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术”和“仁心” “决断”和“担当”

时间:2022-10-20 12:55:40

专家简介

吴哲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秘书,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肿瘤分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英文版编委。

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人们总是习惯用“好”和“坏”来简单地评价所遇到的医生。这些年来,由各媒体发起的“好医生”评选活动层出不穷,各种医生“红黑榜”以燎原之势刷爆微信朋友圈,更是让患者奉为“求医指南”。

怎么样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评价的标准很多。但无论怎么归纳,我觉得,首先离不开两个关键词:“医术”和“仁心”。

扎牢医者之根本,才能缓解患者的痛苦

所谓医术,就是医疗的水平。我认为这是一名医者的根本,“治好病”是第一要务。因此,一位好医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要充分了解疾病的机制和病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同时,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这一点,医疗行业比其他行业更为紧迫,每一个细微的技术进步,都可能大大缓解患者的痛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于我而言,从临床医学毕业之后,我就不断行走在求学的路上,在国内继续学习、多次去国外访学,不停地充电……只有这样,站在手术台上,我才可以从容面对许多高难度的挑战,真正帮助患者。

有颗仁爱之心,让患者感受温暖

医术之外,是仁心。老百姓求医看病,除了希望解除生理上的疾痛,更希望得到医生的情感关怀。医生虽不可能治愈所有疾病,但至少要有一颗仁慈的心,哪怕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真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手势。每天都要面对大量患者的郎景和院士说“医生为患者开的第一个处方应该是关爱”,这句话一直深深烙刻在我的心底。

我是从小山村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每当有农村的患者不远千里前来找我看病时,我总能深切地体会到他们的疾苦;无论多忙多累,我都仔细耐心地对待我的患者。父亲常常告诫我“行医如同行善,是一种使命而非仅仅是职业”,我非常认同。

今年4月,我遇到一位患垂体瘤的江苏籍女孩。18岁花季的她,本该和同学一起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展开青春的翅膀追逐梦想。然而,她只能脆弱地躺在病床上,疾病犹如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本已困顿的她的一家人。反复分析了她的病情后,我从学术角度提出全新的垂体瘤药物治疗方案,让她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同时我积极联系药物生产商,为她免费提供治疗所需药品。前段时间,女孩前来复查,我惊讶地发现,那张原本愁云密布、略微浮肿的脸,变得笑吟吟、绽放着光泽。

仁爱之心,其实就隐藏在医生的举手投足之间。有了它,患者会感到温暖,减轻对疾病的惧怕。

不为医患矛盾延缓“决断”,不因伤医事件卸下“担当”

“医术”和“仁心”缺一不可。但从更高的要求看,我认为一位真正的好医生还少不了“决断”和“担当”。

当下,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社会多少显得有些“病态”。今年发生在瑞金医院的伤医事件,把这一话题再度推上风口浪尖。原本应该相互理解的医患双方,突然变得剑拔弩张,让医者人人自危,让患者患得患失。要改变这种状况、重构和谐的医患关系,我觉得从医生的角度来说,必须要勇于担当。医生除了关心患者、钻研医术外,还必须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和患者及其家属真诚沟通,共同参与诊疗过程;诊治患者的疾患,更关注患者的心灵;换位思考,不仅“看好病”,还要主动帮助患者“算好账”,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

医疗是一个专业性非常高的行业,所有的患者基本上都是“外行人”,医生的判断和选择,对患者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抢救病患时,家属更是期待医生能够给予正确的建议和做法。因此,对于医生而言,决断和担当至关重要。不能因为伤医事件的层出不穷,就用一件硬硬的壳牢牢地护好自己,瞻前顾后,犹豫不决,甚至推辞和逃避,这样不仅会贻误那仅有的抢救时机,还会让医患关系雪上加霜。

医学的本质是人学,它是一种善良人性和友爱情感的表达。科学求真,艺术求美,医学求善。自古以来,行医都被称为仁术。所以,无论我们给出多少视角,无论我们有多少观点,其实归根结底,好医生的标准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病家谋幸福”!

扫描二维码,收看吴哲褒医生的科普精粹

8年面肌抽搐,终于有“面子”请人吃饭

记性不好,有“好”有“坏”

听力消失6年,罪魁祸首竟是它

……

上一篇:中年人群:高血压“重灾区” 下一篇:环管型燃烧室出口温度场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