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们的爸爸

时间:2022-10-20 02:37:17

贝天牧的儿童村网站最上方,一直写着这样一句话——“在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几年前,美国人贝天牧和他的妻子潘姆拉,在距离北京70多公里的廊坊和天津交界处,为中国的伤残孤儿们建立了一个儿童村。至今,儿童村已经为3000多个伤残孩子做了手术治疗,并为900多个孩子找到了永久的收养家庭。贝天牧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永远和孤儿们在一起,直到走进天堂”。

“摩托党”的救赎

“六一”儿童节这天,“儿童村村长”贝天牧格外忙碌。他带着来访的人们参观一个个教室、宿舍,无论走到哪里,那些伤残的孩子们都会一拥而上,大声叫他“爸爸”。

在中国的慈善界,很多人都知道贝天牧是位令人尊敬的慈善家,但却并不知道他在年轻时曾经历过怎样的忏悔与救赎。

1978年,因为感情受挫,21岁的贝天牧一度放纵自己,成为了个“摩托党”,每天开着一辆“1200CC”的“哈利戴维逊”,在高速公路上风驰电掣,和朋友们灌啤酒、跳舞、唱歌,用酒精、麻醉自己。

他很快有了新的女朋友,却开始反感婚姻,决定今生绝不做两种蠢事:结婚、当父亲。一次,他的哥哥结婚,他伴随着摩托车的轰鸣出现,却发现家人都用惊异的眼神瞪着他,仿佛见到了一个怪物。

此后,他又接二连三地直面死亡,并亲眼看到自己的一位朋友因车祸离世。他自己也因为闹事,被关进拘留所,尝到了失去自由的滋味。他在拘留所中时常想起朋友在短短几分钟内离开人世时触目惊心的惨状,并开始为自己的人生懊悔。

1980年,他遇到了潘姆拉,就义无返顾地做了那两件“蠢事”——结婚并有了大女儿贝利香。

1988年,贝天牧一家来到了东北抚顺。1991年,他回美国读硕士后,又带着全家回到中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当了一名外籍老师。

也正是那一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参观天津福利院,“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从此,他开始不断地资助儿童福利院,每年都要把一批批婴幼儿用品和食品,赠送给儿童福利院。

那年底,贝天牧在贵阳遇见了一个5个月大的残疾女孩儿。她躺在小床上,一见到贝天牧就扬起了小手。这令贝天牧的心头一紧,在此后的一年中,女孩儿扬手的画面,常常在他脑海里浮现。后来,他终于忍不住,让妻子坐了50多个小时的火车再次赶到贵阳,把女孩儿接回家,当做自己的女儿。此后几年间,他们又陆续收养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和一个患有唇腭裂的男婴。

我和你们永远在一起

1995年1月,贝天牧辞掉北航的工作,在朋友的帮助下创建了美国菲利浦海德基金会,专门救助中国的孤残儿童。这个基金的名字正是为了纪念他的一位知己,同样热心公益却因为心脏病早早离开人世的美国人菲利浦海德。

为了省钱,贝天牧携全家离开北京,迁往河北廊坊,成为廊坊开发区的第一户外国人。那段时间里,他们夫妇最大的愿望,便是“有一栋可以照顾孤残儿童的大房子,建设一个充满家庭氛围的儿童村”。

1999年的一天,贝天牧偶然和当地的一位房产开发商吃饭,对方说:“你看我能做点儿什么?”贝天牧张口就说:“我想要一栋房子。”这本可以成为饭桌上的一句玩笑,结果第二天一早,贝天牧真就跑到那位开发商家里,说挑好了房子。

3个月后,“廊坊儿童村”挂牌成立,8个中国福利院的孤儿被接了进来。

开幕那天,捐房子的开发商很感动,他告诉贝天牧:“你们做的这些事情太有意义了,我再给你们一栋房子。”结果这位开发商又捐出了3栋。

那个年轻时“反感”当父亲的贝天牧,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孤儿的“爸爸”。

廊坊儿童村很快就住进了80个孩子,贝天牧开始筹建第二个儿童村。这样的想法,得到了官方的支持。2002年,天津市武清区大王古庄镇政府以1元/亩的象征性价格,将一块土地的使用权给了贝天牧。

不过,买地加上建设配套设施的费用,加起来仍然需要30万元。花完了这笔钱,夫妇俩的生活已经很是拮据。与此同时,从廊坊刚好转来一个严重烧伤的男婴。贝天牧又不得不凑钱,带着男婴到北京看病。

当时,有人问他:“还要不要救,这样的重伤,即使救活,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贝天牧说:“只要有一丝希望,我就倾尽所有救这个孩子,将来看着他踢球、上学,做我的工作,甚至还能接我的班。”

后来,他又把男婴转到美国波士顿继续治疗,没想到因此引起美国媒体关注。此后不断有人向他们的基金会捐款,不少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支援建设儿童村的队伍中来。终于,在2006年,“牧羊地儿童村”正式启用。

在此之后的6年里,儿童村已经与国内35家福利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很多因为特殊健康问题而不能被一般福利院照顾的孩子,都被转送到这里。

如今,贝天牧已经55岁,却仍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他:儿童村从2008年起建造的一座3000平方米的康复和技能中心,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他原本设想将这座中心用于培训年满14周岁的青少年,使他们在康复之余掌握一技之长。他希望有人能帮他去建好它,还希望未来能有志愿者来教孩子们艺术或者做工艺品,“这样他们至少可以养活自己”。

已知天命的贝天牧想一直留在中国,“永远和孤儿们在一起,直到走进天堂”。有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开始老去,便开始期望自己的孩子们可以继续他的工作。(据《都市消费晨报》《新华每日电讯》相关资料整理)

上一篇:夏日海滩美肌指南 下一篇:让爱车清凉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