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浪费者信托想到盲目信托

时间:2022-10-21 12:26:49

从浪费者信托想到盲目信托

顾名思义,浪费者信托就是为那些家境虽好却生活没有规矩、花钱没有节制、自控能力差的人所设计的财产信托。在中国有“纨绔子弟”的说法,指的就是这种人。这些人虽然有钱但是不会合理支配和使用,于是就得请外人来帮助管理其财务。盲目信托则是指信托的委托人抛弃对信托财产的所有支配权,由受托人拥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来管理和处分信托财产,委托人和受益人对信托财产的投资情况放弃任何知情权,也无权干预。

为什么自己的钱要别人控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要受他人管理?为什么财富的主人心甘情愿放弃知情权和干预权?答案很简单:溺爱害人害己,无自控能力的人害己害人,于是就需要外界和制度来纠正。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浪费者信托的优势

前一段社会关注较多的李某某案,就是溺爱害人害己的典型案例。假如李某某的父母有自知之明,在早前李某某几次惹是生非后就考虑让第三者介入――比如让浪费者信托方式介入,那这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悲剧的事件就可能避免发生。

浪费者信托是一种委托人出于保护受益人目的而设立的信托。比如知道孩子有恶习又屡教不改、已经对其失去控制力的父母,可以将孩子生活费用交给受托人或者信托公司。在这种信托中,受托人控制着信托收入和支出,按照受益人的实际需要将生活费少量地发放给受益人。受托人还可以绕过受益人,直接支付给向受益人提供服务的第三方,比如直接向学校支付学费,直接向旅行社支付机票和住宿费,以免受益人截留挪作他用。受托人甚至无须咨询家长就可以拒绝受益人某些奢侈性消费要求,比如去酒吧和不良伙伴们喝酒甚至还找小姐。

这种信托专门针对受益人的浪费习气,避免被委托的财产被其恣意挥霍。为了使信托财产始终处于安全状态,委托人还可以在信托文件中规定严格禁止受益权的转让,受益人不能提前终止或向债权人转让、抵押信托财产及收益。同时还规定,如果受益人欠债,其债权人在信托财产事实上转移给受益人之前,不能接近或得到受益人的利益。换句话说,受益人的债权人对信托中利益无权做出主张。如此一来,即便受益人是个挥霍无度的人,向其分配的财产也不会被债权人合法收走。

这种浪费者信托,不仅可以用于对晚辈、还可以用于对长辈的限制上,比如子女直接将费用支付给养老院而不是让老人自己支付,这样还能避免老人掉入骗子的陷阱。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个人信息流失过快,老人被电话诈骗的事例比比皆是,已经成了一个社会问题。

信托限制性消费能起到未雨绸缪的防范作用,能让分辨力下降又固执己见的老人避免落入欺诈陷阱,安享晚年;也能使得花父母钱如流水的子女行为受到遏制,恶习得以收敛。对李某某这样的年轻人说来,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其在犯罪的路上越走越远。

盲目信托的好处

盲目信托是指委托人给予充分信任、让受托人全权管理信托财产,自己不参与、不过问、不干涉。这种盲目信托在法制严格的西方国家主要适用于公职人员以及公司高管等个人理财。由于这些人的工作性质与其决策地位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因此立法者往往要求这些人采用盲目信托来隔离其个人财产的投资管理,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以及内幕交易,从而确保其决策的客观公正。

同时,盲目信托的受托人必须是独立于委托人影响之外的金融机构,委托人不能持有其相当比例的股份或对该机构有实质性影响。这时委托人必须签订合同主动放弃许多权利,包括:不得对受托人的营运管理方式做出指示,不得要求受托人提供账目报告,不得任意取消受托人做出的营运管理决策,也不得变更受益人等。

