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轮机叶片用2Cr11Mo1VNbN钢晶粒细化技术

时间:2022-10-21 12:19:33

汽轮机叶片用2Cr11Mo1VNbN钢晶粒细化技术

摘要:汽轮机叶片用2Cr11Mo1VNbN钢热处理控制不当,容易产生粗晶现象,一般的完全退火很难达到细化目的。依据金属相变原理,控制形核方式和晶粒长大,对晶粒粗大叶片进行双重淬火细化技术处理,可获得较细晶粒和良好的力学性能,打破了粗晶问题传统处置模式,尤其是宏观粗晶带来技术处置问题,填补了公司当前粗晶补救技术空缺。同时,对强韧化处理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汽轮机;叶片;2Cr11Mo1VNbN;细化;相变原理;强韧化

中图分类号:TK2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叶片是汽轮机关键零部件之一,要求精确的几何外形,良好的理化性能是确保安全高效运行的内在保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要求的提高,叶片材料晶粒度问题也成为关注的重点,以在保证综合的理化性能要求。

在部分项目制造过程中,晶粒度检验理化指标出现晶粒低于技术要求,甚至出现宏观粗晶现象,集中表现为批量性问题,为避免粗晶问题带来报废,曾采取传统的退火工艺和重新锻造改善进行晶粒细化,组织遗传比较突出,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此,从热处理工艺细化方法方面,采取双重淬火进行晶粒细化试验研究。

1.试验材料

本次试验材料选取在鉴定出粗晶的叶片试验,状态为900~920℃退火、1080~1100℃调质后检测出的粗晶叶片,从叶片中间切取50×80×100试样4件,试验材料及化学成分如下表:

表 12Cr11Mo1VNbN钢化学成分 (Wt.%)

2.试验方法

2.1 检测试验材料初始晶粒度

为获得试验材料的原始晶粒度,首先将上述50×80×1004件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检测晶粒度级数,作为晶粒细化前的参照,试验检测结果见表2。

表2试验材料初始晶粒检测结果

金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能明显看到细片状铁素体之间弥散分布着颗粒状渗碳体,但晶粒之间仍然保持着马氏体的位向关系,马氏体束之间的大角度位向也清晰可见,晶粒度3-4级。

2.2晶粒细化试验方案

在切取经过晶粒检测的4件50×80×100的8件试样中随机挑选4件,考虑到试验件较小,在试验炉底部采取耐热砖与炉底隔离,采用连续两次淬火进行晶粒细化试验,淬火工艺制度为:

一次淬火:1080℃×0.5H,油淬

二次淬火:1080℃×1.0H,油淬

以检验连续两次淬火对金属材料晶粒的细化作用,淬火后不进行回火直接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晶粒均得到一定程度的细化,试验结果见表3。

表3两次淬火状态下晶粒检测结果

从金相组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板条马氏体形态,对比连续二次淬火前后的金相组织,也可以看出二次淬火后晶粒更细小。

在第一次试验的基础上,调整一次淬火温度,时间适当延长,对试验对象采取整套工艺流程进行全部试验,同时对材料检验指标按照汽轮机叶片的验收标准进行,试验工艺及结果为:

一次淬火:1080℃×1.0H,油淬

二次淬火:1080℃×1.0H,油淬

一次回火: 680℃×6.0H,空冷至室温

二次回火: 660℃×6.0H,空冷

鉴于以上试验取得的成果,考虑到金相检测区域小,可能存在局部粗晶干扰试验结果,课题组将试验和检测部位进行缩小,将GS20101217检验过程中检测出的粗晶金相试样进行晶粒细化试验,将试验和检测区域限制在10×10范围内,并进行全平面晶粒度检查。

试验:

一次淬火1080℃×10min ,油淬

二次淬火1080℃×10min ,油淬

试验结果见表4、图1:

金相显示细化明显:

图1金相试样两次淬火前后金相组织

(a)二次淬火前3级(100X);(b)二次淬火7级(100X)

(c)二次淬火前3级(500X);(d)二次淬火7级(500X)

批量试验结果

粗晶叶片:1080℃×到温 0 min ,油淬680-660

3.结论

叶片是汽轮机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关键零件,其型线结构和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能量的转换效率,因此其设计、制造要求非常高。上文笔者根据金属相变原理,在效地对形核方式和晶粒长大进行了控制,对晶粒粗大叶片进行双重淬火细化技术处理,打破了粗晶问题传统处置模式,成功地获得了较细晶粒和良好的力学性能,填补了公司当前粗晶补救技术空缺,希望本文可以对强韧化处理方面带来一些有用的启迪,为同行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于红英,唐德威,伞红军.汽轮机叶片参数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6(10).

[2]胡仁喜,康士廷,等.Pro/ENGINEER Wildfire4.0中文版标准实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潘毅,章泳健.汽轮机叶片的三维几何造型方法综述[J].汽轮机技术,2010(06)。

上一篇:企业铁路运输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论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