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

时间:2022-10-20 09:42:09

【摘 要】目的:观察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1月手术治疗的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病例 23例。按Sanders骨折分型为II型10 足,III型 13足,IV型3 足。结果:全部患者在术后达到骨性愈合。随访18~24个月,愈合时间6~11个月。结论:锁定钢板适用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疗效肯定。

【关键词】跟骨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719-02

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6%,其中75%为关节内骨折,主要累及距下关节,治疗难度大,手段多样,疗效各异,总体预后较差。有文献报道,其致残率高达30% 。保守治疗对移位的骨块很难达到精确复位,易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及疼痛。我院2009年4月~2011年1月收入院的23例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选用国产仿AO跟骨锁定钢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随诊观察平均2年,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3例26足,男15例18足,女8例8足,年龄22~47岁,平均34.7岁。损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4例17足,车祸伤9例9足。合并伤:胸腰椎骨折4例,脑外伤(硬膜外血肿)2例,骨盆骨折1例,胫腓骨骨折1例。术前所有患者行跟骨正侧位、轴位X线摄片以及跟骨冠状位CT扫描。根据Sanders分型: II型10足,III型13足,IV型3足。

1.2手术方法 全麻满意后,单足患者健侧卧位,双足患者俯卧位,上气囊止血带,采用改良延长的跟骨扩展外侧“L”型切口(Seattle入路),切开包括腓肠皮神经在内的全层皮下组织,贴跟骨表面锐性向两侧剥离,除非内侧腱鞘缺损,否则不应看到腓骨长短肌腱。于距骨前缘、距骨后缘和骰骨分别打入三枚克氏针,以帮助暴露整个跟骨外侧壁、距下后关节面、跟骰关节。掀开跟骨外侧壁骨折块,显露后关节面,以CT扫描作为指导,观察关节面的骨折情况。于跟骨结节处打入斯氏针,向跖部牵引撬拨复位;同时,以距骨下关节面作为骨折块复位的模板,直视下将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块正确的复位,并结合C-臂X线透视纠正B?hler角和Gissane角。将向外膨出的外侧璧向内挤压复位以纠正跟骨宽度及外翻成角,必要时可于跟骨内侧小切口直接复位。距下关节面完整后,取异体骨植骨填充关节面下空腔,以预防关节面塌陷。跟骨锁定钢板适当剪型后内固定,固定中亦可塑性。其中一枚螺钉约内上25?方向固定载距突,注意螺钉长度不突破跟骨内侧壁。切口引流管引流,术后石膏固定,常规消肿抗炎治疗。术后1~2天拆除石膏,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3周拆线。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术后非负重功能锻练以6~12周为宜,负重第一周为体重的50%,如无明显不适,在其能够忍受的程度下逐渐完全负重。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获18~24个月随访,平均20.3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价:优6足,良14足,中3足,差3足,总优良率为77.0%。X线评价: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跟骨侧、轴位片,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2个月。B?hler角术前平均为10.2 ?,术后为37.7? ;Gissane角术前平均为110.4? ,术后平均为137.3? 。有2例术后发生切口边缘皮肤坏死,经局部换药后创口愈合,未行皮瓣覆盖。1例出现腓肠神经感觉迟钝,在9周内恢复。

3 讨论

3.1 治疗方法选择

跟骨为松质骨,骨折都为高能量损伤(高处坠落,车祸等)所致,大多累及距下关节面,造成关节面塌陷,骨质缺损,跟骨变宽。Sanders分型方法基于冠状位的CT所示的后关节面骨折情况。其 I型骨折行手法复位,闭合撬拨复位石膏外固定等非手术方法即可取得良好疗效,但对于II、III、IV型跟骨骨折,非手术治疗很难获得骨折的解剖复位,或复位后再移位,其所造成的跟骨高度丢失,宽度增大,距下关节面不平,最终导致跟骨的畸形愈合和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其治疗方法多样,疗效不一 。有学者主张伤后一期行距下关节融合术 ,但经三年以上随访发现,此类手术后遗症更多,包括足跟疼痛、前足萎缩、行走跛行等。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能够获得良好的复位和固定,较好地恢复跟骨的正常形态和生物力学特性,临床疗效评估优良率往往高于保守治疗。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优良率在75%以上。本组病例手术优良率为77.0%,与其基本相同。此外,手术治疗可以尽可能恢复跟骨外形、足弓,若需二期关节融合,良好的跟骨外形也可为关节融合提供基本的形态学保障。

