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晓林:“华西”为生命开路

时间:2022-10-20 05:36:03

多日以来的持续指挥救援,四川省青联委员万晓林已经极度疲劳,眼里布满血丝,尽管如此,他还是在坚持。“现在华西集团抗震救灾的重心已经转移到恢复生产建设上,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这些天,他甚至无暇思索和回忆,办公桌上的电话和手机仍然不间断地响。他说,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

“不能让自己闲下来,一闭上眼睛,所有关于地震的惨景全都会浮现。”回忆起重灾区现场所见,万晓林至今仍觉得触目惊心:“到达九龙镇当天,我们都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到处是残垣断壁,尸体残肢,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和哭喊声,余震不断袭来……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

黑色星期一

2008年5月12日,星期一。

和客户谈完合作,华西集团四川省建筑机械化工程公司总经理万晓林驱车从成都市人民南路赶往公司。14点28分,当汽车行驶到成都市区红星路的一个红绿灯路口时,车辆突然猛烈跳动起来。

“当时我和司机都以为车胎坏了,因为我们正在等红灯,车子并没有开动。可是,当听见车外有人尖叫、哭喊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地看了路边的车辆、广告牌、商铺……全都在猛烈晃动!‘地震了!’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车窗外,人们在无序慌乱地奔跑叫喊,我和司机也赶紧下车,当我拿出手机联系公司时,发现信号已经没有了。我们在车外呆了两三分钟,地震才有所缓和。大约10分钟后我赶到公司时,大家还对刚才的震感心有余悸,惊恐情绪还在蔓延,人们议论纷纷,迟迟不愿散去。”

对于在地震中受到惊吓的员工,万晓林在第一时间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人群中,情绪渐渐平静。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此时在距离成都东北部160公里的北川地区,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劫难,已彻底成为一片废墟。

“得知汶川发生7.8级(后来被鉴定为8.0级)大地震消息的时候,已经是晚间了,那时才知道这次地震的损失有多惨重”。

是夜,位于重灾区德阳的集团子公司传来消息:华西集团驻当地公司已于18点30分左右,在有关政府部门的调度下,第一时间组织装载机6台、挖掘机6台、推土机2台、自卸车20台、平板拖车6台、切割机等设备投入到绵竹、什邡、映秀等重灾区的第一线。而此时,华西集团的现场救援调度工作比驻当地部队开展的救援工作整整提前了三个小时。

“灾难当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面对如此严重的灾难,华西集团连夜紧急召开抗震救灾紧急会议,成立了以万晓林为总指挥的抗震救灾应急领导指挥小组,并组织动员了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机操工,紧急奔赴绵竹、北川、映秀等重灾区。

13日上午,万晓林带领物业公司人员第一时间前往成都、德阳两地的职工住宅处查看住房灾情,对危旧房损毁情况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对排查过程中发现的曹家巷100余户“受损危房”住户进行妥善安置和救援。组织搭设了5处临时防震棚和安置房,面积0.172万平方米,价值17.1万元;其他物资物品投入合计9.66万元,这些举措在第一时间安抚了民心。

当天傍晚,抗震救灾指挥小组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冒雨赶往90公里外的绵竹。

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破坏了通往重灾区绵竹的道路,断断续续的余震又给救援工作带来新的威胁,救援指挥小组临时决定,绕道德阳前往绵竹。

“沿路一个活人都没见到。没有电、没有通讯,周围一片死寂,到处都是坍塌的废墟。”

道路被毁!电力受损!电话不通!余震不断!救援指挥小组在黑夜淫雨中向抗震救灾一线艰难地挺进。

晚上9点,载着衣物、药品、食品、饮用品的援助车到达九龙镇。

救援小组到达之前,九龙镇中心幼儿园、学校已有238名师生被掩埋在废墟下。“不远处,就是那些孩子的家长,他们看上去表情麻木,眼神无助。救援工作稍有进展的时候,家长们就蜂拥而上,紧接着又陷入新一轮的失望。”即将为人之父的万晓林至今仍很难忘记那种充满期待却又瞬间失望的眼神:“很揪心”,他这样形容。

救援队伍里有不少队员也是为人父母,空气中笼罩着挥之不去的沉重。强烈的使命感和赶在时间之前抢救生命的想法激励着每个人。

为保全废墟下的躯体完整,组织推土机、挖掘机搬移预制板等碎块时要小心翼翼,救援小组不能动用机械莽撞刨挖,只能在吊车的帮助下一块一块地搬离。较小的石块徒手运出,大石块则用吊车转移。就在丝丝冷雨中,50名技术工人和机操工与、武警、消防员不分昼夜地战斗在现场。

“九龙镇的救援工作从13日中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三天下午,有的员工几乎30多个小时没有合过眼,困了就在车上打个盹,饿了啃几口面包,感冒咽痛服了药继续上。”

见过无数大场面,此时的情景却让万晓林无论如何也无法平静下来,同时他也被战斗在第一线的每一位员工深深感动着。

“灾难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他说。

在这群救援人员中,有参加工作不到一年的大学生,有撇下新婚妻子的新郎,还有得知自己家中房屋围墙倒塌却仍奋战在重灾第一线的职工。“队员们干到几近虚脱,但是面对复杂艰难和有些血腥的场面,他们不惊不慌,沉着无畏,展现了华西青年身上吃苦耐劳,坚强果敢的精神。”

最终,经过两天三夜的连续作战,救援小组与部队官兵、消防员协力将200多名儿童的遗体一一挖掘出。由于地震造成的坍塌情况十分严重,现场没有救出幸存者。

“亲历救援现场,对我来讲,是一笔财富。”

连续十几日,万晓林率领华西集团抗震救灾应急领导指挥小组,一边积极组织自救,一边迅速组织抢险队奔赴几个地震重灾区,开展“援外安内”的抗震救灾工作。

5月16日、18日抗震救灾工作出现重要转机,万晓林再次调整各主要成员的具体分工,将目标重心转移到恢复生产建设中。

而此时,按照政府指令,为3000多名都江堰灾民搭建的1.2万平方米的临时安置房也提前完成。

“现在,公司在建工程正在复工,未复工的也在积极进行复工前的资料收集,为工程的全面复工创造必要条件。”

然而,对于家庭,万晓林却无法尽职尽责。由于这段日子一直奔波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和公司之间,万晓林只和即将临产的妻子和至今仍住在危房里的母亲见过两次面。“现在知道她们去了龙泉,平安,这就够了。”万晓林话语中却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哽咽和愧疚。

“亲历救援现场,对我来讲,是一笔财富。在现场,我看到很多青年的优秀表现,让我真切感受到,当代青年并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有责任心的一代,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力量,更看到了希望。”

青联档案:万晓林,第十一届四川省青联委员

上一篇:张剑秋:在灾难中成长的企业公民 下一篇:邹相英:地震后的72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