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时间:2022-10-20 04:54:38

试论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摘要】苏轼的《赤壁赋》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抽象的观点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将诗情与哲学实现了良好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本文主要分析苏轼《赤壁赋》的哲学意蕴及人生启示。

【关键词】《赤壁赋》;哲学意蕴;人生启示

中国分类号:I106

在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由于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这一时期的苏轼在人生哲学思考以及诗文造诣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赤壁赋》是苏轼在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文章中除了营造出清幽的意境,其中含蕴含这深刻的哲学意蕴与人生启示。

一、《赤壁赋》中蕴含的儒家思想

苏轼在黄州不仅仅是他思想发展的主要时期,也是苏轼思想成长的关键性时期,从始至终,儒家思想都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主导性思想。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其父苏洵是一名著名的古文名家,对他进行了悉心的指导,苏轼雄才大略,但是却被贬黄州,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一度有厌世的念头。他的志向一直都是报效国家,但是却郁郁不得志。

在《赤壁赋》的开头,作者描写了清风、水波、明月等景色,在这种皎洁的月光之下,作者产生了忧伤与思念之情,后来,又描写了“饮酒甚欢”、“月出于东山之上”等情景,他借助屈原忠君爱国的情操来表达自己的抑郁之情,虽然遭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也依然不为世俗苟合,《赤壁赋》中还采用大量迂回的表现方法,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观念。

苏轼虽然被贬,但是依然思念自己的君王,但是却与之产生了分歧,因此,苏轼智能在悲愤、失意的痛苦中哀叹显示,《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正是代表了自己的政治理念,也无所作为,只能够将自己的悲愤与忧思寄托在抒情中,期盼自己能够获取到精神慰藉。

可以看出,苏轼的思想与屈原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他身处逆境,依然挂念自己的君王,之所以产生这种情感,就是由于自己对国家社稷怀有的信念。

二、《赤壁赋》中蕴含的道家思想

宋朝的思想十分的开放,受到儒、释、道学术思想的影响,苏轼的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家思想,苏轼之所以会思考人生,正是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让他热爱人生、热爱生活,道家思想让他淡泊名利。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界,思想与抱负都是不变的,当然,苏轼对于下层贫苦人民的苦难也有着深刻的感知,他将儒家的坚毅精神与道家超越时空的思想融入到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中,这几种思想观念的叠加组成了苏轼的人生观。在被贬之后,他的生命轨迹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轼的创作风格。

而《赤壁赋》中表现的人生意识、宇宙思想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呈现出了一种洒脱、豁达、乐观的气度与风范,在苦难中依然怡然自乐,苏轼继承了道家思想观念,并未绝对的看待问题,而是注意到了各项事物中的辩证关系。他将人生、历史与自然放在了大的参照系统中进行分析,万物平等,事物与事务之间并没有差别,可以看出,他乐天的生活态度与道家思想是有密切关系的。

三、痴心不改的理想与追求

人生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在伤害、不幸与疼痛发生时,苏轼依然保持了一如既往的坚强,在被贬黄州时,苏轼的身份是一个犯人,在这一个阶段中,苏轼的思想与心态逐渐的由苦闷变为和谐。苏轼走入了灵魂的淡薄中,虽然逆水行舟,依然坚强,在江边的风月之间他寻找出了生命的本质,他将自己生命的精力转化为深刻的人生感悟,让自己真正的做到了从容自如、心如止水,这种人生,无疑是充沛的。要想获取到人生的真谛,必须要有超脱的思想,苏轼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与他豁达的胸襟是密切相关的,他有过辉煌的过去,一招被贬,无人问津,他没有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反而用豁达的胸襟接受了自己的一切,虽然也有过彷徨与困苦的阶段,但是他很快找到了自己精神上的乐土,之所以可以做到这一点,正是由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

此外,苏轼也有着强大的政治抱负与雄才大略,这种雄才大略潜伏在他的内心思想中,但是,却充分的在暗中发挥出了应有的力量,一个人,既是渺小的,又是坚强的,从这种柔弱中迸发出来的韧性正是一只激励苏轼向前的力量。作为高中生,我们也应该深刻的汲取苏轼的思想观念,树立起远大的报复,但是又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走上人生成功的巅峰。

四、结语

总而言之,苏轼的《赤壁赋》中蕴含着超凡脱俗的胸襟、乐观向上的性格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抽象的观点有着丰富的感染力,将诗情与哲学实现了良好的融合,真正的做到了情景交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在阅读《赤壁赋》时,读者既可以得到艺术资源上的享受,又可以得到深刻的人生启迪。

参考文献

[1]王一涵.逍遥齐物追庄周――试论苏词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

[2]杨桦.悦目、会心、畅神和超越――苏轼《赤壁赋》自然美审美心理过程管窥[J].名作欣赏.2003(02)

[3]李红萍.对人生的执着和超越――谈苏轼词的人生哲学[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1)

上一篇:基于工作过程的《冲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课程开... 下一篇:由一道例题“一题多解”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