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再现与意象解读

时间:2022-10-20 06:12:10

摘 要: 本文从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方式与原则入手,以流传最广的英译本作为分析对象,主要从意象和意境的处理方面进行分析与鉴赏。

关键词: 李清照 声声慢 意象 意境

1.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诗词这一艺术宝藏逐渐为外国人所了解和重视。但是诗歌不同于建筑、艺术、雕刻、刺绣等艺术作品,不是一眼便可使人惊叹爱慕的;也不像饮食文化那样一经品尝就能使人赞不绝口。诗是要研读、吟诵的,尤其是古诗,即便是现代中国人,对于用古文写的古诗也多有隔阂,更何况是外国人。因而,翻译诗歌就成为必要。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诗不可以译,至少汉语古典诗歌不可以译。朱光潜先生是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他强调中西方诗歌在风味传达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1]诗歌具有音义俱重的特点,义可传而音不可传。奈达说:“在诗歌翻译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尤其突出。”[2]虽然可译说和不可译说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是二者太过于绝对。翻译,包括诗歌的翻译是可能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但同时,可译性的限度是相对的。

2.译文的对比与分析

正如奈达所说:“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贴近而又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言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1]翻译是对原作品的一种艺术再创造或再现。在此,笔者选取了林语堂、许渊冲和朱纯深三位译者的译文,分别从意境的再现、数词的“虚实”与“国俗语义”的亏损和补偿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注:译文一至三的译者依次为林语堂、朱纯深和许渊冲。)

2.1意境的再现

与翻译散文不同,译诗词除了要表达内容与形式外,还要传达原诗的意境与风貌。我们衡量古诗词英译作品的质量好坏,不应完全以诗体或散体,押韵或不押韵简单地加以判断,而应结合具体的译作是否掌握了原诗的意境和情趣来看。何谓“意境”?某可以界定为:“语言艺术作品通过现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趣。”[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以追求原作的意境为己任,以再创等同的意境为目标。

李清照《声声慢》上阕的第一句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若有所思,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与悲戚之感。起句一连用了七组叠词,奇在此,然而翻译也难于此。以下是三种不同的译文:

译文一: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

译文二:Searching,seeking,endlessly.Alone,lonely,Moody,gloomy,

译文三: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在译文一与译文二中,译者试图模仿原诗开头空前绝后的叠字效果,在诗词的翻译中力图做到不多译也不少译。正如严复先生所云:“信”,忠实于原文,努力最大限度地译出原作者的思想,以其为主体。译文三与原文形神兼似。在翻译中,有时只要意思与意境在了,就可得“意”忘“形”。当然,如果做到“形似”则更妙。

2.2数词的“虚实”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不是所有的数词都是具体的数字与次数,应结合具体的诗词辨析。因此,在诗歌的英译中,正确理解数词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其中“二十三”则为实指,数字愈确切,愈见其弃置之久。[1]译为:twenty-three years.柳宗元《江雪》首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其中“千山”与“万径”则为虚指,是一种夸张的说法,意在表明目力所及的范围内,看不到飞鸟,看不见人迹。因此,Over a thousand mountains the winging birds have disappeared.Through ten thousand paths,no trace of humankind.与Over no hill there is a bird in sight.Along no path there is a footprint on pure white.[1]相比,后者更妙。

李清照词中:“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由此不难看出词中“三杯两盏”并非实指,若直译为two or three cups则欠妥,且不自然。在此,“三”与“两”是虚指,意为多,与成语三顾茅庐中的“三”意思相同。数词的虚指和实指是英译中国古代诗词的一大难点。

译文一:How can a few cups of thin wine...

译文二:Wine,two or three cups―thin wine―

译文三:By cup on cup of wine so dry?...

2.3“国俗语义”的亏损合补偿

在语码转换过程中,丢失了较多极具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语义,未能再现原诗意境的语义,即国俗语义的亏损。这里所说的国俗语义是借用王德春教授的想法,它是“语义名族性的一种表现,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1]。国俗语义的亏损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在译文中尤其在译诗中不可能不发生,它实际上是由地域的差异性和名族差异性造成的。因此,亏损不可避免,但必须设法把它减到最低限度。

雁、黄花和梧桐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难译的几个充满文化含义的意象。如何处理中国诗歌意象,往往关系到译文的成败。亚瑟・韦利认为:“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主张翻译时“既不增添自己的意象,也不删减原作的意象。”[3]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过雁、黄花和梧桐雨。不论是雁、黄花和梧桐,都赋予了更多的语义。必要时为了让外国人看得懂,可以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①雁

译文一:I recognize the geese flying overhead:

译文二:South―bound wild geese at morn

译文三:To see the wild geese pass,

鸿雁传书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常用之典,此借指亡夫之痛。雁子一般译为wild geese,为什么不用鸟、鹰,这是中国情结。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如果在目标语中没有对等的事物,为了让外国人看得懂,就可以用音译加注的方法。

②黄花

译文一:Let fallen flowers lie where they fall.

译文二:Massing chrysanthemums,everywhere;

译文三:The ground is covered with yellow flowers,

黄花即,秋菊借指秋天,“人比黄花瘦”的容颜,“满地黄花堆积”孤苦飘零的晚境。[4]意如,“明媚鲜艳能几时”与“花开易见落难寻”,容颜已逝,既指花又指人。译文一译出了一种无奈;译文二和三重在描述,欠情感抒发。

③梧桐

译文一: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

译文二:In the garden wutong tree stands blurred.

译文三:On plane’s broad leaves a fine rain drizzles

梧桐即雨的意象,梧桐一叶知秋,本身就是牵愁惹恨的事物,再加上淋淋漓漓的凄苦的秋雨,不仅滴在耳边,更滴在心头,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the kola nut”,不知外国人看了会不会联想到愁思?

3.结语

诗最难表现的是原诗的意境和神韵。在诗歌的不同英译文本中,通过对比研究和解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国古诗词,用外文最大限度地传达原诗人及词人的情感与意境才是我们最想要的。诗歌翻译是每个译者努力的延续与递进,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毛华奋.汉语古诗英译必读与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2.

[2]杨平主编.名作精译.山东:青岛出版社,2003:145.

[3]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395.

[4]诸葛忆兵.宋词解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261.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下一篇:可视化化工计算教学软件的自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