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6-23 01:39:08

关于导学案的实践与思考

当下,不少学校开展以“导学案”为主要途径的教学改革,我校也实践了两年多,本人在实践过程中也有了一些思考与体会,现罗列出来,就教于方家。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在阐述这一点时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所谓导学案,从内涵层面来说,强调的是“导”与“学”,落点还是在“学”上。“导”指的是教师的引导、指导:“学”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执教者的教案,又是学习者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要求,更具有科学性、实效性。导学案的实施,让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从教学实践层面来讲,我觉得“导学案”教学和传统教案教学最大的不同是在实际课堂操作中突出“学”和“导”——也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作用,发掘学生自主学习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变革,是由原来的习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的获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变低效的学习知识为高效的获取知识。

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让学生“学”是“依案导学”教学的首要旨归。即是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基。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学案”所具有目的性和指导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以“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明确首要目的是学生的“学会学习”,教师“导”是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目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

基于以上认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转型教学理念

首先要树立“让思考”的意识。目前教学中老师虽然不再是“一言堂”,但是为了赶进度或者怕学生思考不出来教师直接以“告诉”代替了他们的部分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被人为缩减,导致问题的开放性、探究性体现不出来,学习的效果自然就不高了。所以,我们老师要转变观念,要有整体规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计出合理的教学思路和计划。哪怕我们不能处处体现。也要在每一节课中要有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版块,为学生的思考,留一方空间。其次,老师应当切实转变观念,扬弃传统教学,有不少老师说:“传统教学法,也不是一无是处”,是的,任何一项改革并非把传统的东西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变革教学中不合理的成分。“高效课堂”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仅仅是引导和解疑。引导,一方面是精心编制“导学案”,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课下自学探究、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解疑,一方面对于同学们的疑问,先让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发挥集体的智慧,以生教生:另一方面就是学生们真的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进行引导或讲解,帮助学生解疑。

二、优化教学过程

1、契合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

教学中很多老师漠视学情,想当然地堆积了一些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走。让学生由一个问题陷阱,走向另一个问题陷阱,学生始终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转,最终稀里糊涂,空空如也,这根本原因在于教者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类型、起点能力、发展方向甚至心理表现等主体的内在呈现,没有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设计问题时,只是精心体味知识内容,尽可能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探究、分析、阐述较为典型的、学生较难接受、掌握的问题,而忽视了很重要的两点:①问题间突兀,问题设计的目的太明显。不可能给学生以豁然开朗的感觉;②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能否吻合。最终学生能接受多少?

因此,我们必须直面以上问题,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标准》学段要求,分析本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分析学生先有的知识与能力,按照人们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设计问题情景。

2、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乐学、教学

“导学案”教学法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对很多人来说似乎又一无所知,有时,为了赶时髦,或者迫于领导的要求,也开始使用“导学案”,常见的问题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要么翻阅教材,将教材上的内容变成问题填空,让学生从教材上找答案再填空;要么,从教辅资料上找知识点归纳,让学生填空。上述两种做法,从根本上并没有能够让学生去探究、思考,让学生感到乏味、丧失学习的兴趣。②老师的确经过了思考,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思想,但设计的问题仍然缺乏启发性,将结果或探究的结论一目了然地呈现给了学生,导致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有效、深刻地展开,学生仍是被动接受学习,实质上属于“没有问题”的“不思教学”设计。这种“不思教学”必然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意识淡漠、学习行为依赖、学习品质欠佳。

情境是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得到锻炼的必要条件,需要主体与客体的平等互动,真正实现主体的思考、实验、练习、发问、协作、交流。在创设学习情景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小故事、科学史实、实物、图片、模型等也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我们还处在探索阶段,依案导学这种模式是众多教学模式之一,也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只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契合“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好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学情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有效选择以及恰当运用,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

上一篇:读书要善于从小处质疑 下一篇:谈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