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

时间:2022-10-20 07:13:01

论我国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

摘要:旅游业界漠视对旅游教育的参与,掣肘了旅游教育在专业与人才培养层次上与旅游产业实际需求的配套,制约了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面的改革。截然划分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人才方面的供求角色,把提供合乎规模和结构要求的旅游人才的责任全部推脱给旅游教育部门,形成分工上的鸿沟,正是我国各层次旅游人才培养上最大的软肋。通过人才的供需纽带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形成旅游职业教育的优势互补,是目前旅游界努力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双向互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7603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强劲活力有力地推动了旅游教育事业的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国高、中等旅游院校达到

了1,336所(其中高等院校693所,中等职业学校643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566,493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08,408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58,085人 。旅游教育的蓬勃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可观的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但在我国旅游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旅游人才的供求在规模和结构上的矛盾依然存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首先,旅游人才培养规模与旅游业实际需求的差距。在过去10年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的年增长率达到15%,远远高于GDP的增长率,在GDP中所占比重从20年前的不到1%,上升至2004年5.01%,旅游行业在GDP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业理事会(WTTC)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10.4%的增长速度。世界旅游组织也预测,下一个15年将是中国旅游业的黄金时期,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将促进对人力资源和专门人才的需求。据世界旅游组织和我国国家旅游局的预测,中国未来10年每年将需要增加从业人员100万人,但各类旅游院校每年仅能提供20万左右的毕业生,接受过旅游职业教育的一线就业人员以及各层次的专业人才缺口都很大。

其次,旅游人才结构上的供需错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需求结构的变迁,旅游人才标准也在提升,旅游人才需求的多元性与层次性日益分明,而旅游教育的专业配套与培养模式的改革却举步维艰。

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固然与旅游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关,实际上也与旅游产业界自身短视的人力资源战略有关。目前,人们对旅游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关注颇多,也提出了不少解决问题的思路,但这些分析却把责难过多地集中在旅游职业教育部门,而忽视了旅游业界对此应该肩负的责任。其实,旅游教育资源的积累、专业的配套和培养模式的改革都离不开旅游业界的支持和参与,所培养的旅游人才的使用更离不开旅游业界人力资源战略上的远见,我国旅游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都不应该只是教育界或者产业界单方面的事情,而是需要两者的双向互动与协作。旅游人才培养的这一换位思考,有助于我们寻求克服困境的新途径。

1问题的提出:旅游教育的天然缺陷

旅游院校是培养旅游职业人才的基地,其在人才教育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替代的。但是,旅游教育存在着天然的缺陷。众所周知,应用性是旅游教育突出的特色,而实践性则是应用性的根本保证。但实践性教育环节恰恰是旅游教育部门客观上的劣势。

(1)在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方面,教育部门需要有一个研究-制订-实施-反馈的动态过程,但由于教育部门和产业部门分工的差异,这一连续的动态过程必然产生由社会分工导致的摩擦效应。产业界在这一过程中的高度参与,各类旅游企业及行业协会及时反映人才需求与变化的信息,参与制订过程,可以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分工导致的摩擦效应。

(2)在师资方面,教师队伍以教学为主,实践环节和能力的缺乏是必然的现象。诚然,通过给予教师一定的实践锻炼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要求教师是应用理论和具体实践方面的全才,则是对教师的求全责备。即便是双师型教师(实际上是双师证教师),随着教师岗位的固定,其天然缺陷也必然暴露出来。因此,要教师完全承担起学生在实践上的指导,必定是力不从心的。目前,我国旅游教育的基本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和稳定下来,专业教学经验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职业实践教育还是各类院校的薄弱环节。旅游产业界为教师提供岗位锻炼,为课堂输送岗位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顾问,是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必要手段。这种人员互动不一定是通过人才流动的方式来实现的,更多是要靠产业界长远的人才战略和双方的互利双赢激励达成的机制来实现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类职业教育就是如此。但目前,我国旅游业界和教育部门之间(包括旅游企业、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行业管理部门)远没有形成这样的机制。

