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管理模式”下荣誉学院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路径初探

时间:2022-10-20 03:18:07

“双向管理模式”下荣誉学院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路径初探

摘要:作者结合江南大学至善学院这一虚拟荣誉学院的人才培养实际,分析该种模式下建立至善生对学院归属感的必要性及影响至善学院学生归属感培养的因素,讨论“双向管理模式”下荣誉学院在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方面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荣誉学院;归属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03-03

培养大学生对学校、学院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归属需要”,并努力使他们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促进他们成才,这是当前大学生教育中不可回避的任务。作为以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江南大学至善学院,培养至善生对至善学院的归属感,满足他们在归属方面的需要,是促进他们成才的必要条件。本文将从江南大学至善学院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分析“双向管理模式”下荣誉学院在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方面的必要性和影响其学院归属感培养的因素,并讨论该模式下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的实现路径。

一、归属感的定义及荣誉学院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的必要性

1.归属感的定义。归属感,或称隶属感,有以下几种含义:(1)指个人自觉被别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2)是佛洛姆(E.Fromm)氏理论中的术语,意指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自我实现”。20世纪90年代初,心理学家古德诺(Goodenow,C)最早提出了学校归属感概念,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投入,愿意承担其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2]

2.虚拟荣誉学院培养学生学院归属感的必要性。国外对学校归属感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产生了一批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如Finn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归属感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绩表现和提高出席率,而没有对学校产生归属感的学生则出现较多的辍学行为。Eric.M.Anderman发现学校归属感与积极情感(如乐观)、学业成就、自我概念有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抑郁、被排斥感)呈显著的负相关[3]。Roeser等人的研究结果说明学校归属感对学业成绩有正向预测作用。国外丰富的研究成果已说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而且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习的积极性是强大的动力。作为江南大学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全新成立的荣誉学院——至善学院,要想在人才培养上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注重学生学院归属感和荣誉感的培养,将促进至善生在至善学院学习期间,认可学院教学模式、高效执行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积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进而能够阶段性地得到自我的实现。培养至善生学院归属感其必要性具体表现在:(1)将最大程度提升至善生对学院教学计划、管理模式的认可度;(2)能够促使至善生对于学院育人理念、学院文化的正确解读;(3)将有效促进至善生高效执行并完成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4)将使至善生主动提高至善课程学习投入度,并在师生互动中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5)将有助于形成至善学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二、“双向管理模式”下,影响至善学院学生归属感培养的因素

江南大学至善学院是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荣誉学院,学院没有实体在籍注册的学生,采用“专业素质培养在源学院——素质提升在至善学院”的“双向管理模式”。新型的管理模式、全新的教学设计等给至善学院建立至善生的归属感既带来了一些优势,也带来了一些困难。

1.有利因素:至善学院作为江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荣誉学院,从全校各个专业选拔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髙的优秀学生,集中学校优质资源,给予多项政策倾斜扶持,进行优生优培的基地。对于学生来说:(1)经过严格选拔和面试加入至善学院所得到的肯定和认可;(2)享受优质师资、小班授课、图书馆资源研究生待遇、专向奖学金激励等最优教学资源的优越感;(3)参与量身定做海外专项游学项目、英语应用能力强化训练、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专门项目锻炼的机会;(4)最终获得至善学院荣誉勋章、结业证书,参加结业典礼、毕业生酒会等庆典仪式的荣誉感;(5)至善学院管理团队所营造的至善环境、至善管理、至善服务的良好文化氛围等,构成了培养至善生学院归属感的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1)至善生来源复杂所带来的在学生心目中建立学院归属感的困难。江南大学至善学院至善生由三部分来源组成:一是从大一新生中间选拔出的“直招生”;二是从二年级学生中选的“选招生”,这部分同学是至善生的主体;三是由学校教务处和生工学院按照相关办法选拔出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以下简称“基地班”)的学生自然成为至善学院学生。学生来源复杂,同学之间较为陌生,对形成归属感带来一定难度。(2)全新成立的学院,至善独有的文化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在校内乃至全省、全国的知名度还未建稳。一个学院的文化底蕴和氛围对于吸引学生、培养归属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至善学院于2009年10月正式成立,至善文化的积淀还不深,氛围还不浓厚,名声还不够响亮,还是一个正处于发展完善阶段的新学院,难以较快使学生对学院认可和产生归属感。(3)“双向管理模式”下,学生对学院的期待同现实之间的差异也影响着归属感的培养。至善生学籍注册在源学院,在至善学院只进行素质提升类课程及项目等教学安排,至善学院日前没有建立常规的班级组团机制。没有相对稳定的集体或组织,这对于至善生个体对学院产生较强归属感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虚拟荣誉学院增强归属感路径探索

