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两界 独树一帜

时间:2022-10-20 08:05:14

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曾任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在江西书法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撰写的《傅抱石传》,荣获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江西文学史》上有专文介绍和评论。他被南昌大学聘为中文系兼职教授,被江西师范大学聘为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新余学院将他作为“名校工程建设”的品牌推出,在抱石美术学院为其设立工作室。

他就是横跨文学、书法两界,集作家、书法家于一身,被誉为新余市“文化名片”的胡志亮。

50年的砥砺前行,文学和书法成就了他的人生高度2013年3月29日下午,“胡志亮从事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在新余市举行。胡志亮50年的砥砺前行,成就了其人生事业的高度,获得了与会嘉宾的高度评价,

江西教育期刊社原社长王自立如是说,胡志亮是一个对生活观察细微的人。上大学时,胡志亮喜欢各处转悠、了解风俗民情,我们开会时在打瞌睡,他右手却在空中悬空练书法。这么多年来,他孜孜以求,探索书法和文学的内在之美,其传记著作既真实可信,又极富概括力、想象力,不但写出了传主的时代情怀,更写出了传主美丽、善良、大爱的人生。

《江西日报》原读书版主编、主任编辑周鸣贵如是说,胡志亮写的传记文学饱含两大情结——名人情结和乡土情结。名人情结即名人写名人,他以敬畏、崇尚的高度来赞扬文化阶层的人,展示文人的风骨、风貌、风情:乡土情结即胡志亮所写的人物不是在江西出生,就是在江西长大或者是在江西有过际遇的人,他讴歌家乡的人和事。把爱国主义作为红线贯穿始终,爱国主义构成了他爱乡、爱国、爱中华民族的主题立意。

江西社科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夏汉宁如是说,胡志亮对待传记文学是十分认真和执着的。他不像一些作家只是拿着材料随便杜撰,而是实实在在地去采访和了解传主。对待写作,他十分严肃,能看到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传主和传主亲友都很信任他。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王德保如是说,胡志亮的传记文学作品具有时代意义和价值,真正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

新余市作家协会主席周敏生如是说,胡志亮以“阳光心态、平常心”回报社会,感恩社会,尤其是对夏布书法的贡献。把夏布作为文化载体在新余是首次出现。真正的作家是靠作品说话,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做事,胡志亮就是这样。

这是当天在“胡志亮从事文学艺术50年研讨会”上部分与会嘉宾的发言摘录。这些发自内心的褒奖与认同,出自“圈内”的行家里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丈量出了作家、书法家胡志亮的某种人生高度;同时,也是对胡志亮作为新余市一张独树一帜的“文化名片”的鲜活注解。

《傅抱石传》的撰写,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径

“六七年来,我是行也傅抱石,坐也傅抱石;言也傅抱石,思也傅抱石;连做梦都梦见傅抱石。我虽未见过傅抱石,然而,我却真正觉得,傅抱石总是时刻跃然于我的眼前和脑海里。我能强烈而鲜明地感觉到他的音容笑貌。他的言谈举止。以及他的所爱、所恶、所思、所忧。”这是胡志亮在他的第一部传记文学《傅抱石传》后记中写的一段话。这部长达40万字的传记文学,耗去了他6年的光阴,历经4次修改,手稿盈尺。

作为一个书法家和书法活动组织工作者,胡志亮何以萌发为傅抱石撰写传记的念头?

其实。早在1986年,胡志亮作为特殊文艺人才从吉安被引进到新余之初,他对于傅抱石的了解仅限于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那幅传世巨作《江山如此多娇》。当胡志亮来到新余之后,他才发现新余人民对于傅抱石的那份情感是那样的特殊、那样的深厚:这里有抱石公园、抱石画院、抱石矿泉水……人人都为这里出了个国画大师而引以为豪。与此同时,在传记文学兴起的那个年代,一代大师傅抱石离世20多年了,竟然没有一本完整的关于他的传记问世。作为一个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有着书法素养和功底的文艺工作者,作为工作在傅抱石家乡的一个新余人。胡志亮萌发了撰写《傅抱石传》的念头。

于是,在新余市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胡志亮踏上了《傅抱石传》撰写的征程。“无数次往返于新余、南京之间,上北京、下重庆、赴上海,辗转于苏州、镇江、广州、南昌等地,访问傅抱石亲属、朋友、学生、同事等上百人次”。这是胡志亮从书法家到作家的一次华丽转身和美丽嬗变。其间,他所付出的精力、体力和智力,真可谓“皓首穷经著华章”。传记文学的撰写,在故事的架构和叙述上可以赋予一些文学色彩,然而。事出有据的真实属性是传记文学生命之所在。这其中,想象的翅膀不能自由飞翔,,否则的话,“张三就不再是张三,很可能会成为李四”。因此,传记文学的撰写需要深入地查找史料,认真地探寻、旁证、核实史料。其费心、耗力、伤神只有作者自己明白。时至今日。胡志亮头上的那一根根银丝白发,何尝不是被一个个白纸黑字“染白”的?

