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时间:2022-10-20 10:11:41

巧设问题,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课是职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要想让学生静心听课,乐于接受知识,就必须在努力钻研教材的同时,研究学生动态,使课堂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本人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各位同仁进行交流。

一、设计悬念式的问题

巧设悬念,就是运用简洁的语言、生动传神的表情、惟妙惟肖的讲述,将知识、技能集中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产生心理追踪,诱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去猜测、去期待,以致欲罢不能,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

一位教师在教学《石钟山记》引入课题时,他是这样设置悬念的:“一座山,却以石钟命名,其中有什么奥秘?不仅我们,早在千年以前的大文豪坡也产生过疑问,看看他是怎么帮我们解开这个迷的!请读《石钟山记》。”学生听了,顿时感到惊奇,为什么这座山被命名为石钟山?是山的形态像钟呢,还是另有别的原因?这肯定有个谜。是人为的谜呢,还是自然之谜?古人坡和它有什么关系?他能解开这个谜吗?一个悬念引出了种种疑问,学生带着这些疑问看看教师,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采取了相同的做法,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这位教师仅仅用了短短几句话就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悬念――石钟山的名字由来,这里面深藏着什么奥秘?千年古人与它又有什么联系?学生揭开这个“谜团”,也就揭开了千古之谜,领会了全文的内容。这个悬念,可谓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再者,教师以解“千年之谜”为悬念,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使他们兴奋、活跃,带着渴望尽量在阅读中探索,以积极的思维去探寻石钟山命名的奥秘,填补教师有意设下的空白区。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了,课上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二、设计有趣的故事式问题

如,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徐志摩《再别康桥》)《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嫒女……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朱自清《荷塘月色》)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了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鲁迅《药》) “笙箫”“悄悄”“夏虫”“沉默”“夏始春余,叶嫩花初”去采莲,“金字”在太阳照射下显得“黯淡”,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原因是什么呢?……至此,问题已经提出,就只需要解决问题了。

三、设计质疑性的问题

作为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角度设疑: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或与哪一篇文章性质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体制)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有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文章有什么不同?你读了引起什么感觉?(风格)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是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哪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解决“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四、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问题的开放性体现在:其一,体现在答案的灵活性上。开放性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即可。甚至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保留不同的意见。其二,体现在思维的多向性上。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

例如,学完课文 《项链》时,可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玛蒂尔德?如何看待小说的主题?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学习《窦娥冤》“滚绣球”一段时,可让学生讨论:有人说,这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有人说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愤怒;也有人说是她反抗精神的表现。对此,你怎么看?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的兴趣。可让学生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愉快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1341)的成果之一。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高中化学生活化探究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