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抛石基床回淤后清淤施工技术

时间:2022-10-20 05:37:41

已抛石基床回淤后清淤施工技术

引言:因后方陆域吹填排水口离基槽距离约500m,距离较近,在吹填一段时间后,已抛石完成的基床产生严重回淤,回淤厚度约1.5m左右,无法进行后续的打夯和整平施工,为此,需调遣小型绞吸船进行清淤。

摘要:小型绞吸船通过海上定位GPS和岸标的控制下,对所需清淤的位置进行清淤,通过水深控制装置,控制清淤的底标高,达到清理已抛石完成的回淤基床,使之满足打夯和整平的要求。

关键词:抛石基床回淤、清淤、绞吸船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某电厂码头,码头走向为东西走向,码头长约520m,共需安装沉箱26个,本工程地质情况为: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粉质粘土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因工期紧张,港池清淤跟码头施工同时进行,在基床抛石施工一段时间后,发现出现不同程度回淤,后经分析原因,发现为港池疏浚吹填区域排水口离基槽较近,吹填导致的粉质粘土等悬浮颗粒凝结、沉降,同时因基床标高较低,为低洼地,随着海流流动,造成基床回淤。

2 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

2.1 施工工艺流程

绘制水深图回淤取样立岸标绞吸船定位、布管清淤清淤后测量

2.1.1 清淤时间选择

已抛石基床回淤后,因刚回淤泥质松散,具有较大的流动性能,不利于清淤施工的展开,也浪费人力、物力,需待淤泥沉淀一段时间后(半个月到1个月的时间,具体视泥质情况而定),进行清淤效果较好,花费时间较短,且能清理彻底。

2.1.2 绘制扫海图

已抛石基床回淤后,通过水深测量仪器进行现有泥面水深测量,然后绘制水深图,以掌握基床回淤厚度。本工程基床回淤情况经绘制扫海图发现,回淤厚度约1.5m。

2.1.3 回淤取样

经潜水水下取样,回淤物质为粉质粘土颗粒,颜色为土黄色,流动性较强,具有一定的粘结性,最上层为悬浮的粉质粘土颗粒,未固化、沉淀,随海流流动。

2.1.4 立岸标

如果条件允许,在岸上顺基床方向立4道岸标,其中两道为基床的边线,另2道为出基床边线10m的范围(清淤外边线,10m的范围为经验值,实际要视清淤效果而定)。岸标要尽量加大距离,同时用混凝土将岸标进行牢固定,并保持岸标的垂直度,以保证测量的准确度。

2.1.5 绞吸船定位、布管

在GPS和陆上岸标的控制下,小型绞吸船沿基床方向下锚站位,沿基床方向进行清淤施工。绞吸布管分为水下管和水上管,在施工时要充分考虑对其他工序的影响,管头位置要尽量远离基床,本工程吹填头布置于后方回填区域内,远离吹填排水口,同时在吹填时,排水口用土工布进行封堵,避免二次回淤。

2.1.6 清淤

,每个施工段约50m,施工时利用水深控制系统、参考潮汐表控制绞吸头的标高(每1个小时调整一次),待绞吸到出清水时进行下一个位置施工,绞吸位置布点按照梅花布点法,横断面和纵断面的距离均为3m(3m为经验值,具体可视绞吸能力确定)。每个施工段完成后,进行打水测量,了解清淤效果。清淤范围为基床抛石边线为出10m左右(10m为经验值,具体视清淤效果而定)。

2.1.7 清淤后测量

清淤完成后,进行基床整体水深测量,了解清淤效果,对于不满足规范要求的位置,重新进行清淤处理。

3 施工注意事项

3.1 回淤后要等待一段时候后,进行清淤,否则清淤效果不好,且容易造成反复施工,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财力浪费。

3.2 及时切断污染源,发现基槽出现回淤后,要及时寻找原因,并尽快切断污染源,减少清淤的难度。

3.3 绞吸撤场后,如发现小范围的淤泥,可采用船载泥浆泵至准确位置,进行清淤处理。

3.4 清淤时,要根据潮汐情况及时调整绞头深度,保证清淤效果。

3.5 清淤时,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打水测量工作,及时发现不满足要求的浅点,及时进行处理。

2.6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抛石基床的暴露时间。

4 施工质量控制

4.1 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断面划分进行清淤施工,不能跨断面,或者加大断面间距进行施工。

4.2 要按照潮汐情况,及时进行绞头的标高调整,保证清淤效果。

4.3 清淤完成后,用水坨随时检测清淤效果,清淤效果好,用水坨打水能感觉到碰击石头。

4.4 基床清淤规范要求:基槽内含水率小于150%或重度大于12.6KN/M3且厚度大于0.3m的回淤物应予清除。

5 结语

因外部条件的影响,已抛石完成的基床出现回淤较普遍,在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基床暴露时间的同时,要及时发现能导致基床回淤的外界因素,并及时向相关单位进行汇报,避免回淤情况的出现。基床回淤后,要及时进行清淤,清淤完成后,要报相关单位进行核实、认定,并及时进行后续的施工。

参考文献:

[1]《重力式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 JTS167-2-2009

[2]《港口工程施工手册》 人民交通出版社。

[3]《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JTS 257-2008

上一篇:浅谈数字丹东地理空间框架建设 下一篇:关于燃气式壁挂炉采暖的应用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