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后教”理念下对作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2:31:30

“研学后教”理念下对作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 要:“研学后教”的教学改革,在我们的教学中已经不是新鲜事物了,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作文教学的路子应该怎样走呢?结合作文训练课,谈了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如何研学,如何后教。

关键词:作文教学;研学;后教;建构主义

“研学后教”强调的是先研学再教学,我觉得在作文教学中的“研学”,可以分成教师研究学生目前作文存在的问题;教师研究如何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研读教师课前布置的内容。“后教”可以分为自教: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纠正;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研讨,互相发现问题,互相修正;老师教:老师根据学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

在作文课堂中这种研学后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整策略解决问题,这些环节会在课堂当中不断循环,贯穿整个课堂。以下我想以一次作文训练为例,阐述一下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研学生

开学不久,我布置学生写了一篇题为《我长大了》的作文,记得有一位学生的文章写了大概四百来字。在作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一天我骑自行车上街,我骑得很快,一不小心撞倒了一个人。后来我扶他起来,问他是否受伤,他说没事,叫我骑车要小心,我就走了。我们可以发现文章中本应该详细描写的内容写得太简单了,这种情况在其他学生的作文当中也普遍存在,而且在往后的三次作文当中也反复出现。经过和学生交谈,我了解到少数时候是学生不知道哪里该详写,大多时候是学生不知道抓住什么来详写,于是我为此设计了作文片段训练“如何把事情写具体”。

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中这一步是老师研究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只有老师充分掌握了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够收到好的训练效果。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在作文训练中根据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教学的内容,就应该是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的体现。

二、教师研内容

教学内容确定以后接着老师就要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这部分内容。我想知识的学习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于是我先设计了一个类似扩写的热身训练。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样的情形:一个吝啬的绅士给乞丐小钱。这是课堂的第一环节。

接着引入“要把事情写具体”就要抓住人物进行描写,要有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要适当增加一些细节。可用到的方法有:①追问扩展法;②分解事物法;③回忆联想法;④增添细节法。这是课堂的第二个环节。

然后进入课堂的训练,将“一天我骑自行车上街,我骑得很快,一不小心撞倒了一个人。后来我扶他起来,问他是否受伤,他说没事,叫我骑车要小心,我就走了。”这段自己同学的习作写形象、具体,这是课堂的第三环节。

老师归纳总结后再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将自己习作中写得不够具体的部分写具体,这是课堂的第四个环节。

三、学生研内容

学生研内容这个环节,又可以分为老师未作指导的内容和经过老师指导后的内容。老师未指导的内容是指课前热身部分和课前预习部分,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暴露问题,因为只有发现了问题老师才可以有的放矢进行教学。老师已经指导的内容是指老师在课堂上作具体指导后进行的训练,这部分老师也要跟踪反馈,因为只有真实的反馈才能够检验老师的“教”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在我的这次作文训练中,学生要研的未经老师指导的内容就是,扩写“一个吝啬的绅士给乞丐小钱。”学生要研已经指导的内容是“一天我骑自行车上街,我骑得很快,一不小心撞倒了一个人。后来我扶他起来,问他是否受伤,他说没事,叫我骑车要小心,我就走了。”学生进一步的训练是老师归纳总结后再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将自己习作中写得不够具体的部分写具体。

四、学生自己教自己

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中提到“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回归到这次作文教学就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训练、思考,从而理解要把事情写具体需要怎样做。扩写“一个吝啬的绅士给乞丐小钱。”是一个初步的体会,对知识的感知。经过老师的指导明确:要将事情写得形象、具体,就必须抓住对人物细节的描写,如动作“投”;要有合适的联想、想象,如“叮叮当当”的响声。然后再将骑车撞人的事件写具体,就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一个过程。建构主义还说“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新的知识。”用到这次作文训练就是学生通过训练,认识到作文训练中要将事情写具体,就必须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要有合适的联想、想象,再将这些方法运动到修改自己的文章当中去,从而形成自己新的体会。

五、小组互教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要求“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还认为“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其实,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

本次的作文训练中我安排了两次讨论。学生完成第一个训练环节后,我安排了第一次的讨论、交流,主要是针对小组成员的情况找出优缺点,明确要将事情写具体要注意抓住什么来写。讨论的要求是:一件事要写得形象、具体需要注意什么?

第二个环节训练完成后,我要求学生进行第二次的讨论、交流,要求是:点评同学的习作,看看是否已经做到“抓住人物的描写,要有合适的联想、想象。”

我觉得小组的互教一定要目标明确,几个人围成一个小组,如果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们就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讨论起来就会思路清晰,会直接指向学习的内容,避免了漫无目的,泛泛而谈。以本节课为例学生第一次讨论的问题是针对自己写作中抓不住描写的点,寻找解决的方法,就是“如何做”。第二次讨论针对的是老师指导的方法自己做得怎样,自己去互相评价检验一下,也就是“做得怎样”。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路会清晰一些,学习起来效果会好一些。

六、老师后教

老师的后教,是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的指导。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去发现,二是怎样去指导。要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可以去抽查,可以让学生展示,至于选择哪一种得视乎内容和当时的情况而定。至于指导,就要根据自己预设的目标,根据当时学生掌握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去指导。

第一环节的训练,我抽了一部分中等写作水平的学生练习来了解情况,发现抽检的十二位学生中,写类似“绅士把钱扔给乞丐”这样的有八位学生,像“绅士轻蔑地把最小的一个钱扔给乞丐,转身就走”这样水平的有四位学生。于是我出示早已经准备好的材料,俄国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是这样写的:“他把一个小钱向乞丐投下,钱滚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滚到乞丐的脚边。”然后我跟学生明确:要写得形象、具体,就必须抓住人物的描写,如动作“投、轻蔑”;要有合适的联想、想象,如“叮叮当当”的响声。我指出要抓住动作和发挥联想和想象,是由于我在课前已经设计好这些内容,也是根据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指导这两点。其实我预设的还有“追问扩展法和分解事物法”,但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减少了两种方法,我准备分两次学习这些内容。

第二环节的训练我通过学生的展示来掌握情况,我选择这种方式一是方便我了解学生训练的情况,二是方便学生扩大交流的面,让学生看到更多同学的习作,让一些好的习作变成学生的范例。

回顾整个作文训练的设计,我觉得始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研究学生是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需要而设计;学生的自主研读,老师尊重学生的研读结果,不拔高要求;学生的自学、小组互教当然就是学生为主;老师的后教始终根据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调整。这一系列的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研学后教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志厚.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建构主义学习理念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M]1版.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08.

[3]辛自强.知识建构研究:从主义到实证[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0.

上一篇:创设情境,为写作增添源头活水 下一篇:高中美术课外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