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案例谈互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0 02:28:04

从一个案例谈互动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学生自主建构的互动式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提出的,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形成师生间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一“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的目的。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运用互动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习新知识,更能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更深远。下面通过一个教学案例加以说明。

“嵌套循环”是VB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只简单地举了一个例子,给出了一个程序。学生一下子很难看懂,即使在教师的讲解下看明白,也很难举一反三,换个题目仍然难以入手。但如果在教学中合理使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师生、生生共享研究结果,不断完善、修正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则教学效果非常好。

案例:打印出如下的菱形图案

*

***

*****

*******

*********

*******

*****

***

*

互动教学过程:

(1)教师给出任务,并请学生思考、交流、讨论,给出程序。

(2)有学生给出【程序1】:

Print Tab(5);"*"

Print Tab(4);"***"

Print Tab(3);"*****"

Print Tab(2);"*******"

Print Tab(1);"*********"

Print Tab(2);"*******"

Print Tab(3);"*****"

Print Tab(4);"***"

Print Tab(5);"*"

(3)教师请其他学生评判【程序1】,并说明理由。学生的共识是反复使用Print语句,非常麻烦。有学生联系教材上等腰三角形的打印思路,想到用“嵌套循环”的方法。给出不完整的【程序2】:

For i = 1 To 9

Print Tab(???);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4)教师总结学生的意见,并进一步表明,下面的任务就是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的个数之间的关系。即:

i:1 2 3 4 5 6 7 8 9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5)学生研究这些数字关系,发现很难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其困难之处在于起始位置和“*”的个数都是对称变化,而i值不是。但i值是可以自由设定的,那么,能否让i值也对称呢?有学生考虑让i值的范围为[-4,4],则Abs(i)为一组对称的数列。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起始位置:5 4 3 2 1 2 3 4 5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6)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找到i值与起始位置之间的关系:

起始位置 = Abs(i)+1

这样,【程序2】可以完善为【程序3】: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

Print "*";

Next j

Next i

但此时仍旧看不出i值与“*”的个数(即内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

(7)在教师的帮助下,借助另一组单纯的对称数(n)找两者的关系。即:

Abs(i):4 3 2 1 0 1 2 3 4

“*”的个数:1 3 5 7 9 7 5 3 1

n: 1 2 3 4 5 4 3 2 1

这样可以看出,

“*”的个数 = 2 * n – 1 , n = 5 - Abs(i)

所以,“*”的个数式= 2 * (5 – Abs(i)) – 1

(8)完成程序,【程序4】: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1);

For j = 1 To 2 * (5 – Abs(i)) – 1

Print "*";

Next j

Next i

本例是一道理解上比较困难的题目,如果单靠教师讲解,则教学效果不好,如果放手让学生摸索,则很多学生会无功而返。而采用互动式教学法,集全体师生的智慧,随时互通信息,相互提高,相互补充,寻求最完善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案例中,正是不断有学生提出方案,又不断有学生提出修正意见,才能让全体学生一起到达解决问题的成功彼岸。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思考的过程,是对以往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信息、情感的交流过程。

恰当把握教师的引导度是互动式教学成功的关键。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进入误区而难以自拔;教师过分引导,又会阻碍学生的自主研究。在本案例中,当学生的思路畅通时,教师只作信息的接收者和复述者;而当学生陷入很大的困境,或研究方向出现混乱时,教师才给予恰当的提示。提示的情况视学生研究的情况而定,换句话说,学生的研究情况决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这种师生互动,既保证了教学进程的顺利进行,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本案例实施后,有位学生并没有限于课堂上的结论,而是继续思考并提出了新的思路,他认为用内层For-next循环控制“*”的个数本身就很麻烦,而干脆改用String()函数就简洁得多,他给出了令人吃惊的【程序5】:

For i = -4 To 4

Print Tab(Abs(i) + 1);String(2 * (5 - Abs(i)) - 1, "*")

Next i

这个程序完全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没有采用互动式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只会限于教师所讲的内容,缺乏主动思考,就不会有这样“超越教师”的成果。

上一篇:如何在政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下一篇:虚拟仪器技术引入电工电子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