不仅限于对公职人员和金融机构高管,盲目信托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挥作用。取材于真人真事的著名电影《公民凯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868年,凯恩的母亲从一个拖欠房租的住客那里获得了一个废矿的开采证,后来证明它实际上是一个金矿,蕴藏量占世界第三位。一夜暴富的母亲并没有昏头,她不顾凯恩父亲的反对,冷静地以矿产开采权人的身份,委托银行家泰彻的公司全权管理这份刚刚获得的产业,并且将年幼的凯恩交给泰彻照管,将其带往大城市受正规教育,离开自己所在的穷乡僻壤。

泰彻先生对于受托的财产进行了合理的经营管理。他为凯恩置办了不少家业,其中一项重要的事情就是为他买下了纽约的《问事报》。正是这份报纸,使凯恩走上报业大亨之路,成为一名伟大的企业家和慈善家。

在这个信托过程中,家庭妇女出身却独具慧眼的母亲认定泰彻作为受托人后坚定不移地对其全权委托,而泰彻也只接受委托人――凯恩母亲的指令,而不理会凯恩父亲节外生枝的建议。对泰彻先生来说,委托人就是委托人,而不是什么亲属,即使对受益人的父亲、同时又是委托人的丈夫,泰彻先生也不予理睬,任其在一旁喋喋不休。

所以,有盲目信托的委托者就得有盲目信托的执行者,或者说忠于职守的受托人!只有这样,信托关系才得以平衡,信托效果才能凸显。

古训的现实意义

史上有个《芒山盗》的典故。说的是北宋宣和年间,芒山有一个盗贼要被处死,母亲前来诀别。盗贼对母亲说:“我希望像儿时一样再次吸吮母亲的,这样死了也没有遗憾了。”母亲答应了,盗贼却一口咬掉了母亲的,结果血流不止,母亲死了。盗贼对行刑的人说:“我小时候偷来一棵菜一根柴,母亲看见了,不仅不劝诫还喜欢这种不良行为,以至于后来我不能自我约束而有今天的下场,所以我杀了她。”

这个故事也许是真实的也许只是个传说,但其警示效果明显。在我小的时候,此典故已经成为警世名言,家长讲给孩子听,老师说给学生听,几乎家喻户晓。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都可能产生终生影响。上行下效就是这个意思。

李某某事件发生后,人们讨论最多的是其母亲的态度。她那种只护子而不顾受害人感受、不理睬社会舆论和司法正义的做法,使其站到了全国人民的对立面。如果浪费者信托和盲目信托能够实施,李某某或许真的能像其望子成龙的父母所期待的那样,成为一个有才华的好青年。

浪费者信托在美国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只是委托人不可以设立以自己为受益人的浪费者信托。在这种信托中,委托人通常赋予受托人强大的自由裁量权,最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受益人挥霍的风险。

在这两种信托中,既然委托人不能用知情权来保护自己,那他们凭什么相信受托人不会损害自己的利益呢?答案是,他们对这项制度存在着信任。那就是:良好的社会风气,健全的信用体系,规范的法制法规和值得信赖的受托人或者信托公司。在西方国家,受托人或者是德高望重的人士,或者是几十年甚至百年老店,他们的信用记录历史悠久还有案可查。所以,信任者敢于信任,受信者值得信赖。

从信任者与置信对象之间的关系远近来分,信任是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层次的。第一层次是家人之间的信任,也就是亲族信任或血缘信任,这种信任古往今来一直存在,选择的余地有限;第二层次是朋友之间的信任,也就是品德信任,选择范围广泛,人择友而处,品德高的声望高朋友也多;第三层次是合同各方之间的信任,也就是契约信任,这是高一层的阶段,人们可以和不认识的人进行各种约定,违反者就被诉诸法律;第四层次则是社会角色之间的信任,也就是制度信任,这是更高层次的约定,有法制和行政手段的双重保证。

由此可见,信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范畴,它经历了亲缘信任、友情信任、契约信任、制度信任等多个发展阶段。尽管没有前两层信任,如果相信契约和制度,那浪费者信托和盲目信托都不成问题。不仅子女,连江山都可以托付!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欢迎读者与其交流。邮箱:)

上一篇:“混搭”巡警 下一篇:哈尔滨犹太人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