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欧美女时代

时间:2022-10-20 07:33:54

东欧美女时代

墨尔本公园,炎热依旧,惊艳远胜从前,两场半决赛,清一色的东欧美女。

站在女子网坛最前沿的,不是这个“娃”,就是那个“维奇”。

美国人、西欧人、澳洲人,醒醒吧,猛女时代已走向末路,

东欧美女时代正绚烂登场。

温网是什么?

正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东欧美女统治网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无到有,从零到无极限,从荣耀国家的工具到制造美钞的机器,网球在东欧的土地上缓慢成长,然后,瞬间爆发。大家还在讨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但苏联网球的起步的确是从赫鲁晓夫开始的。

一次活动,某记者来到赫鲁晓夫面前,问,“为什么你们国家没运动员参加温布尔顿公开赛?”苏联领导人反问,“什么是温布尔顿?”当弄明白温网是最高级别的网球赛,他当场表示:“明年,我们的运动员将出现在温布尔顿。”1956 年温网,安娜・德米特耶娃和安德列・博塔内头一次穿越冷战铁幕,德米特耶娃还一举摘得青少年女单亚军。

四大满贯、联合会杯、职业巡回赛,国际赛场上的“娃”越来越多,叫得响亮的名字却不多。1974 年法网、温网亚军莫洛佐娃算一个,她创造了苏联网球史许多个第一次。而纳芙拉蒂诺娃的横空出世引领了东欧其他版块的剧变,捷克斯洛伐克的英雄儿女们前赴后继,南斯拉夫、保加利亚也有了享誉世界的明星。

1988 年汉城,网球首次被列入奥运会,在东欧,它迅速从有钱人的游戏成为宣传国家的工具。尤其是在苏联,政府希望复制田径和体操的成功之路,投入大量财力人力,选拔优秀运动员,让他们在一起集中训练。比赛奖金上交国家,对球员们来说,支票仅仅是一张纸,唯一的收获是国家的赞扬和人民的欢呼。

在俄罗斯,网球女明星就像嘻哈音乐和通俗小说一样新鲜,人们习惯于高雅的歌剧和深奥的托尔斯泰,正像大家习惯看到埋头苦干,身体强壮的运动员。东欧的女孩们大都留着短发或扎马尾辫,场上场下都朴朴素素,莫洛佐娃、纳芙拉蒂诺娃、曼德利科娃、兹维列娃、诺沃特娜,对她们来说,运动员意味着汗水和肌肉,而美丽是一个很遥远的词汇。

法国人难忘性感女神苏珊・朗格伦,美国人追捧自己的甜心埃弗特,而东欧的天空灰蒙蒙的,人们心中对美的追寻也很模糊。没有时尚杂志上的美女照,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杂志。没有电视剧依靠美女赢得收视率,因为没人在乎收视率。漂亮女孩们成为生产线上的工人,投身政治的共产党员,某位富翁的情妇,但是,没有一个成为《时尚》的封面女孩。

安娜的军团

数年后,东欧网球有了自己的封面女孩,她的微笑散发着性感,她的美丽转化为金钱。安娜・库尔尼科娃,一个从未拿过单打冠军的球员,一位彻底改写网球进程的先锋。这个被完美包装的偶像向人们展示了网球的无限可能,通过网球,你可以出名,可以富有,可以成为超级明星。

因为安娜,世界的目光投向俄罗斯,而它也没让大家失望,源源不断地输出网球宝贝,与库娃同一时代的德门蒂耶娃、米斯金娜各有风情,莎拉波娃、基里连科、查克维塔泽等87 后们秀色可餐。安娜的军团绝非徒有其表,除了漂亮脸蛋和模特身材,她们的成绩可圈可点。

然而,造就俄罗斯网球风暴的第一人并非安娜,叶利钦才是真正的魔术师。1991 年,红白蓝三色旗升起,告别了前苏联,俄罗斯迎来了新的体制,新的生活方式,同时,网球也获得了重生。

任命双打搭档塔皮舍切夫为体育部长,为看网球转播摔成臀部骨折,赛后第一时间向莎娃索要签名,是的,这些有够疯狂的事都是俄罗斯首任总统所为。叶利钦是不折不扣的球迷,更不遗余力地推动俄罗斯网球的进步。国家给网球俱乐部大力支持,富人们开始在网球上投资,越来越多的人拿起球拍,电视上也出现了各大比赛的转播。在大家心中,网球不再是西方的腐化产品,而是提高生活质量的象征。

