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风险投资都来自美国

时间:2022-10-20 10:38:40

为什么风险投资都来自美国

“如果你有一个能让双方都赚到钱的好点子,我们会支持你。”假如你听到这样的话,那很有可能是风险投资人说的。

这句话的中心意思是,好点子是可以卖钱的。一个好点子,可能是一种新的技术,一种新的组织方式,甚至仅仅是一种新的营销手段,而并不一定有房产和设备这些实物来支持。这句话的另一层意思是:双方都得获利。它意味着只对受资方、或者只对投资方有利的事,风险投资人是不会做的。

风险投资者进行的不是捐助,其目的就是赚钱。从广义上说,风险资本“泛指用来为新企业、收购企业或处于高增长中已有企业的发展进行融资的、所有形式的高风险资本(这三种形式也分别被称为风险资本、收购资本和夹层资本)”。最近几十年,风险资本是指那些个人电脑、软件系统、互联网、新通讯手段和生物工程方面的投资。

早期风险资本的来源主要是富人,他们有富裕钱,又不愿意放在银行吃微薄的利息,于是就投给他们认识的人,或他们熟悉的项目。而这些项目要么会带来巨大的回报,要么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所以,风险资本不是普通百姓玩的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风险投资人既是对未来有判断力的智者,也是地道的赌徒。

物以类聚,风险投资人同样喜欢这样的投资者:当别人没发现商机的时候,他发现了;当别人发现商机但没有投入的时候,他投入了;当别人不敢承担风险的时候,他承担了。

偏偏是美国

2006年外国在中国进行的风险投资,无论在金额还是案例上都远高于中国本土,其中仅来自美国的就比国内的风险投资多好几倍。前不久出版的《北大商业评论》上介绍了11个成功的风险投资案例,除一家是中国本土的创业投资外,其他十个都来自美国,而没有一家欧洲或日本的企业。

人们要问,为什么成功的风险投资都来自美国?

《中国留学生创业》杂志也谈到了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只是换了个角度,讲的是“海归”创业团队在中国。他们将创业团队划分为几类:有资金主导型的――创业的最大问题往往是资金匮乏;有技术指导型的――有了资金而没有好的技术,一样难以为继;还有技术和资本联合型的――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创造成倍的产出。这些创业者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出去的中国留学生,又都是从美国回来的!

人们又要问,为什么创业者都来自美国?

《北大商业评论》上的11个案例中,除了盛大、百度、搜狐、新浪这些新经济式的互联网公司以及携程网这样的结合传统理念的网络公司以外,还有小灵通、大族激光和中芯国际等新兴的制造业,甚至还有像如家这样的连锁酒店、新东方这样的教育培训机构。风险资本的参与,可以使百度的技术人员集体一夜暴富;还能使以培训为主业的新东方的俞敏洪――这个十多年前还在中关村粘贴广告的北大失意学生,一夜成为中国最富有的教师。

实际上,风险投资或创业投资,都要冒很大的风险。虽然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冒险的事,但风险投资毕竟是在商业融资中最有挑战性的投资方式,需要投资者具有很大的勇气,冒很大的险。

那么,人们又要问了:为什么来自美国的资金和来自美国的“海归”肯冒这样的风险?

美国人富裕

美国是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它3亿人口的平均富裕程度超过了欧盟,在美元坚挺的情况下它的富裕程度甚至超过了日本。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那么大的基数。

世界上每500个最富裕的人中,应该有一半以上是美国人。就连美国总统布什也是富翁,他可以在面积很大的自家农场接待外国元首,而且这种接待方式成了对外国元首的最高礼遇。许多人都以能去他的农场为荣,而不是那个普通人都可以参观的白宫。

欧洲大陆国家的元首本人似乎都没有很大的农场。退休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奋斗一生,其财产也不过150万欧元,退休后还得搬到朋友为他提供的房子居住,那是黎巴嫩前总理的私人住宅。如果希拉克住自己的房子,肯定不够气派。

在前不久结束的法国大选中失败的罗亚尔女士,披露的个人资产不过50万欧元,她可是名牌大学毕业,又是年过半百的成功女士。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风险投资没有一家来自法国。因为法国人并不富裕,整个西欧大陆加在一起也没有美国人有钱。

还有一点,那就是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不仅美国人将自己的钱划出很大一部分投入股票市场,而且世界上其他国家也趋之若鹜般到美国投资。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投资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受资国。直到今天,每天都有差不多20亿美金流入美国。就是说,美国人每天都得向全世界借20亿美元,才维持了它资本市场的正常运转和美国人奢侈的消费。