3.2手术时机选择

手术时机的选择应视局部软组织情况、并发损伤及患者的全身状况决定。跟骨骨折多为高能量伤所致,伤后软组织挫伤程度较重,常常出现肿胀,其高峰期出现在伤后3d左右,极易出现张力性水疱,故其手术时间应在肿胀高峰期后。故本组患者伤后早期严格卧床,患肢抬高,足部冰敷并加压包扎,适度行关节主被动活动,积极治疗合并损伤,7~10天肿胀消退,足部皮肤出现褶皱后手术。

3.3内固定物的选择

本组所选跟骨锁定钢板材料为钛合金,生物相容性佳,符合骨的弹性模量,利于骨折愈合,可在部分固定时再塑形,减少手术时间。钢板与跟骨之间可有空隙,最大程度保护骨块血运。螺钉与钢板一体,更好地实现了内固定系统对骨折块的支撑作用。多翼形设计便于螺钉的多方向固定,特别是对内上方稳定完整的载距突和后方跟骨丘部的坚强固定。钢板长度为60~70mm,符合大部分国人的跟骨长度。钢板厚度适中,减少了切口缝合的张力,减少了切口愈合困难甚至切口感染的机会。

3.4植骨

跟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其骨折被形容为“压碎的胡桃壳”。 Sanders II、 III、IV型跟骨骨折时,跟骨后关节面外侧的移位部分常被压入中央三角。当跟骨后关节面和总体形态恢复后,在后关节面的前部深面常出现骨质的缺损。本组病例术中探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是否对这些骨缺损进行植骨处理目前学术界亦有争议。反对者认为骨缺损的部位在正常情况下就是骨质疏松的部位,植骨反而可能妨碍关节面的良好复位,且存在植骨并发症的危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是:虽然大部分骨折不需要植骨,但植骨可以填补骨缺损造成的空腔,防止血肿形成,减少渗血量和时间,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对关节面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所以当跟骨骨折后其压力骨小梁断裂,不能够为关节软骨面提供正常的支撑,复位的骨折块依靠螺钉的支撑作用不牢固时,为避免发生复位后关节面塌陷应予以植骨。本组病例均复位后予以异体骨植骨处理,随访未发现关节面塌陷,复位丢失,螺钉固定不良等现象。

3.5手术技巧

切口愈合和感染是影响跟骨骨折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我们的经验,通过以下手术技巧可降低切口感染或皮肤坏死的发生率: (1)围手术期严格戒烟。(2)掌握手术时机,在肿胀消退后手术。(3)采用扩展外侧“L”形切口(Seattle入路),遵循无创原则,紧贴跟骨表面用刀片锐性向两侧剥离,禁止使用电刀暴露,以免术后组织脂肪液化致内固定物外露。克氏针作“不接触”牵拉,防止皮肤牵拉伤。(4)跟骨锁定钢板可适当塑型剪型,尽量紧贴骨面,不能翘起,以免切口张力过大。(5)引流管从覆于跗骨窦的皮肤穿出,因为转角处皮肤血供最差,愈合最困难。抬高患肢后转角近端为低位处,利于切口积血引流。(6)切口予褥式缝合。(7)术后石膏固定,减少切口处张力;注意加压包扎和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干燥。

4 结论

恢复距下关节面的平整,维持正常足弓形态和跟骨宽度是治疗跟骨骨折的重点,恰当地选择手术指证,手术入路,手术时机,完美完成骨折复位和术后处理是治疗的关键,患者的配合亦很主要。SandersII~IV型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的疗效肯定,可视为理想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王承武,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20~1233。

[2] 危杰,刘璠,吴新宝,等,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10,667~673。

[3] 李正维,吕智,王守丰,等,译,骨折。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11。585~602。

[4] 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44~1560。

[5] 王澍寰,临床骨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1128~1135。

[6] 蒋协远,译,骨折手册,第四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560~573。

[7] 刘璠,陶然,译,内固定支架。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2012,732~738。

[8] 武勇,译,足踝部骨折。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1~193。

[9] 杨贵勇,朱守荣,译,足与踝。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2004。425~448。

上一篇:浅谈老年患者静脉穿刺技巧 下一篇:浅谈外科技术与手术部位感染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