(3)在旅游人才培养环节上,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习是必不可少的,各类院校对旅游教育的这一特点基本已经形成共识。随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基本齐备。但学生实践培养环节的根本局限是难以克服的。实际上,不少旅游院校对旅游教学实验室建设非常重视,不吝资金投入,其实验室的基本设施仿真性并不差。但实验室的致命弱点是无法实现整体仿真,而只能是局部仿真,如一间客房、餐厅、会议厅等等。旅游院校的实验室不可能整体兴建星级酒店、会务中心。同时,旅游各专业岗位与工科技能岗位单纯的人与机器的关系不同,它既是旅游企业内人与人关系的结点,又是企业内的人与财、物关系的结点,还是旅游服务者与旅游服务对象关系的结点。体会作为各种结点的岗位特性正是旅游职业实践的目的之所在,但旅游实验室虽然可以仿真其设施标准,却恰恰最难仿真这种旅游职业的岗位特性,实验室教学固然可以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其局限性却是不可避免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活动及其效果,更是旅游院校本身无法控制的。旅游企业往往害怕干扰正常的经营秩序,影响经济效益,不愿甚至拒绝接待学生实习。即便是校企合作较好的情况,学生一般也只是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很少有机会让学生轮岗训练,对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不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4)在专业设置方面,专业稳定和人才市场现实变化的矛盾将是旅游院校长期面临的难题。旅游专业设置可以反映旅游人才需求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尤其是人才需求趋势更影响着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因为只有这样,专业设置才有一定的稳定性,为专业建设和逐步成熟赢得时间,使教育资源特别是知识、智力的积累能够厚积薄发。但旅游人才培养的适用性要求却决定了旅游专业设置只能跟着人才的现实需求走,毕业生才能马上找到工作。跟着人才需求的现状走,专业设置受人才市场的信号支配,稳定性和成熟性不够,人才培养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恰恰导致人才培养适用性不够的问题。

(5)培养通才和专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矛盾。从职业潜力而言,旅游通才教育和给学生较厚实的理论基础更符合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的实际,也正是旅游职业教育界自身的优势之所在。旅游业不仅是一个经济产业,需要相应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知识功底,同时旅游产业还有一个其他产业所没有的特性,即它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特点的行业,并具有横向性产业链的特点 ,狭隘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视野将严重制约各类毕业生的职业生涯。但旅游院校学生毕业后马上面临人才市场对它的职业要求,职业岗位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专精,强调的是实践操作。目前,究竟是培养专才还是通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利用通才教育和理论教学的自身优势还是放弃优势而取实践教学的劣势,还是旅游教育研究没有解答的课题。但无论结论是什么,这两对矛盾却是客观存在的。旅游院校必定在培养有职业潜力和现实职业操作技能的人才之间徘徊。

上述旅游教育的天然缺陷表明,不顾我国旅游教育逐步成熟的事实,无视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实际难题,而对其一味苛责,是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如果换位思考的话,那么旅游产业界就可以反思:旅游企事业单位难道在旅游教育方面没有责任和义务吗?我们只是被动地期待旅游院校给我们输出恰好使用的毕业生吗?我们在旅游人才观和人才使用上有没有比旅游院校自愧不如的地方?

2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双向互动的缺失

笔者认为,截然划分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在人才方面的供求角色,把提供合乎规模和结构要求的旅游人才的责任全部推脱给旅游教育部门,形成分工上的鸿沟,正是我国各层次旅游人才培养上最大的软肋。

(1)旅游业界漠视对旅游教育的参与,往往在人才培养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掣肘了旅游教育在专业与人才培养层次上的配套,制约了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方面的改革。旅游业界以单纯的人才需求方自居,消极等待教育部门输送高度适应性人才,这是目前一个普遍现象。在专业设置、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制订和课程设置方面,旅游业界基本不参与讨论和合作,各类旅游企业及行业协会在人才需求与变化的信息方面不愿意与旅游院校进行经常性的传导和沟通,对各类院校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不愿意做必要的反馈。在旅游师资方面,旅游产业界更是置身事外,院校教师岗位轮训的愿望非常迫切,但鲜有企业愿意提供这样的机会。旅游产业界的职业精英走向旅游职业院校课堂的机制远没有形成,因为旅游职业精英与院校教师在收入上的差距,加上我国人才流动的制度环境欠缺,这一机制通过市场人才流动的方式是难以实现的,只能通过旅游产业界和教育界从人才需要结构和互利互惠出发展开合作而形成。但产业界如果把职业教育责任狭隘化,没有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就看不到这种互利互惠,也就谈不上合作。

在为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旅游产业界具有天然的优势,正可以弥补旅游职业教育的天然缺陷。但实际上,旅游业界往往把提供必要的职业实践教育看做是学校单独承担的责任,旅游业界更把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视为一种社会成本付出,是一种不必承担的负担。这使在实践教学环节有天然劣势的旅游教育部门在如何提高各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岗位技能方面左支右拙,费尽心机而得不到改观,滞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衔接。产业界反过来却可以轻松责难各层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2)对现有旅游教育资源的利用和教育资源积累的促进不够,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教育、团队塑造和员工的继续教育一般都由企业自己进行,没有充分利用教育部门的优势,而旅游教育部门在各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苦苦支撑,也得不到企业的有效支持。旅游产业界和旅游教育界的分工使各自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人才的供需纽带把产学研结合起来,能够形成优势互补,这也正是互利互惠之所在。但实际上,这种结合没有形成,构成了两种优势的浪费和劣势的张扬。旅游业界和旅游教育界的人才互动机制没有形成,新理论、新成果、新观念与实践的新进展的交流与碰撞平台缺失,即是其典型表现之一。旅游业界经营观念陈旧,市场竞争手段单一,削价倾销局面没有改观,“散、小、弱、差”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转变,与产、学、研的结合不够密切相关,这不能不说是旅游研究资源和成果的极大浪费。

