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10-20 08:48:46

关于中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的思考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阵地在课堂,其核心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任何教育学著作对象都离不开老师和学生、教材和教学。老师没有教材无以施教,学生离了教材无从就学。但不是要我们的广大语文教师去走脱离实际、轻视实践的老路,更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

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考核的束缚,教学过程固定于“照本宣科”、“满堂灌”。一些经典作品被解剖得肢离破碎,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根本得不到发挥。学生失去品味、领悟的机会,老师的讲读完全替代了学生。像这种缺乏学生个体真正参与的阅读活动,其实是一种伪阅读。而且对于文本的解读,不能囿于一家的权威定论。因此,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同时,又能超越文本。这就必须依靠长期有效的教学活动。我将立足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兼顾高考的现实需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对于文本教学的一点看法。

一、关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要理清专题

古典诗词可以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近些年来高考考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和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纯依靠诵读就可以完成的,更不能停留于简单的翻译和一般性的欣赏层面上。语文课本中的古典诗词部分是以单元的形式,按照时间顺序和体裁的不同加以排序的,有的题目就叫做《近体诗八首》或《词七首》。作品与作品、作者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联系。

我们知道诗词的创作是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精神和个性色彩的。同一作家,不同体裁或风格的作品的比较,有助于对作家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不同作家,相似题材或相近风格的作品的比较,有助于把握每个作家各自的特点和风格。而在这种比较与阅读当中,学生的想象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学生的鉴赏和评价水平就会有所提高。所以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花些心思将教科书中所选的篇目加以分类、整合,或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学生一起进行专题式的研读。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为学生在课下进行研究性阅读提供了范本。比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做过《李白诗歌选读》,《杜甫诗歌选读》的专题,将教科书中涉及到的篇目加以组合,集中研读。还做过苏轼、辛弃疾词的比较,以及婉约词风代表作家作品的比较等等。我个人认为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收获乐趣,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兴趣,认识古典诗歌创作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文化民族自豪感,为学生在选修课中的选题提供了示范。

二、关于文言文阅读要落实知识点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在篇章数目上占了很大的比例,这诚然是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的需要,但同时也成为老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倍感头痛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文言文中诸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特殊句式和其他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这些又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更是高考考察的重点。作为教师,绝不能避重就轻,搞搞“花架子”,只满足于让学生机械的记住几个范例或是把一些学生从各类参考书中搬出来的答案视作“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而认为学生们都已经学会,学懂了。

要切实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并达到高考考察的要求,就必须把文言文知识落实到位,而不能为了追求教学进度或是单纯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质而囫囵吞枣,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一些语法现象较为集中和典型的重点篇目必须精讲,不惜花费时间和力气,其中涉及到的知识要点、难点一定要讲透彻,讲明白,反复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举一反三,才能读懂文章内容,也才能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获取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并形成一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三、关于现代文学阅读要拓展知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传统的按照顺序一篇挨一篇,一个单元接一个单元的教读式的教学是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达到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作为教师,必须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的课程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取舍,或是整合教学素材,提高课堂效率。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对比性阅读的方法,把相关的教学资料联系起来,在对比性阅读中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具体方法有:

1、挖掘课本资源,争取“化平凡为神奇”,在自读篇目上多下些功夫

我个人认为,历来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教读篇目多是一些主题鲜明,表现手法典型,比较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的代表性作品。而自读篇目则往往属于个性色彩突出,文学色彩更浓,或时代感比较强的类型,主要为了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一些自读课文的兴趣远远大于教读课文,在这种情况下就要转变观念和策略,充分挖掘自读课文的精华。比如,在教授戏剧单元时,我发现学生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篇课文特别感兴趣。而随后的古代戏曲单元可以说是很多学生都望而却步的板块。针对这一点,我选择了同是自读篇目的《闺塾》作为突破点,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阅读。首先提供《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的故事概要,并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全篇,搜集相关材料,进行比较性的阅读。一开始,学生就对这一活动很感兴趣。外国经典的爱情故事与中国文绉绉的戏文有什么联系呢?通过比较,他们发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的年代大致大同,一个是文艺复兴的先锋,一个是反对封建传统观念的代表。两部戏的主题非常相近,都表现的是人们对个性自由和美好爱情的追求。在情节上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是结局不同:一个是双双殉情,相对来说悲剧色彩更浓;一个是终成眷属,选择了大团圆的结局。通过对比,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了中西方对于浪漫的不同诠释和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而两个单元的教学都由此打开了局面,学生们开始对戏剧产生了兴趣。

2、打破学科界限,调动各种有用素材,辅助语文学科的教学

语文作为一种载体,本身涉及到的学科知识就相当广泛。为了理解文本而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深入钻研某一学科的知识显然不太现实,即使真这样做,也有悖于学习语文的初衷。但是一些简单的对比阅读是比较容易操作的,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课文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比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神奇的极光》这篇说明文时,我就让学生找出地理课本中描述极光的文字和文章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带有文学色彩的说明文与一般说明性语言的不同。又如,《项链》是高中课本中的传统篇目,作为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但由于学生在高一英语课本中已经学过这篇文章改编的剧本,知道了故事的梗概,了解了富有戏剧性的结局,所以很多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不用学了。我就让学生把这两篇课本进行对比,引导他们发现简单剧本只提供给读者以故事情节,通过戏剧冲突来表现人物。而小说不但重视情节的设置,同样注重人物的刻画和环境的描写。西方小说在人物的心理描写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语文课本《项链》的许多描写性的精彩语段十分耐人体味,展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魅力。读小说应该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而不能只关注情节。这样一来,学生很乐于参与,整个小说单元的教学都容易展开了。

当然,不管是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的知识,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语言文字素材都有可能成为语文教学有用的阅读材料,就看教师如何利用,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文学阅读“是读者借助想象创造的一种想象话语,实现文本独特的意义指称,揭示话语背后的隐喻或象征意义。”不同对象的阅读主体在理解和接受文本意义时是不同的。一部《红楼梦》“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帏秘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就此而言,文本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我们在教学活动的设置上,不能亦步亦趋,拘泥于一种形式或是迎合某种潮流,而在教材教法的使用上都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精心备课。精心上课。一切以学生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为出发点。

上一篇:营造和谐教学气氛 构建快乐习作课堂 下一篇: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