国老教师受到中国翻译的照顾,很感激地说:“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kindness(多谢您的照顾).”这时,中国翻译回答说:“It’s my duty to take good care of old people(照顾老人是我的义务)”。这就使老教师不快。―方面,在西方“老”意味着“老朽”;另一方面,“duty”(责任)使人感到对方的帮助并非出于自愿,而是职责在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要了解他国文化或风俗习惯,才能进行很好的交流和交谈。

C.建议。中国是礼仪之邦,凡是“礼”为上,为人处事都要“礼”字当头,相安无事要“以礼相对”,对人或事有意见或者建议时,更要以“礼”为先。例如,一个会议主持者向正在作报告的外国专家建议中间休息一下。他说“You must be tired. You’d better have a rest”(你一定累了,最好休息一下)。专家眉头一皱,回答说:“You must be tired(是你们累了吧)!”显然,会议主持者的一番好意由于使用了中国式的建议方式,而受到了外国专家的误解。

2.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

非语言交际是人类交际的第二套符号系统,例如,身体动作、姿势、面部表情、手势、眼神、体貌、空间的排列、时间的组合、声音的细微差别等都属于符号系统中的元素,这些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在不同文化中也表示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对这些常见的符号进行差异性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有效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以下表格中的形式符号在不同国家地区中,就有着不同的含义:

三、符号学视觉下的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

在跨文化英语教学中,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并使用语言或非言语符号进行情感交流、知识交流、日常交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对不同国度的文化符号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符号策略灵活的进行语言交际教学。

1.形象化教学

“形式”这个概念在符号学中得到了高扬,因为符号学认为,形式并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外观,不只体现在可见可触的物质媒介,如颜料、图画、影视中,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如韵律、色彩、线条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文化差异或文化冲突的优秀影片,向学生形象的展示抽象的文化差异。例如,观看《刮痧》、《撞车》,对影片中所反应的文化差异及冲突进行课堂分析讨论。这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2.动态多元化教学

符号的多元性和极大的整合作用,指导教师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动态多元教学法。符号就如空气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当中,它具有广泛性和多变性,因此,在跨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符号的特性进行形象化的教学。例如,2010年在网上被评为“史上最牛80后英语老师”――新东方周思成老师,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要适当的创建一下符号特征,利用动态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对提高教学效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符号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要善于运用符号的形象性和多元性特征去比较语言和非言语交际的差异性,这不仅可以传授丰富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对外语教学的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C.Morgan.Attitude Change and Foreign Language Culture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2] W.T.Littlewood. Foreig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and Its Imp 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3][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M].商务印书馆,1980.

[4][法]罗兰•巴尔特著.李幼蒸译.符号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

[5]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196.

[6][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

[7][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てしまう”完成体意义的微观分解 下一篇: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