胡志亮的《傅抱石传》出版之后一炮打响,先后荣获首届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江西省优秀文艺成果二等奖(政府奖),并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作为书法家的胡志亮从此又多了一个头衔——作家。海峡两岸的出版单位纷纷邀请他撰写各种名人传记。这些年来,他先后出版了《木石魂——赖少其传》《文天祥传》《王云五传》《紫燕长鸣——燕鸣传》等,共计200余万字。目前,他应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的邀请,正在撰写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许德珩先生的传记。

创作材质上大胆变革,夏布书法独树一帜

2012年12月19日上午,以当代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名字命名的新余市“抱石画院”展厅内,胡志亮创作的40余幅夏布书法作品,吸引着众多书法爱好者的目光。

胡志亮从艺50年来,其书法作品参加的展出不计其数:担任新余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长达20年,他筹办的各类书法展览数不胜数,但为自己举办个人书法展。这还是第一次。他这次展出的这些夏布书法作品,是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与新余地方传统特产夏布完美结合的一次创新之举。用胡志亮自己的话说:“这是一次大胆的探索,勇敢的创新。艺术家们如果想要在艺术领域有所成就,需要的就是创新,而不是等待。”他为自己迈出的这一步感到特别欣慰。

胡志亮何以想到以夏布为材质进行书法创作呢?原来,有一次,一位市领导在景德镇考察时,看到当地的瓷器上有不少艺术作品,由此受到启发:景德镇的瓷器上能画画,具有新余特色的夏布为何不能来点创新?回到新余后,这位领导立即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市科协。市科协联系企业和艺术家们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讨论,包括胡志亮在内的艺术家们对在夏布上进行书法绘画艺术创作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开始尝试。刚开始。胡志亮试着写了一张,感觉不是太好。后来夏布经过工艺的改进,他立马找到了自信。“在夏布上写字的感觉像是在进口宣纸上创作,作品更加力透纸背,而且夏布上的书法比宣纸上的书法保存得更持久,不易损坏。”胡志亮说。

如果说。选择或者尝试某种新的材质进行书法艺术创作,可能是一种心血来潮或者灵光一闪的话。那么,如何在驾驭新材质的时候做到游刃有余、挥洒自如。那就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了。创作材质之于创作效果,实际上就是一种“技”与“艺”的关系。如果一定要权衡出二者之间的薄厚轻重。显然“艺”的分量既厚且重。否则的话,“技”可能就会沦为一种“杂耍”,哗众取宠。昙花一现。令人欣喜的是,胡志亮的夏布书法保持了他在宣纸上创作书法的一贯性,其呈现出来的意趣甚至产生了宣纸所不及的审美效果,更加含蓄蕴藉。这是夏布内在纹理构造所赋予的独特表现,它把宣纸固有的那种“燥气”给过滤掉了,点画线条之间弥漫着一种仿佛从远古走来的历史厚重感。岁月的沧桑仿佛已经沉淀其中,就如一坛窖藏经年的老酒,散发出醉人的芳香。从胡志亮夏布书法所展现的审美意趣来观照。可以用“含蓄蕴藉、别开生面”这8个字来概括。它为书法创作者和欣赏者打通了一个新的路径,打开了一个新的视窗:原来书法与夏布竟然可以如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夏布之“俗”与书法之“雅”竟然可以如此共存相生。这在长期以来以宣纸为主导、以绫绢为补充的创作材质统领风气的书法界,不能不说是个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价值。

古稀之年的胡志亮,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创作出40余幅夏布书法作品并予以集中展示,不仅反映了他一贯追求的创新精神和“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创作激情,也体现出他作为发展新余夏布文化产业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倡导者的自觉和自信。胡志亮秉持着他对文学、书法创作的一贯立场,用作品说话,这种精神在当今尤为难能可贵。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世不要虚度,不搞一本书主义。说到如今自己的小小成就,我觉得更多的是因为很多路走不通不得已而求其次,是被逼出来的……我只是做了很多人能做但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胡志亮在自己从事文学艺术创作50年研讨会上的一番肺腑之言。这些话语尽管浅显直白,谦恭内敛,却是意味深长。为什么胡志亮能做到“横跨两界,独树一帜”?或许答案就在其中吧……

链接

胡志亮祖籍南昌。1944年出生于吉安市,1962年考入江西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九江县二中、兴国二中任教,1976年调至吉安市文化馆工作,1986年调至新余市文联任专业作家,2002年任九三学社新余市委专职主委。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江西省美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被聘为南昌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西师大(美术学院)、新余学院兼职教授,曾先后担任过江西省政协委员、新余市人大常委、新余市政协常委。

责编 木艮

上一篇:绍兴依然如故 下一篇:诚实守信 人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