江南大学至善学院作为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唯一一所采用“双向管理模式”的荣誉学院,在全新的尝试过程中,面临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尽快培养至善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以帮助其适应至善教学管理模式,融入至善群体,在至善学院实现最优培养效果,我院在该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1.结合学生构成实际,优化学生管理模式,加强学院同至善生的联系。根据至善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学院和专业的实际情况,至善学院一直采用“源学院联系人”的方式对至善生进行管理,即在同一学院、同一年度加入至善学院的至善生选出一名同学作为该学院本年度至善生的联系人,负责常规学生事务工作的通知和联络。自实行以来,发现该种模式并不利于至善生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至善生形成集体归属感,从学院的角度来说,不利于掌握学生即时动态,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盲区。于是,从2012年度至善生开始,学院大胆改变,尝试以班级形式管理直招生,在选招生中间,以学科大类为基础为选招生分班,并聘请现已进入研究生阶段的至善荣誉生担任班主任,对该年度的至善生采用组团化管理的方式。一个学期运行下来,至善生的相熟程度、对学院的了解程度、对至善教学设计的认可度等方面较之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加强学院文化内涵建设,通过荣誉吸引载体,扩大学院在学生中的影响。文化因素是影响学生归属感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很好地领悟“学院文化”,才能在更深层面上产生对学院的归属感。作为刚刚满三岁的至善学院,文化内涵的建设才刚刚起步。目前学院主要依托荣誉吸引作为载体,宣传和建立至善学院的精神文化内涵。荣誉吸引的载体包括向至善直招生发放邀请函,颁发至善生录取通知书,至善生可享受图书馆更多资源,至善荣誉生结业证书和荣誉勋章,颁发至善特别荣誉奖,举行至善生结业典礼和毕业酒会等。通过以上载体,使加入至善的同学感受到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培养对至善学院的归属感,这是其一。其二,学院以一些大型活动和工作为契机,在校内进行宣传,增加至善学院在学校的曝光率,使更多的学生和老师了解并关注至善学院,进而为至善学院文化的形成和学生荣誉感、归属感的培养打下基础。

3.重视学生活动设计,采用新型活动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至善学院整合学校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生活动的顶层设计,从学生需要的实际出发,为至善生量身定做特色项目,例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至善生在进入二年级下学期,每人都将参与一项国家级或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此前,学院还通过组织学术沙龙、小型模拟论坛等活动给至善生“热身”。每学年短学期,至善学院还聘请十余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来校面向至善生进行为期三周的“英语应用能力强化训练”项目。此类学生活动都采用“项目管理”的组织形式,三五位至善生组成一支项目组,进行学习和研究,并在活动初期进行项目选拔、中期进行项目检查、后期开展项目总结与展示等活动。项目制使学生充分锻炼团队合作能力,有利于促进跨学科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生学会时间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提升学生素质的活动组织形式,并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参与度、增强活动效果有着显著作用。

4.关注学生心理动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身心健康是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今社会评价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至善学院作为江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田,在育人过程中,除了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整体提升,至善生的心理状况的监测和适时的疏导和指引也是不可缺少的。至善学院在此方面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寓于常规工作之中,借助一些党团、集体活动的契机,开展面向至善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时结合一些特殊时期发生的特殊事件为切入点,组织学生以主题活动、沙龙的形式进行开放性讨论,以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进步。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还将结合学生个人实际,关注优秀学生容易出现心理状况的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疏导和处理。至善生都是各个学院的优等生,他们汇聚一堂,有些同学在比自己更优秀的同学面前会出现不自信或自我否定的情绪,不利于其在至善学院的学习和进步,此时辅导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通过谈话等形式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扫除心理障碍,重新树立信心,不影响其在至善学院的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3.

[2]GOODENOW C.School motivation,engagemen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s[DB/OL].(2007-03-04)[2009-5-20].http://www.eric.ed.gov/ERICW ebPortal / contentdelivery/servlet/ERICServlet?accno=ED349364.

[3]Dale Scott Ridley,Bill Walther.Creating Responsible Learners:The Roleof a Positive Classroom Enviroment.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53-73.

[3]李飞,杨坤.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现状及培养[J].教育与管理,2006,(10):24-26.

基金项目:1.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课题《大众教育背景下高校优生优培机制初探——江南大学至善学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课题号:2010SJD880129);2.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题《大众教育背景下高校优生优培机制及评价方法初探——以江南大学至善学院为例》(课题号:2011WQN007)

上一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 下一篇:武汉市区域性教学联合体运作实践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