有了总统的鼎立支持,网球迅速流行起来,打球的孩子越来越多,据2004 年一份苏格兰刊物报道,在俄罗斯约有1100 万12-26 岁的女孩在打球。正像莫洛佐娃说的,“有这么多人打比赛,这对任何人来说恐怕都是一场噩梦。”

2002 年,只有一个俄罗斯女将位列世界前30;2004 年,“噩梦”开始了,前十名单上一半都是俄罗斯人,她们囊括了四大满贯中的三个:法网的米斯金娜,温网的莎拉波娃,美网的库兹涅佐娃。许多人说,这不过是流星闪现,但他们错了。几年来,进入大满贯第二周,俄罗斯人总是最多的,各巡回赛的决赛场时常有她们的身影,2004、2007 年,红粉军团两夺联合会杯。

在这个“影像就是一切”的世界,视觉的享受被置于无比崇高的地位,竞技体育要有精彩的场面和激烈的争斗,而且,绝对少不了娱乐性。或清纯或性感的美女自然是愉悦观众神经的最佳助燃剂。冠军比比皆是,却只有一小部分人成为超级明星,你不得不承认,如果库兹涅佐娃长着莎娃般的脸,这个世界第二肯定不会无人问津。

这些漂亮的,不太漂亮的俄罗斯女孩如飓风般呼啸而来,谁是她们的对手?

东欧总动员

谁能阻挡俄罗斯红粉?海宁、小克、毛瑞斯莫为首的法语军团,还是永远不应被小视的威氏姐妹?不,最大的敌人就是她们的邻居,其他东欧国家的美少女们随时准备把莎娃们掀翻。塞尔维亚、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白俄罗斯,东欧大地,少女天才生产线遍地开花。而且,这些国家出产少女天才的历史比俄罗斯还久远。上世纪90 年代初,一个大眼睛有着甜美微笑的南斯拉夫少女夺去了星空所有光芒,塞莱斯以无可争议的球技统治网坛,更用无可比拟的魅力征服世界。人们记得1998 年高举温网银盘的诺沃特娜,也不能忘怀五年前捷克女孩因失利而伏在肯特公爵夫人肩头痛哭。来自保加利亚的马列娃三姐妹都曾排名世界前六,个个风度迷人。新千年前后,东欧再成热门版块,虽没有库娃那样惊艳的女神,但一鸣惊人的美少女还是不少。1998 年澳网,克罗地亚的卢西奇与辛吉斯搭档加冕女双桂冠,她也以15岁零10 个月成为澳网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次年温网她淘汰塞莱斯闯入四强。进入新世纪,捷克的贝达诺娃、乌兹别克斯坦的图利亚加诺娃、克罗地亚的斯普莱姆、保加利亚的卡拉坦切娃以惊人的速度亮相,又如闪电般被人迅速遗忘。

2006 年开始,东欧美少女集体爆发。这一年的温网16 强有一半来自东欧,不同于从前的纯俄罗斯或准俄罗斯阵容,其他东欧国家的人数首次超过俄罗斯,塞尔维亚的伊万诺维奇和扬科维奇,斯洛伐克的汉图楚娃,捷克的瓦迪索娃,以及波兰的拉德旺斯卡。到了1/8 决赛,五人全遭淘汰,而俄罗斯三人全部过关,然而,很快,这个看似偶然的警告成为无可置疑的事实,俄罗斯红粉独霸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整个2007 年,翻开四大满贯的16 强、

8 强、4 强和决赛名单,比起俄罗斯,其他东欧势力的风头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澳网亚军和法网四强,莎娃几乎人间蒸发,其他拿得出手的只有库兹涅佐娃的美网亚军,反观塞尔维亚、捷克等国,伊万、扬科和瓦迪把8 强、4 强看作家常便饭,以美网为例,16 强的9 个东欧女将有6 人不叫“娃”,其中包括黑掉莎拉波娃的拉德旺斯卡,以及几个新鲜面孔,匈牙利的扎维,白俄罗斯的阿扎伦卡,乌克兰的瓦库伦科。而当新年首项大满贯揭幕,非俄军团势不可挡。打进八强,俄罗斯仅剩莎娃,其他东欧国家还有伊万诺维奇、扬科维奇、汉图楚娃和拉德旺斯卡,而前三人全部跻身四强。

