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时间:2022-10-20 02:35:22

Twin-block矫治器的临床应用体会

【摘要】 目的 Twin-block矫治器用于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合患者的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

方法 选择恒牙初期安氏Ⅱ1骨性下颌后缩患者21名,均戴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正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6―12个月后,所有患者面型突度减小,磨牙关系均达Ⅰ类或接近Ⅲ类关系,覆盖覆合明显减小。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不但能改善面部形态及口腔功能,还能纠正骨骼矢状不调。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

文章编号:1003-1383(2007)02-0141-02中图分类号:R 783.9文献标识码:A

Clark J.W发明的Twin-block矫治器为一种新型的功能矫正器,其基础源于Activator矫治器及合垫矫治器,与目前常用的其他功能性矫治器相比它具有制作简单,适用症广,疗效快等特点[1]。安氏Ⅱ类错颌是常见的错合畸形,患者的典型表现为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盖,深覆合,下颌后缩等[2],在安氏Ⅱ类错合的治疗中,改善患者的牙合矢状关系和颌面侧貌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由于下颌后缩的患者,促进下颌发育是改善上下颌间关系的最理想的治疗方法和治疗的关键。功能矫治器在治疗由于下颌发育不足引起的安氏Ⅱ类错合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笔者选用Twin-block矫治器用于21例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Ⅰ分类错颌患者的矫治,取得了比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对象与方法

1.病例选择 从我院口腔正畸就诊患者中,根据头影测量及模型分析选择ANB角大于5°,但上颌基骨不前突,磨牙呈远中关系,前牙覆盖大于6 mm且下前牙排列基本整齐或只有轻度拥挤,符合恒牙期安氏Ⅱ1骨性下颌后缩诊断标准的患者21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例,女性9例,年龄10―13岁,平均11.6岁,所有病人均设计Twin-block矫治器,合并有牙列不齐或上颌前突者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后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第二阶段的矫治。

2.矫治器的应用 矫治器制作时一般采用一次完成下颌的前移,如覆盖过大可分次前移,并尽量恢复中线关系,如伴有牙弓宽度不足者可放一快速扩弓器。治疗分为两个阶段,作用期:通过上下矫治器的斜面来矫治下颌位置,使下颌功能性前移位,并调整上下颌间垂直高度,4―6周复诊一次,复诊时仔细检查咬合关系的改善情况,一旦前牙建立正常咬颌关系即可逐渐磨低上后牙颌垫以便下后牙萌出,需注意的是这一期要保留上下合矫治器的斜面关系2―3个月,以稳定牙弓的前后关系,一般4―6个月见效。维持期:用一附有上颌斜面导板的Hawley保持器来维持获得的切牙关系,直至双尖牙建合,一般需4―6个月。

作者简介:李定梅(1973-),女,广东省五华县人,主治医师。

3.研究方法 矫治前后拍摄正中颌位定位X线头颅侧位片,由操作者完成定点、描图和测量,进行治疗前后颌骨及牙矢状方向线距和角度的测量,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内容如下:①SNA(上齿槽座角);②SNB(下齿槽座角);③ANB(上下齿槽座角);④U1-SN(上中切牙角);⑤L1-MP(下中切牙角);⑥MP-SN(下颌平面角);⑦Na-Me(前面高);⑧S-Go(后面高)。

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治疗前后各项测量数据的变化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6―12个月后,所有患者面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面型突度减小,开唇露齿,唇肌紧张症状减轻,磨牙关系均达安氏Ⅰ类(当正中合位时,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或接近安氏Ⅲ类关系(正中咬合时,上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咬合于下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的远中),覆盖和覆合明显减小。骨骼改变主要表现为SNB、Na-Me、S-Go在治疗后增大,差异有显著性(P

典型病例

患者,男,11岁,检查:双侧第一磨牙为远中尖对尖关系,前牙深覆合,深覆盖9 mm,上下前牙整齐,上前牙前突,有散在间隙。X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SNA 83°,SNB 75°,ANB 8°,U1―SN 112°,L1―MP 94°,MP―SN 34°下颌后缩,颏唇沟明显,面下1/3短。治疗经过:设计Twin-block矫治器,戴用矫治器进食,一个月后开始调磨合垫,4个月后磨牙已建合,后牙呈中性关系,前牙覆合,覆盖减小,换斜面导板矫正器,10个月后双侧双尖牙亦建颌。治疗后SNA 83°,SNB 78°,ANB 5°,U1-SN 105°,L1-MP95°,MP-SN34°。

讨论

1.Twin-block矫治器的作用机制及优点 Twin-block矫治器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戴用,上下矫治器的斜面相遇,将下颌置于一个前伸的位置并闭合,通过牙列传递的合力产生持续的主动刺激,从而影响生长速度,刺激最大的生长反应来矫正骨骼关系[3],将功能力和机械力有机的结合为一体。Twin-block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整形作用的矫治器,马文盛等[4]认为Twin-block矫治器的骨骼效应比较明显,主要是通过对下颌骨的生长改良来纠正Ⅱ类错合,而对上颌骨的作用较微弱。生长发育期内的Ⅱ类错合患者戴用Twin-block治疗后,患者的牙颌面特征有所改善,变化涉及牙齿及颌骨,颌骨的变化主要自下颌B点的前移。A点后移的量虽然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临床意义不显著。由于Twin-block矫治器不存在唇、颊、舌侧板,不抑制口腔正常的功能,在治疗时对患者的面部外形无不良影响,与目前使用的其他功能性矫治器如Frankel矫治器、Activator矫正治器等相比它的最大优点是可戴矫治器进食,增加了功能刺激,虽然对于功能矫治器对安氏Ⅱ错合的矫治机制及长期效果的评价目前尚存争议,究竟是功能矫治器暂时促进了生长或是使生长提前表达还是能够增加下颌的绝对长度存在不同观点。但Ⅱ类错合患者戴入数月后即可使面部形态及口腔功能得到改善,建立磨牙Ⅰ类关系,更重要的是能纠正骨骼矢状不调[4],在骨骼关系正常的基础上再进行第二期的固定矫正器治疗,矫正过程就十分容易。

2.适应证的选择 Twin-block是功能性矫治器,主要原理是利用生长发育的潜力,加上咀嚼肌产生颌骨的生长改良,故病例应选择在生长发育期,即替牙期及恒牙早期,对生长发育已近结束的病人应慎做,有报道恒牙期因戴Twin-block矫正器致双重合及关节症状。Twin-block矫治器的适应证很广,但在临床上多用于安氏Ⅱ类错合的矫治,因制作相对简单,故只要治疗时机选择合适,患儿合作均能取得肯定的疗效。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经尿道前列腺电汽化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的体... 下一篇:综合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的躯体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