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让STEAM教育落地

时间:2022-10-20 11:45:30

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让STEAM教育落地

编者按:“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近年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当专家们用各自的理论与思考给出自己的解读时,一些一线教师中的先行者也在用自己的实践与行动默默探索着自己的答案。本栏目将持续关注这些课程的民间探索者、实践者,展现他们课程建设的心路历程、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刘校长,您提出“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让STEAM教育落地”,这是个非常吸引人的口号,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相关背景?

刘党生:首先,我需要申明,我不是正校长,也不太习惯这样的职务称呼。还是更愿意接受另外两个“头衔”:上海新车间的志愿者,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的总协调人。您提及的“张江科教孵化俱乐部让STEAM教育落地”这个目标正是建筑在这两个身份基础上的一种“非职务”爱好。

张江科教俱乐部集合了园区内外20多所中小幼学校的同时,也吸收了园区近150家高新企业(行业学会、协会、科研院所和高校)加盟。俱乐部还是浦东新区若干学科师资培训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是地区教育学会相关学科专委会的秘书机构。校内外资源的丰富,在相当程度上保障了学科成长与时代的合拍,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步。而俱乐部与新车间、新基地等创客组织的嫁接,也成了俱乐部落实夏令营活动的最便捷的渠道。

在上海张江的这个“非正规”的科教孵化俱乐部,仅今年就办了18个科教夏令营项目,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围绕张江作为高新园区这一背景展开主题设计和活动落实的。俱乐部设计的这些夏令营之间,不仅设计理念彼此贯穿、相互呼应,而且,科技届人士认同夏令营的科普内涵与形式外延的巧妙嫁接,社会人士感激这样的夏令营让他们看到了孩子的快速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业内人士视之为一种基于新课程的开源拓展。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这样说来,我已经明白了由俱乐部来主办科教夏令营的初衷了,是不是更多的借助这个平台,来让STEAM教育落地,实现一种课程化的回归呢?

刘党生:是的,我们始终坚持“课程”自身的体系不宜轻言革命。课程过去是、现在是、在可望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也只能是教育教学最契合的途径。我们高举起“课程传承纵横论”的大旗,一定是没错的。就俱乐部目前介入的这几门学科而言,有一条主线是我们紧抓不放的,那就是STEAM教育理念在中国的落地和改造!因为我们看到,STEAM教育的内涵与新学科成长几乎是一种天然的适切,STEAM教育的指导思想也与新学科成长的内涵外延完全合拍。

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设计夏令营活动时,都自觉把STEAM的几个学科元素整合在一起,有意“模糊”和“混淆”彼此间的学科边界。同时,在夏令营主题的课程化设计环节中,有意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学科属性特点最大限度地糅合进活动的各个模块之中。以信息技术教育为例,我们先后结合“编程”模块的教学再设计,将其引入到工程学应用夏令营、集成电路实验室夏令营、图形编程夏令营、机器人制作夏令营等多个夏令营中,成了检验(彼此贯穿)课程活动的实践基地。

反之,我们在推进“工程”设计思想的时候,也兼顾到我国的工科概念在事实上已经日趋消亡的现实,大胆引进“桥梁建筑师”等相关APP,设计开发渗透了相关“建筑工程美学”的后现代装置艺术编程环节,帮助营员们运用编程手段来开发一段结合实用艺术评价指标的小程序。

再有,我们针对不少学生视数学为畏途的心理,致力于右脑形象思维开发,在夏令营设计中,借用“数正方形”的游戏,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创意思维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我们将函数计算器的编程原理“普及”到夏令营中,让小营员们学会运用图形来解读和解析数学语言。退休“赋闲”在家的唐文虎老师,潜心研究开发出了“高中数学图形语言”,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高中试题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这一成果也被我们引入到夏令营中。

我们还就“小卫星夏令营”的主题,多次举办科普讲座。也召集了物理、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等方面的教师,提前前往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与卫星部门的专家们一起备课,寻找与中学生知识能力相适应的跨界课程开发。因为准备充分,同学们的思路不仅跟上了节奏,还结合自己的知识延伸,就一些非常专业的话题与卫星专家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誓要将问号变成感叹号,就连专家们也边擦汗边说“轻敌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刚才您提到跨界这个词儿。您无疑是跨界协调的高手,STEAM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跨界。不过,您有没有想过,跨界教育有没有边界预设?其交集有没有规律可言呢?

刘党生:我们并不认为教育资源是个筐(意为什么都能往里装)。事实上,教育资源有着其自身清晰的界定,用通俗的话说,资源不等于课程。犹如俱乐部从“新车间”那里学到(借鉴)了不少新的资源,但无论是具体的项目,还是推广模式,都与我们所注重的课程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多年来,我们始终致力于“从课程资源整合起步,实现开源课程落地”的教育探索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运用教育课程论的思想,重新整合、挖掘和提升各类资源对教育的影响。我们通常更多的是把资源看成课程实验的初始环节,而一定不是课程的原型。举例来说,我们如果要学编程,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百度”,找到许多繁简不一的“教程”和攻略。但我们不能照搬这些东西充作课程,因为它们充其量只谈清了问题的“然”,而不会过多涉及“所以然”,更谈不上知识本身的系统性和内在元素的共通性(学法)。纵然眼下也有一些课程(教材)有向说明书靠拢的趋势,我们还是要坚持课程的说理特点、课程的系统性特点以及课程的举一反三特点。

需要声明的是,课程的跨界,算不得一个新发明,也绝对不是舶来品。在我们的老祖宗那里,有关学用结合、因材施教的案例可谓比比皆是。正因此,我们强调课程的开源意识和开源模式。这里的开源,或许就与跨界有了交集。只不过对于我们选用的诸如信息技术学科成长来说,跨界能更好地解决学科成长过程中的青黄不接现象。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最后,想问您的是,对于STEAM教育在中国的开展,未来您有何打算?

刘党生:STEAM教育的本土化改造、实现落地离不开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实践,俱乐部的运作核心是跨平台“孵化”。从平台的定义出发,俱乐部目前已经拥有了俱乐部科教实验室叠加保障平台(学校原有学科实验室+社会资助的多个学校专业门类实验室+企业专业开发实验室+科研院所的顶尖实验环境)、俱乐部师资补充平台(各校自有师资+俱乐部师资共享+园区高新企业白领科教志愿者团队+高校师资支撑)、孵化后的科教课程输出平台(开设菜单式的科教课程资源库,交由各俱乐部成员学校选择,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课程转移)、课程建构交流平台(学科成长工作室、全科师资培训沙龙、“知乎哲也”微信(微信号为1413336253)“STEAM教育践行者”易信)。我们也在寻求与相关知名网络平台合作开发俱乐部课程的落户。另外,地方政府与上海科协合作,将年内投资百万,建成一个“创新屋”,交由俱乐部全权使用。而教育局也连续多年,以批复“教育内涵发展项目”的形式,持续从课题立项和资金保障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们热忱地欢迎大家前来交流、指导。

上一篇:iPad支持下的音乐学习变革 下一篇:MIT AppInventor:让移动应用开发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