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錾纹“元祐通宝”

时间:2022-10-20 12:47:36

这枚正面带有网状纹饰的行书“元祐通宝”折二钱(见图),直径30.1毫米,穿径7毫米,厚1.5毫米,重6克,锈色艳美,开门见山,系笔者在二十年前所得。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病逝。在太皇太后高氏的主持下,年仅10岁的赵煦最终登上帝位,是为宋哲宗。宋哲宗的第一个年号“元祐”,本取意于哲宗和祖母高太后一起“权同听政”,而实际上,朝政却由高太后一人把持,年幼的哲宗只不过是一个摆设而已。高太后垂帘之后,发起“元祐更化”,大力排斥新法,任用守旧派。虽然高太后曾被人誉为“女中尧舜”,但在改变成法上,她还是显得过于执拗。终元祐九年以来,宋哲宗一直生活在祖母的阴影下,心性抑郁难张,这让哲宗对此十分反感。所以亲政后,即刻复起新党并对旧派加以报复,乃至对逝去的高太后生出欲追夺其尊号的想法。

宋神宗在位期间(1068~1085年),矿产品的开采税课量已经达到宋代极值,同时铸钱监和铸钱数量亦是一骑绝尘,远超其他时期。到元丰六年(1083年),铜钱监更是达到了19个,这一数字也是两宋以来的最高峰。可惜好景不长,至宋哲宗继位,朝廷便于元丰八年十二月诏“罢增置铸钱监十有四”,元祐钱的铸量随之出现下降。元祐钱仅有“通宝”一名,有小平钱和折二钱的行、篆对品,曾铜、铁两铸,版别通常在字体肥瘦、轮廓狭阔和穿孔大小之间变化,基本上都是易得的普品,唯背带楷体“陕”字的小平对钱最为稀少。

这枚面带网状纹饰的元祐钱,在宋钱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其花纹并非用范铸出,而是后经民间手工锤錾而成。在我国古钱币中,留有后天手工痕迹的主要有刻字钱和刻花钱,年代起始较早,起码在汉代已有出现,至明清时最为流行。只不过刻字钱上的文字已由最早记刻标识的实际用途,逐渐转变为添刻吉语,成为祈福钱;刻花钱到明清之际更为盛行,传世较多,纹饰也变得越发繁复,精美多样,以便喜庆、赏玩、佩戴、悬挂之用。这枚带有锤錾纹饰的“元祐通宝”,是以加工工具叠加捶打而成的产物,估计和刻花钱一样不再参与流通。这些钱币原本都是普通的货币,但在经过修饰加工后,无形中增加了它们的美感和魅力,使人喜爱。时至今日,仍不失一件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民间风俗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责编:丁丑)

上一篇:浅析农民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意愿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蜀钱”寻偶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