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让旅行更精彩

时间:2022-10-20 04:35:38

主题,让旅行更精彩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文艺作品的主题以及创作过程中的“主题先行”,曾有过一番极为激烈的讨论。时过境迁,当可以用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来审视时,可以看出,争论的焦点其实在于对主题理解的分歧,因而导致了对作品主旨与形成方式的错位思考,并因此形成了对立,而这一点,恰与我们所论及的主题旅行,颇有近似之处。

心之所动,行必随之,不同的行为,必然体现特定的主旨。但这是产生在行动的终结,还是确定于行动的起始,是归纳升华,还是规划指导,似乎还真需要一点哲理性的思考。

旅行,本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生存形式,而其内涵与主旨却因时代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古今差异,无论是西行求法的中国释子玄奘,还是穿越欧亚大陆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虽然都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旅行者,但他们的旅行与现代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显然是两个概念。

只有当人们超越了被衣食所困扰,因生存而忧患的时代,只有当物质条件与技术手段足以提供较为安全与便捷的出行保障时。现代意义上的旅行或旅游才成为可能――将自己的能量,激情与理想释放在田野与山水间,去广袤的大地寻找文明的屐痕,发思古之幽情,在充满异地他乡的情调中去享受休闲时光的乐趣――就从少数人的追求,演化为时代的风尚。而且。会尽可能地摆脱世俗的功利,也很少重视其内涵与主题。

然而,随着旅游、探险,户外运动这些具有显著现代印记的元素日益浸入人们的生活与理念,旅行便开始由率意而为,四处游走,到计划而动、刻意为主;逐渐由一种生活的补充,升格为生活的内容;由偶发的行为,转化为生活常态;从模糊的认识中,清理出明确的主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过境旅行,蜻蜓点水般的随团旅行,以及呼朋唤友式的情感之旅,迎来送往的应酬之旅。我的旅行我做主,不仅体现在自费,自助、自我设计,而且要彰显自我意识,完善自我情感,实现自我价值。人们不再刻意追求新奇的浮光掠影,而更专注于获取内心感受中的积淀。简约地说。旅行者为旅游注入了内涵明确的个性化主题。主题旅行,逐渐成为一种新的风尚。

当然,并不等于说只要有一个主旨,只要突出了个性,或附着于某一特定的形式,便可以冠之以主题旅行,凡旅行都可以归纳出一定的主题,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可以定位于主题旅行,旅行的形式各有不同,出行的方法因人而异:徒步,登山、骑车、自驾等等,但方式并不等于内涵,方法不能归并为主旨,比如说,桂林阳朔的攀岩很有名,但不等于说你去阳朔玩了一次,哪怕确实在那儿攀岩了,就等于作了一次以攀岩为主题的旅行。否则,去了江南古镇就是古镇之旅,去了草原就等于有了草原之旅,去过青藏就成了高原之旅,从表象上来讲,这种称谓也没有错,但就实质而言,主题的过于随意与宽泛。实际上就是主题的缺失与对主题的误读。主题旅行需要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就是专注与深入,如果你起始的目的就很明确,又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享受了攀岩的过程,因攀岩而有所收获。那么不论是身挂绳索,奋力于陡壁之上,还是泡一杯咖啡,享受着攀岩后的悠闲;不论是掌握了攀岩的技能,还是了解到攀岩者的状况与心态,抑或只是观赏了攀岩展示的力与巧构成的美,品味了爆发与内敛给予的趣,那么你都可以说做了一次以攀岩为主题的深度旅行。

两年前,户外探险杂志曾策划推出了一部《指尖上的旅程》,分别介绍了中国不同省区少数民族的特色手工艺。涉及的内容不仅地域宽泛,而且特点各异,其市场定位并不是一部导游性的图书,但如果一位有心人,真的按图索骥,根据书中所提供的信息与线索作一次有计划的旅行,无疑会成为一次人文色彩浓郁的寻访少数民族手工艺之主题旅行,

如果我们把旅行当做一个作品,那么主题先行并不是必须排斥的程式,当我们在个性定位的主题中亲近了自然,享受了生活、充实了自我,那么一切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情节、所使用的题材都是合理的。如果因提前界定的主题而束缚了个性的张扬,扼制了情趣的创造,那么即使有很多生动的细节,也难免流于程式化的恶俗。

主题无所谓是否先行,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用思想去理解和用行为来诠释。

上一篇:群山环绕的欧式小镇 下一篇:L.L.Bean中国首家旗舰店将进驻北京SOL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