金色的背后

传统网球豪门美国后继无人,富裕的西欧诸国只有几人苦苦支撑,东欧却金光四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美女们的金色长发,为什么?因为东欧的孩子一无所有。

冷战的铁幕封锁了资本主义,也封住了钱包,大多数人整日为了面包而辛劳,当儿女、孙辈们出生,他们希望孩子们有所作为,摆脱贫穷的泥潭。网球似乎是一项不错的投资,于是,他们倾其所有,为孩子置购球拍,送他们出国训练。网球也像是一次,赢了名利双收,输了血本无归,每一个孩子都在心中默念,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正因为一无所有,对成功的渴望才会无比强烈,东欧的女孩们发奋训练,投入全部热情,只为有一天自己能跻身前十,甚至第一。7 岁那年,莎拉波娃跟着爸爸来美国,身上只有700 美元,但十年之后西伯利亚美人就成了百万宝贝。没有钱,没有场地,没有教练,种种困境和磨难反而让她们更加坚强。当1999 年科索沃战争爆发,伊万诺维奇在家中躲了几天,接着又拉着教练在抽干水的游泳池训练。

仅仅精神无比强大是不够的,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东欧女孩们崛起的另一秘诀。2006年法网期间,法国《费加罗报》用数据证明了东欧女孩先天的优越性:东欧女球手的平均身高是175cm,而西欧选手只有171cm,俄罗斯人更是达到恐怖的177cm。而且,西欧球手往往偏胖,东欧人却大都苗条,比如莎拉波娃身高184cm,体重57kg(现在是188cm和59kg),比克里斯特尔斯高10 公分,却轻了11 公斤,比毛瑞斯莫高9 公分,轻12 公斤,即使大威比莎娃高1 公分,却足足重了16 公斤。

除了更适合打网球的身材,东欧女孩们还有着出众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东欧人身体敏捷,擅长体操,她们智力过人,有许多国际象棋大师,有了身体,有了头脑,怎么会打不好网球呢?而且,与那些吃着麦当劳长大的西方孩子相比,东欧人崇尚自然的生活习惯显然更能带来好成绩。罐头、快餐是西方人的日常食品,而东欧人喜欢吃自己菜园种的水果蔬菜,或是去森林摘些蘑菇。美国、法国和西班牙盛产网球明星,因为他们有完善的训练系统和行程满满的比赛,但塞尔维亚人没有,俄罗斯和捷克人也没有,刻苦和决心是他们最大的能量库。再好的良驹也需要伯乐指点,当东欧天才们遇到优秀的教练,当他们拿着护照在世界穿梭,她们在比赛中遥遥领先。

米斯金娜、德门蒂耶娃、萨芬娜是俄罗斯斯巴达俱乐部的骄傲,库娃、莎娃、扬科维奇、瓦迪索娃在佛罗里达的尼克网校突飞猛进,伊万在费德勒老家巴塞尔生活训练,库兹涅佐娃在西班牙训练,佩特洛娃从埃及搬到荷兰。这种“借鸡生蛋”的模式屡获成功,而且,没有一个人改变自己的国籍,像纳芙拉蒂诺娃和塞莱斯从前那样。

群星耀东方

《费加罗报》06 年的那篇文章认为,“东欧巨人的入侵”不足为惧,即使当时前十名单里有4、5 个俄罗斯人,但站在最前列的还是西方人。才过了1 年多,克里斯特尔斯、毛瑞斯莫、达文波特已经退出前五,威廉姆斯姐妹没能复辟黑金王朝,只有瘦小的海宁还在独战群芳。在世界排名榜上,前八强有6 个东欧人,而冠军排名上,莎娃和伊万已经超过海宁。

才21 岁,莎娃、伊万已经是顶尖选手,她们身后,更年轻的瓦迪索娃、拉德旺斯卡、扎维、阿扎伦卡在通往超一流的路上飞奔。那些美国人、西欧人、澳大利亚人、亚洲人可能会庆幸,至少现在最优秀的青少年选手并非东欧制造,但坏消息是,有着最坚定的决心,最刻苦的态度,最天赋的身体,加上更好的训练条件和莎娃、伊万们的榜样作用,东欧女孩们仍是最具潜力的未来大满贯得主和世界第一,不知哪天,一个90 后的东欧美少女将会大爆冷门。

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王朝已经逝去,猛女们感叹世道不同了,因为,女子网坛已正式进入全新的东欧美女时代。

上一篇:成为莫妮卡·塞莱斯 下一篇:穆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