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司抄你怎么办

时间:2022-10-20 01:28:28

【摘要】再查查做这个项目的部门,主营业务是否和该项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于野心的驱动,部门主管常常会批准一些和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的,想象空间又很大的项目,然而这只是买张彩票,主要...

大公司抄你怎么办

我在网易5年,一直带业务部门,从内容总监转职产品总监,算得上资深中层。现在出来自己做,年初跟VC谈天使融资的时候,对方大统领问了一句:如果网易抄你怎么办?

我很吃惊,如果留在网易就能把这个项目做出来,我还创什么业?但这确实是很多创业公司会碰到的问题。创业公司该不该担心?那么大公司到底是真老虎还是纸老虎?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可以从大公司业务运作的常识中寻找答案。

哪个项目组在做?

大公司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若干个事业部—大部门—中小部门—项目组构成。其中战斗力过硬的项目组是少数,王牌军不足十分之一。

我们品头论足说XX公司的产品做得很好,其实是某几个项目组实力非凡。如果不与他们正面对抗,其他组做产品也就是60出头的平均分。所以在忌惮大公司之前,先摸摸底,和你竞争的大公司项目组归属在哪个部门下面,它又是什么背景。

再查查做这个项目的部门,主营业务是否和该项目在同一条中轴线上。由于野心的驱动,部门主管常常会批准一些和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的,想象空间又很大的项目,然而这只是买张彩票,主要的资源仍然在主营业务线集中,更不可能忍受平缓的增长曲线。外界看见“XX公司悍然进入XX领域”……别担心,只有做这个项目的团队甘苦自知,时间紧、期待高、投入少、管理制度混乱,不挂基本上不可能。

资源看起来大分下来少

大公司的公共资源往往包括如下部分:UED、QA、推广位,这些都会被集中调度以提高利用率。有时候运营人员、程序员都成公共资源。虽然家底殷实,公共资源摊薄到每个项目上便很寒碜,所谓僧多粥少。

即便抢到了公共资源,还得面对分配资源的随机性问题。比如说小清新风格的产品,能分到擅长此风格的设计师吗?不能,谁空下来分派谁。

由于公共部门采用派单制,大部分人员缺乏项目归属感,荣誉感,他既无法全程参与,也很难真正融入项目组里边。甚至因为参与时间短暂,就连对产品的理解也比较浅,应付完这个应付那个,“应付了事”的心态极为常见。往往只有项目经理把产品当儿子看,别人都当成牵到自己家里来串门的邻居小孩儿。

高层干预是把双刃剑

所谓高层,最低也是管辖几百人的方面大员。能做到大公司高层必有过人之能,不幸人过30岁后对新领域的学习能力直线下降,再加上行政事务缠身,无法专注于业务。但如果高层瞄准了某个项目,下决心赌上一把,它就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和宽容,高层力挺可以解决掉60%的大企业病,作为创业团队,遇到这样的对手是件挺可怕的事情,还好它们只是极少数,占比不足5%。

高层的支持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高层也有指错方向的时候。长官意志令如山,最怕长官是外行。

另一些情况下,大公司项目因为资源不足,资源错位而做砸,其实还是高层的决策影响。他认为给这些支持已经足够看清前景,若是败局,又何必豪赌下去。毕竟主营业务还赚钱嘛,还有得选择,反倒是“没得选择”的创业团队具有背水一战的韧性。

齐心协力,难

说句听上去挺刺耳的话,大公司里很难谈真正的齐心协力。按我的理解,齐心协力的基石不是个人素质,而是成员都适合这个项目,喜欢这个项目,自然努力团结。

但参与大公司项目组的,并不是最适合,最喜欢这个项目的人,而是项目经理目前能搞到的人。甚至项目经理本人也是奉命而为,或无奈抓阄。驱动工作的动力是职业道德,季度考核,奖金与功名,却非你对这款产品的爱。老实承认,我自己即是一例。哪怕在网易加班极多,直到辞职出来做自己爱的产品,方才觉得过去皆是行尸走肉。

但能和你一起创业的朋友,必定都和你一样喜欢这个项目。我现在的项目速度比之前在网易快3倍,工作进展有规划,队员的主动性之强,内部合作的愉快与默契是过去从未经历过的。两个字:“开心”。

人多,但嘴也杂

小团队凭什么跟大公司竞争呢?专注?耐心?远见?这些都对,我还要补充一点,小团队一定要比大公司犯更少的错。

这句话听上去挺莫名其妙的,大公司人才济济,小团队凭什么跟人家比正确率?回答很简单:人才济济,同时也人多嘴杂。给项目提意见的人越多,执行效率越低,这是铁一般的定律。尤其当建议者中包括各级领导的时候,决断就更加飘忽不定。你非得考虑上司的立场,部门的立场,微妙的公司政治环境,固然不乏真知灼见,合拢在一起便成噪音干扰。大量时间花费在报审/修改/开会/争吵/写文档/走流程上面,行动迟缓举棋难定,更增加误入歧途的概率。

相比之下,小团队的快速决策,快速行动,正好击中了大公司的软肋。此外,创业者眼里唯一的好机会,大公司看来却只是1000个模糊不清的机会之一,拿捏不定。由此逆向思维的话,创业团队最好不要插入大公司的主营业务去虎口夺食。人家苦心经营多年,凭借对这块市场的理解力和戒备心,会更快发现你,重视你,然后高层吹响号角击溃你。但你去开辟新战场呢,大公司跟还是不跟,用多大力跟,往哪个方向走,它就很难统一内部意见。

基因转移顺畅否

人都艳羡大公司“资源多”,所谓资源,一半是人才资源,一半是海量用户,即推广资源。但却忽视了,大平台的团队基因/用户构成/用户习惯,与新项目是否吻合。或者笼统点说,大平台的资源优势是否能向新项目平滑过渡。

我一直是“基因论”的支持者,公司实权派的个人偏好,决定了团队构成与文化,进而决定了主场优势与劣势。正如伟大如Google也被Facebook压得抬不起头来。

比团队基因更令人恼火的,是用户基因,即当前用户群的构成与使用习惯。做产品经常遇到“跨域”这个问题,借势推广也一样。新项目的产品诉求,用户构成,如果和母体在同一个域内,则资源优势平滑过渡,对竞争者是致命的杀伤力。但平滑过渡又是一件特别不多见的事情。有时新项目整个的跨域,比如腾讯做拍拍,做朋友,导入损耗率惊人;有时大平台向垂直市场细分,无法精准过滤推广目标,导入用户良莠不齐得厉害,对于重视“气质、氛围”的垂直市场则是拔苗助长。

总之,在大公司里做产品的雷区多多。它抄你,不见得就打得过你。它是个大家伙,但也喜欢把两个脚拇指绑起来走路。在多数情况下,大公司的新项目只是全身挂满钻石镣铐的,虚弱的巨人,被活活“抄死抄残”多半说明你太逊色,而不是大家伙太凶恶。

责编/陈梦琴 E-mail/

上一篇:留住员工,从看透员工忠诚度开始 下一篇:中国经济发展不是因为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