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直接关停有标记的“骚扰电话”

时间:2022-10-20 07:34:03

为什么不直接关停有标记的“骚扰电话”

在这个电信通讯普及的时代,相信很多人已经患上了“陌生来电恐惧症”:一看到陌生号码就心烦意乱,不想接电话?其实,不是我们太冷漠,而是这些所谓的陌生号码,许多都被标注为“骚扰”、“诈骗”、“中介”、“推销”电话了。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被上万人认定为“骚扰”的电话,你可以直接挂掉,为什么运营商不能直接将它关停呢?

电话骚扰究竟来自哪儿?

中国互联网协会12321举报中心日前数据显示,近半年内,网民每周平均收到骚扰电话21.3个。目前,中国网民已达7.1亿。以此估算下来,中国网友每周收到的骚扰电话数量惊人。

此外,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近一年来,中国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高达915亿兀。

据调查,这些疯狂的骚扰电话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门槛低、拨号甚至不需要电话和手机的网络电话;另一种则是实名制落实不力的虚拟号段。

网络电话的门槛较低,拨打电话甚至不需要座机和手机。“电脑上可以安装电话软件,只需预存话费和网速过关,6分钱一分钟。”北京一家网络电话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软件能实现群呼、自动外呼等功能,去电显示还能设置为手机号码。”

虚拟号段大家就很熟悉了,就是我们常说的170/171号段。至于虚拟号段为什么成为电信诈骗重灾区,原因可以归类为三点:

1.价格低。犯罪分子选择虚商号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

2.审核难落地。由于虚商在号码数量和放号城市上受到严格限制,只有当放号城市的开户比例达到50%时,才会获得下一批码号资源。因此,部分虚商不惜通过非法渠道来跑量,这也是170号卡大量流入卡市、无须身份证就可以办理的主要原因。

3.监管不力。整个电信市场已经饱和,虚商想要增加用户数光凭正规渠道是很难达成的,而且不少普通消费者到现在都不知虚商为何物,所以实名制的真正达成是很难的。

而我们之所以会接到各种诈骗、推销电话,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手机号码(以及许多其他个人信息)被通过各种渠道泄露、倒卖了。

据新华社报道,万波(化名)是江西一家网络公司的负责人,主要为企业设计网站和APP。他坦言,公司发展初期也用过电话营销开展业务,一天至少呼叫500个号码。“号码资源是业内朋友赠送的,都是有名有姓的中小企业主。”

电信行业业内人士介绍,线上线下都有个人信息泄漏,其中网络泄密最为严重。“几乎所有APP公司都可以分分钟获得用户个人信息。”

关停手机号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但是,无论骚扰电话利用的技术手段有多高明,他们都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达成目的的,理论上,运营商完全有能力将其屏蔽掉。

那么,为什么运营商不能直接屏蔽骚扰电话呢?

前面提到,骚扰电话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网络电话,一种是虚拟号段。

“网络电话是用IP协议,是开放的,而通信运营商用的是7号信令,相当于专用通道。”一位通信行业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市场上有很多改号软件,但改动了的号码到达电信运营商的交换机之后,是可以识别出来的,关键是运营商愿不愿管控的问题。

而对于电话骚扰频发的虚拟号段,上述通信行业业内人士透露,虚拟号段之所以实名制贯彻不力,主要是涉及虚拟运营商的经济利益,”虚拟运营商的号码资源相当于是从通信运营商那批发过来,卖不出去就亏了。”

不过,也不能说通信运营商完全无作为。今年6)1,中国移动《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出,去年中移动共拦截垃圾短信48亿余条,关停骚扰电话号码341万余个,处置恶意软件12.8万余种。

但相比于7.1亿网友每周收到平均21.3个骚扰电话,显然关停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运营商:无权擅自停止服务?

既然关停骚扰电话,技术并不是问题,那问题在哪里?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多位通信业内相关人士表示,这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没有对电话内容和信息内容的判定依据;

二是没有相关的执法功能和法律赋权,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执法功能和法律赋权。“以前有运营商尝试关停被投诉较多的号码,但对方却以’我付费我使用’为由表示抗议,就又放开了”;

那么,对于那些被上万人标注为“骚扰”的号码,运营商是否能据此封停呢?

8月8日,上海移动曾向媒体表示,“如果确认它确实是公安机关或者司法部门判定的有问题的号码,我们可以从技术上进行一定的拦截或者关停,这是一个配合的工作。对于短信的判断会更容易一些,因为内容可以看得到,判断后是可以直接把发送号码停掉或关掉的。但是对于来电,因为不能从技术上去监控电话的内容,所以也不能仅凭投诉量等来做拦截。”

也就是说,运营商无法自己决定是否关停一个号码,毕竟是否会误伤一些人的合法权益很难把控。

最明显的例子是,如果有人对你不满,故意在你的手机号码上标注“骗子”、“骚扰电话”,你该怎么办?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手机安全卫士类APP上,确实存在误标的例子。

据广州日报去年报道,一位刘女士讲述了她遭遇的尴尬状况:“周一一早使用滴滴打车,刚上车,司机很神秘地问:‘你是记者吧?我手机来电都显示了。’我拿过来一看,果然我这个陌生来电备注为记者,跟骚扰、诈骗和房产中介等电话享受同等待遇,已然没有啥隐私可言。”

广州日报在这篇报道中,还提出了号码标注存在的三大问题:1.号码标注来源五花八门;2.个人可任意标注,全世界能看到;3.缺乏第三方监督,只能靠平台良知。

当然,这些由群众的“火眼金睛”识别、积累的数据,还是有价值的。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多位业内专家已建议监管部门、运营部门应积极吸收社会上相关利用用户来标记骚扰号码的成功做法,与用户联动,与业内合作,完善电话骚扰数据信息的收集和跟踪分析,对于达到一定标记次数的骚扰电话限制呼出。

上一篇:如何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宣传征集工作 下一篇:试析薄壁零件的加工变形及控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