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在中医文化里的刮痧疗法

时间:2022-10-20 05:32:56

沉淀在中医文化里的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在我国民间流传已有数千年。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

刮痧疗法的雏形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往往会本能地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体表某一部位,使体内的痧毒,即体内的病理产物得以外排,从而达到治愈痧症的目的。

早在明代,医学家张凤逵就对痧症的病因、症状做了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会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此时用刮痧器具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即毒邪)就能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因很多病症刮拭过的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故被称为“刮痧疗法”。

随着历史的发展,刮痧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流于民间。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时下流行的“养生热”也为刮痧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那么,如何刮痧效果会更好呢?广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门诊副主任医师源援基提醒大家,刮痧需要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和技巧,不是谁都可以自行操作的。

刮痧并非愈痛愈黑愈有效

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源援基主任表示,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皮肉损伤。

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错误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身体太虚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过猛造成伤害。

刮痧的相对适应症主要有感冒、发烧、头痛、肠胃病、落枕、肩周炎、腰肌劳损、肌肉痉挛、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刮痧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由于刮痧是一种刺激疗法,操作不当会加重病情或引发其他身体不适。源援基主任强调说,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辨证施治;三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四是补虚泄实。

就拿感冒来说,吃药再配合刮痧疗法,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在天柱骨、双侧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双侧肩甲骨内侧缘、印堂穴、胸前风府穴刮拭,刮完后再喝一杯热凉茶,出一身汗,整个人会感觉身心舒畅。

但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中医认为,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

刮痧要注意掌握刺激度

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

病人在刮痧过程中也可能出现不适症状。此时,应迅速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并喝点温开水或温糖水,休息片刻,很快会好转,若不奏效,可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急救。

为预防刮痧出现意外,医生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刺激度,即病人所能够承受的强度和力度。另外,医生应做好预防措施和把握好刮痧的禁忌症,即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施治局部; 疮疡、溃烂或肿瘤患者、患有心脏病、水肿的病人,血友病、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则不能进行刮痧治疗。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需要轻刮。

专家提醒:由于刮痧多少对皮肤存在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广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门诊副主任医师源援基 供稿)

上一篇:春节防病全攻略 健康安全过大年 下一篇:武术本质的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