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低效行为探析

时间:2022-09-07 12:35:00

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低效行为探析

试卷讲评课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根本目的是以检测为手段,帮助学生分析得失、纠正错误、明确方向、巩固提高,以期获得语文学习效能的最大化。

然而,笔者反思过去一年所听的近五十节语文试卷讲评课,发现此课型效果不尽如人意,不乏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影响了复习效能的整体提升。

一、表现

1.忽视思维训练

讲评过程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正确答案呈现,忽视思维过程。只注重错在哪里,忽视为什么会错。重视“一”题答案,忽视“类”题方法,不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特别是考查学生概括、归纳能力的试题,仅从试题到答案两头着力,而试题到答案的“路径”不帮学生厘清,错误答案的思维方式得不到纠正。学生处于被动的答案接受状态,不利于他们探究解题规律,改进思维方式。

2.拒绝学生参与

讲评过程中,“教师一言堂”,一讲到底,缺少对学生体验和思考的尊重,学生少有表达与交流的机会。看不到学生质疑,只看到埋头记答案。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淡出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长此以往,学生日渐缺乏主动探究的动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没有重点突破

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做题情况与实际需求,习惯于从试卷的第一题开始,一讲到底,面面俱到,没有主次,平均用力、用时。对学生可以自行解决诸如字音、字形、成语题大讲特讲,而真正需要点拨的古诗文阅读、作文等却着力甚少,导致学生能掌握、已掌握的,讲评者喋喋不休;没有掌握的却又蜻蜓点水。

4.缺少拓展运用

部分教师讲评试卷时,就题讲题,在学生常出错的试题上,仅满足于讲这一题的方法和思路,而不挑选一些与之类似的试题进行补偿性的、拓展性的强化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再碰到与之类似的试题仍然束手无策。

5.阅卷分析不够

有的教师,在试卷批阅后登记完分数一发了之,不对学生的试卷作细致认真的阅卷分析。错误的类型和人数,错误的原因,不同题型、不同板块的得分情况,不同层次学生的得分情况,答题优秀与失分落后的差别与原因,学生在各知识板块复习中的总体优势与劣势,教师不甚明了,导致讲评试卷不敢大胆舍弃,只能逐条一讲了之。

6.语文味道淡薄

有的老师评讲试卷过多地重视解题技巧和规律的总结,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富有意蕴的小小说,适合吟咏的古诗词分解开来,仅仅在一道道生硬的题目上“给力”,忽视引导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揣摩与品味优美的语言,进而触摸语言背后的世界,不能到达愉悦的审美境界。试卷讲评课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去体会,朗朗书声绝迹,情感体验淡薄。讲评中,重言语之形,轻言语之道,“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本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却在答案的挖掘中活生生将文与道割裂,把富含人文气息,极具时代精神的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进行了技术化、模式化的分解。

7.不越答案“雷池”

有的教师唯答案是尊,对参考答案亦步亦趋,不在独立做题的基础上去探究参考答案的合理性,也不对参考答案进行修正、补充。讲评中,始终不越参考答案的“雷池”,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学生也对答案顶礼膜拜,视为不可侵犯的神圣“领地”。

8.作文训练弱化

一份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或者160分,而其中作文就占了60 分,甚至70分,作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有的教师对于试卷的前90分的题大讲特讲,讲得很透彻;对于作文,却仅仅发几篇范文了事。其实不然,试卷上的作文比平时的作文更需要讲解。由于试卷上的作文仅仅得了个分数,没有阅卷教师的评语,学生无从知晓错在哪儿,失分在何处。这时候,教师的讲评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危害

1.整体复习效能不够理想

“效能”本是一个物理名词,它指的是“物质的能量效益”,迁移到试卷讲评课上,应该是指讲评目标设计和确定的精准度,讲评内容的鲜明性,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也就是要使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发挥最大的效能,让付出的“能量”发挥最大的效益。目前,我们的试卷讲评课效能不能达到最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讲评使课堂缺少教学目标,每次题题都讲,却都是浅尝辄止,虽出了力,但目标达成度不够理想;二是教学内容不精要,讲评主题不突出,教师拼命讲的,也许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学生需要“扶一把”的,教师却又忽略了。这导致学生能力不能有质的飞跃,效能也无从谈起;三是教学方式不优化。“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教师“一言堂”的讲授法肯定不能发挥讲评的最佳效能;四是长效性不够,试卷讲评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道评讲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过了一段时间,“前度刘郎今又来”,又碰到该题,学生差不多还是得以前那个分数。课上,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但试图让他们用讲评时教给的方法来解决与之类似的问题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效能得不到体现。

2.学生学习兴趣日渐丧失

试卷讲评课教学目标太多、太空,教学内容索然无味,教学方法僵硬死板,教学模式单一陈旧,教学效果又不尽人意,以致学生在高三复习课上,体会不到语文的美感,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当然也很少得到教师的激励。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常听学生感慨:语文学与不学一个样,投入多,见效慢,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也就日渐淡化了,高三语文复习逐渐被学生“边缘化”。

3.教师专业素养不能提高

常听到有的教师说高三其实最好教。是的,高三复习从字词、病句、现代文阅读等一路走来,只要有答案,就能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指点江山,离开了参考答案这根拐杖却几乎寸步难行。殊不知,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在搬弄答案中原地打转,得不到提高,日渐平庸,退化成一个“讲题匠”。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文本细读能力。但讲答案的试卷讲评课使教师缺少了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没有对古诗文、现代文的深度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文本的功力,就会丧失殆尽。

三、成因

1.新课程理念还未深入人心

高中新课改就是要把学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学生被束缚的心灵获得自由,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课程文化强调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养成的并举;课程生态强调回归生活世界,找回学生的主体意识;课程实现倡导对知识的建构,采取创生取向;新型语文师生关系的基点是平等,特征是对话,本质是民主与创造。回到眼前的语文试卷讲评课,强调的是教师教的过程和作用,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与方法。教师是试卷讲评课的控制者与主宰者,学生成了客体与附庸,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精神难以得到培育与发展。

2.缺少严谨而周密的复习规划

一份科学、操作性强的复习计划,应该在充分了解学情,深入研究《考试说明》《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后,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针对性是该计划的灵魂和核心,有序推进性是计划的主要特点。这样才能避免所有试卷,学生都有“千卷一面”的感觉。正因为复习计划的大而空,每个阶段检测的侧重点不够,试卷命制也就少了针对性,每个考点每次都涉及,重点不突出,导致试卷讲评课也就没重点。

3.检测目的的异化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了解教情学情,发现问题,找出不足,以便以后的复习中去纠正、弥补,最后达到巩固双基、规范答题、熟练技巧、开阔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考试的目的发生了偏移,评比功能强化,检测功能淡化。各种频繁的考试,考试后恼人的评比,使部分教师不得不急功近利,把本该以后复习的知识点,提前复习,把试卷讲评变成提前的专题复习,复习出现了“夹生饭”的现象。这种异化的检测目的,使教师讲评时题题都不敢怠慢,生怕有所遗漏,影响了阶段考核。

总之,低效的试卷讲评课往往没有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缺乏思维能力养成,巩固训练反馈不够及时。对于高三而言,必须充分认识试卷讲评课的价值所在,务求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来取得高三语文复习的最佳效能。

(作者单位:泰兴市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写好读后感 活用“四字诀” 下一篇:考场高分作文与学生日记关系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