美国人敢花钱

美国人敢花钱也是人人皆知的事。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贷款买房,中年时还敢于把贷款买的房子抵押,借钱消费。在美国,一个人可能就有十几张信用卡,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不仅他们的长期投资通过借钱来完成,就连日常消费也是通过借钱完成。在这点上,美国人长期保持了令人瞠目的、低于1%的居民储蓄率。在几年前,它的储蓄率甚至低于零,这意味着一部分美国人花的钱全是借来的。

美国人不仅自己敢花钱,还敢把钱委托给别人,甚至把钱尽资捐出。而风险投资就是把自己多余的钱拿出来给创业者使用,虽然他本意并不是济贫,不是做慈善事业,目的是获得更大的回报,但这毕竟是个人积蓄,与受委托进行投资的人经常是不认识的,又是在一个他们不熟悉的市场上。美国人这方面的勇气是独一无二的,这和他们的移民传统有关。

几个世纪前,最早的一批移民搭乘“五月花”号船,从英国跨大西洋来到美国东海岸。那一船来自英国的清教徒中,不少人的船票都是靠贷款买的。对贷款者来说,那也是一笔风险很大的投资,因为这些贫困潦倒的人到达新大陆后,能否活过严寒的冬季都很难说,更别说他们能够生产出有价值的东西以归还贷款。甚至是,这些人在抵达美国大陆之前就被汹涌的大西洋吞没了,贷款者完全可能血本无归!

美国人敢用人

虽然种族歧视的现象在美国并不少见,但与欧洲相比,美国社会整体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包容的社会。那里的黑人多,那里说西班牙语的人多,那里接受的中国留学生也最多。

美国人敢在陌生的市场上投入相对陌生的人力,只要他们坚信这个人的能力和这个市场的发展潜力。在中国开发市场,他们肯用中国人。摩根斯坦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敢任命中国大陆的华人当中国首席代表,而几乎没有一家欧洲大陆的大企业聘用中国大陆的华人担任驻华第一把手。

直到进入21世纪,我才在法国驻华企业名录中陆续发现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首席代表的名字。而在此前的大部分时间内,在法国工作的相当优秀的中国大陆学生,宁可去在法国的外国公司、找一个大家都是外国人的环境,也不愿意呆在“纯”法国的公司里,看那些比自己后来的、能力又差的法国人一步步升迁,最后骑到自己头上。

美国人敢冒险

风险投资,一半是机会,一半是风险。在实际情况中,甚至风险大过机会。本文开始时提到的《北大商业评论》上的十几个成功案例,每个案例的风险投资者都获得了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这真让人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如果有钱的话。

实际上,风险投资的环境远没有这么美好。在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风险投资人可能有好几个失败的教训。他们失败的案例按数量算应该高过成功的案例,但风险投资人之所以收入颇丰,是因为他们在单个项目上能赚多达十几倍的钱,从而弥补了其他投资失败的亏损。就像中国人说的:一年不开张,开张吃一年。

美国人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们有眼光,有创新精神。那个土壤会产生很多有主见的创业者,他们不仅会把很好的技术付诸实施,而且能把很好的主意市场化,靠卖点子赚钱。而大量的“海归”创业者来自美国,就是因为受了这个土壤的滋润和培养。

新东方的例子也很有代表性。帮俞敏洪引入风险投资的那个学生在新东方学习之前,还不知道出国是怎么回事,到了美国后加入了一家著名的基金,几年后带着这个基金回来,帮助新东方引入了风险投资,并协助他们上市。

正常情况下,投资人都需要分析受资者的商业计划和它几年的财务报表。但由于有这个学生的引见,以及对新东方影响力和对俞敏洪个人的信任,这家基金没做太多调查就把钱投进来了。可以看出,这样的美国基金胆子还是很大的,如果看到了好的投资机会,它甚至可以放弃正常的程序和行规。从另一方面讲,也说明他们对风险的承受力是很高的。因为如果投资失败,那么这名学生、实行投资的负责人统统会丢掉饭碗。

更离谱的是,新东方去美国做路演的时候,碰到了一些以前在新东方学习过的学生,他们已任职于美国的投资公司。他们对俞敏洪说:“俞老师,您就不用介绍新东方了,告诉我们能分配多少股权给我们,我们购买就行了。”意思是说,程序和规则均不重要了,就像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消费者手持现金抢购不到东西一样,商家给多少消费者要多少!商家说多少钱消费者出多少钱!那真是上市公司梦寐以求的境界。这种天方夜谭般的故事也只有在美国才能发生。

美国人有句自豪的口头禅:Only in a America!

上一篇:副秘书长眼中的联合国 下一篇:亚洲新千年之中国编年史:新亚洲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