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形气疗法与按摩疗法对斜方肌损伤治疗实验效果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10-20 01:07:43

身形气疗法与按摩疗法对斜方肌损伤治疗实验效果的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1

摘 要 为了探讨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和按摩疗法对运动肌肉损伤的医疗效果,本文对两名患者分别采用身形气疗法和按摩疗法,进行为期一个疗程(11天)的医治,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斜方肌损伤的医疗效果。结果表明,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比按摩疗法的康复效果相对快。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属患者对损伤的主动性治疗,既能输通气血经络,又能按摩使受伤部肌肉,使淤血逐渐散去,慢慢恢复斜方肌的生理收缩机能。

关键词 斜方肌损伤 身形气疗法 按摩疗法

为更深一步了解祖国传统医学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和按摩疗法对运动肌肉损伤的医疗效果,选取两名22岁男子因超负荷提拉杠铃造成斜方肌损伤的患者为医疗效果实验对象,分别对患者甲采用身形气疗法,对患者乙采用按摩疗法,进行为期一个疗程(11天)的医治,以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斜方肌损伤的医疗效果,所分析的结果仅供同行们参考。

一、实验

(一)实验目的。分别采用中医身形气疗法与按摩疗法对斜方肌损伤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对斜方肌损伤的医疗效果。

(二)实验原理。通过对斜方肌损伤的两名患者,分别采用中医身形气疗法与按摩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患者康复的效果。

(三)实验对象。两名22岁男子因超负荷提拉杠铃造成斜方肌损伤的患者。

(四)斜方肌损伤的病症的诊断(牵拉与点压实验)。1.牵拉上肢实验;患者斜方肌受伤侧,做上肢的上下回旋和外展内收的慢牵拉动作,在牵拉过程中,患者肩胛,胸椎棘突部会有游离性疼痛点。2.点压肩胛胸椎部实验;用拇指或食中指由上而下点压患者背面的肩胛和胸椎部,当点压到斜方肌的拉伤部位时,患者立即有酸胀或疼痛感。

(五)治疗方法。对患者甲采用身形气疗法,对患者乙采用按摩疗法。

(六)记录两名患者每天康复的变化情况。

二、治疗处方

(一)形体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的身形气疗法

1.“鹤首”。2.“寒肩缩项”与“拽开肩胛”。3.“双臂推揉”等身形气疗法。

(二)按摩疗法

对斜方肌大面损伤或陈旧性损伤采用擦摩、揉捏、按压等方法,目的是放松肌肉,初步活血化淤(每个疗程10天,每天按摩一次,时间20-30分钟)。

1.擦摩;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拇指和食中指指腹沿拉伤斜方肌的肩胛骨、椎和胸椎棘突部表面触及骨边、骨沟、骨缝反复擦摩,输通肌腱处血淤(时间:2-3分钟)。

2.揉捏;患者取坐位,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四指并拢,拇指分开,形成钳型。将掌心及各指紧贴于肩胛和颈项和背部皮肤,拇指与四指相对用力略向上提,沿向心方向做旋转揉捏斜方肌菱起止点的肌腱部(时间:3-5分钟)。

3.按压;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一手或双手的掌根(并列,重叠)在患者斜方肌损伤侧的肩背部按压。用力由轻到重,按压重力的大小依患者肌肉的厚实度而定。患者肌肉的厚实度和肥胖度越大,按压重力应大些,反之则小些(时间:3-5分钟)。

三、医疗康复效果比较分析

用牵拉和按压诊断法来比较,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和按摩疗法对运动肌肉损伤一个疗程康复效果。

(一)斜方肌损伤的两种实验医疗(一个疗程)效果比较

(二)斜方肌损伤的两种实验医疗方法的特点

1.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属患者对斜方肌损伤的主动性治疗, 形体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采用“鹤首”、“寒肩缩项”、“双臂推揉”等锻炼方法,促使肩胛骨、肩关节上提,上回旋,后缩,下降和向上转动。呼吸调节是:要随动作慢慢的深吸气、长呼气。

2.按摩疗法属患者对斜方肌损伤的被动性治疗, 按摩疗法:对斜方肌大面损伤采用推摩、揉捏、按压、叩打等方法,其目的是放松肌肉,初步活血化淤。

(三)斜方肌损伤的两种实验医疗效果分析

1.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是对肌损伤的“主动”性治疗,不需施加外力,其治疗的强度和时间,患者根据身体感觉可自我调节。

2.按摩疗法是对肌损伤的“被动”性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伤势施加外力和治疗手法。

3.由于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患者根据身体感觉自我调节。其治疗强度和时间适宜患者的身体感觉,其一个疗程的康复效果较显著。按摩疗法是患者在相对被动情况下接受治疗,其一个疗程的康复效果比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的康复效果相对慢。

四、小结

经对两名22岁男子因超负荷提拉杠铃造成斜方肌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身形气疗法和按摩疗法医治一个疗程(11天),比较了两种治疗方法对斜方肌损伤的医疗效果。身形动作结合调节呼吸气疗法比按摩疗法的康复效果相对快。

参考文献:

[1] 李月玲等.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

[2] 卢德明等.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4.

[3] 孙柏枫等.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0.

上一篇:以民族传统体育为核心,促进老年体育繁荣发展 下一篇: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重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