(3)旅游业界对旅游院校各类毕业生抱不切实际的期待,在人才使用上急功近利,对旅游人才供需错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是旅游企业通常要求的所谓工作经验问题。工作经历的考量对旅游院校毕业生是一种非常苛刻的要求。现在,旅游主管部门对某些旅游职业进入门槛也设置了职业经历这一条,这对要从业的各类毕业生来说更是不切实际的要求。各类毕业生的工作经历从何而来?这实际上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漠视,是把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旅游人才培养实际割裂开来。

其次是短浅的人才观导致的对缺乏工作经验、岗位经历和理论知识基础扎实的较高层次人才的误读和误用。高职高专以上的人才教育着眼于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这类人才应该以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结合学习经验技术,强化关键能力。这类人才的技能、勤奋程度、学习能力、创造性、适应性以及想象力是关键,其发展潜质比掌握一些书本、社会知识与具体操作经验更重要。培养有潜质的学习型人才,这也正是中高层次旅游职业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但旅游企业评判人才的观念问题,使衡量职业教育“产品”的标准变成了是否具备马上上岗的职业技能,各类毕业生一律先从最基层干起,先在一线技能平台上竞争。根本不给适合其学习潜质的岗位和给予适应岗位的缓冲时间。旅游业界的短视性,使技能短缺的、社会阅历浅的、可能在性格上甚至是怯生的、羞涩的学子们成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而对其发展潜质如何根本不重视,在使用上自然“本科生不如专科生”,“专科生不如中专生”,“中专生不如技校生”,“技校生不如打工几年的初中生”了。当这些职业技能和经验自卑的学子在企业得不到重视时,跳槽成了必然的选择,出现一方面人才缺口大,一方面招来的人才不稳定的怪现象。

笔者在一些相关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学者把产业界的这种“看”人观、用人观看做是产业界“很明确的人才需求”,旅游教育要适应这一明确的需求,笔者对此是不敢苟同的,短视的人才观只能误导旅游教育。

3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双向互动的对策

(1)旅游业界需要转变旅游人才培养观念,加强和扩大旅游业界对旅游教育的参与。旅游企业要顺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应对人才标准升级的需求,建立适应旅游产业升级和结构变迁的专门人才队伍,必须主动地参与旅游教育。

首先,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与旅游教育部门形成定期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使企业的实际需要与旅游教育双向对接。旅游企业还可以根据对紧迫人才的需求,建立人才预订制度,直接参与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培养方案的制订。其次,旅游业界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为旅游师资培养出力。在两类组织的人才类型上讲,旅游师资既是教学队伍,也是研究队伍,其全行业视野、理论积累和研究能力恰恰是企业所缺乏的;而旅游产业界人士和职业精英在旅游实践领域的经验,行业发展状况的第一手信息资料的拥有,对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微观敏感度又恰恰是旅游教育部门所缺乏的。人才互动为两者的交流和优势的互相利用提供了一个长期的机制。第三,旅游业界在提供学生实习岗位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从短期来看,旅游实习对企业会造成一些干扰,但从长远出发,旅游企业通过提供实习基地和实习岗位,选拔合适的专门人才,培养学生对企业的感情,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建立企业的人际网络。企业通过和学校的相互沟通,根据面试有选择地接纳实习学生,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冲击会很小,甚至可以弥补从业人员的不足,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2)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可以与官、学界联合兴办旅游教育,实现优势互补。在一些发达国家,旅游行业协会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很大,即通过整合产业界和教育界双方的优势和资源,兴办有关学校的专业、院系,以董事会机构依法参与或主导人才培养的决策,甚至组建教育集团,在旅游教育中进行广泛投资,扩大了旅游教育资源的利用和积累。我国旅游管理机构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参与旅游教育创造制度支持。目前,我国一些旅游企业兴办了旅游教育培训机构(或集团),但一般是企业以利润为导向,撇开旅游教育部门,另起炉灶兴办的。这不失为一条途径。但把这当作唯一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培训的方式,并预言它将构成对旅游院校的严重挑战,笔者并不这么认为。旅游院校的职业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性,企业参与的方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方式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旅游企业应该更新人才观念,确立立足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这一组织在未来的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可以预见,员工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目前端盘子、做床、烧菜等具体的职业技能更重要,因为这样的员工能比别人更快地习得具体的职业技能,而又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质,成为旅游业顺应市场变化、技术变迁的依靠和创造与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保证。企业一味以一线技能或者社会经验、职业经验来衡量人才培养,对各层次人才按一个使用模式,使毕业学子学非所用,不提供适合的岗位和适应、发展的缓冲时间,则会使这些员工缺乏职业信心,对企业缺乏归属感,人心不稳,造成人才外流或者转行。这既是企业的损失,也是整个旅游业的损失。

上一篇:论江苏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 下一篇:湖北汽车零部件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