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忧愁李秋玲

时间:2022-10-20 01:50:06

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忧愁李秋玲

据说,当下很多人患有“上班恐惧症”。主要表现在提起上班就发愁、焦虑。尤其是假期后的上班第一天更是萎靡不振、烦躁不安。但是,有不少教师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一旦待在家里时间久了,就会情绪异常,或烦躁不安,或空虚无聊,或无节制的狂欢后又产生虚度光阴的内疚感,从而产生抑郁、焦躁甚至心悸、失眠等身心健康问题,他们认为学校才是美好生活的“伊甸园”,在校外闷闷不乐,一旦到了学校就忧愁散尽,满面容光,与同事们有说有笑,在课堂上活力四射,活脱脱变了一个人,仿佛是谁偷走了他们的忧愁。

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忧愁?是学生?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些七十岁的老人回归到他年轻时生活过的场景里生活,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似乎回到了年轻时的心态,甚至连自己的生活方式、举手投足、语音腔调都回到了从前。这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同化人,可以把人“穿越”到美好的过去或未来。由此联想到教师,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可以与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一起。就这一点来说,教师与这些老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也是生活在让自己年轻的一个好环境里。“好鸟枝头皆朋友”,能够与孩子们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是上天赐予的最大财富。懂得珍惜的教师是珍爱自己的学生的,珍爱自己的学生,就是珍惜自己的财富。大多数教师是这样的:与成人在一起,是个成人;与孩子们在一起,立马就年轻了二十岁、三十岁,变成了个孩子――用孩子的思维思考问题,用孩子的眼光对待事物,就连声音都变得孩子腔了,这时候,你的气场就不再是大人的气场,而是孩子的气场。孩子是无忧无虑的,是天真无邪的,那么,完全融入孩子气场的教师还有什么忧愁和烦恼而言呢?

难怪有个女教师风趣地说,她的学生个个都可爱,又都是“小贼”,偷走了她的忧愁,送给了她无穷的快乐。是的,教师与孩子们在一起,也许觉得并没有得到什么,反而失去了什么,失去的是忧愁和烦恼。失去了忧愁和烦恼,剩下的不是快乐是什么?教师的快乐在于学生,正如水之有鱼,林之有鸟,清晨,当你披上晨曦漫步教室,孩子们那一声声甜润的问候,足以催醒早起的困倦;课间,当你抖落一身粉笔沫来到操场,围在你身边的那些“小可爱”,足以让你体味到亲情的环抱;暮钟敲响,当你踏着余晖离开校园,孩子们那留恋的顾盼、亲切的招手,足以驱散你满身的疲惫;当你情绪低落时,孩子们仰望着你的那种乖巧,足以驱散你心头的阴霾……学生是教师快乐的源泉,是教师幸福的资源。

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忧愁?是课堂?

舞台,是演员绽放异彩,成就自我的地方。一个演员,一旦离开了舞台,就丧失了快乐的空间。著名演员蒋雯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说:“我觉得演员应该回到舞台,每次演完话剧我都觉得提升了。”值得庆幸的是,教师也有一个演绎自己辉煌人生的大舞台――三尺讲坛。大凡对教育怀有虔诚之心的教师,一刻都不愿离开讲坛,离开课堂。魏书生当了局长,事务繁杂,还兼任学校校长和一个班的语文教师,对他而言,课堂就是生命;全国优秀教师于洁老师“总是开开心心,没有职业倦怠感”,她把自己的课堂妙喻成“农夫、山泉、有点甜”。课堂,让他们的人生更精彩;课堂,让他们的心灵更纯净;课堂,让他们的教艺更精湛……

是的,课堂是教师实现人生梦想的地方,是教师展示才华、释放情感的地方,是与孩子们心灵沟通、零距离接触的地方……走上这圣洁的讲坛,对视几十双明亮的眼睛,迎着几十面稚气的笑脸,纵使心有千千结,纵使身有万万愁,也会顿然瓦解殆尽,也会顿然心胸豁达。走进了课堂不仅走进了学生,还走进了文本,陶醉在文本里,放眼五湖四海,研读唐诗宋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与伟人对话,与哲人同行,那既是一种崇高,又是一种忘我的境界。在课堂上,一边面对学生,一边面对文本,既有孩子一样的“天真无邪”,又有伟人一样的“凝重伟岸”,这时候,早已拂去了尘埃的蒙蔽,自己的言行举止也随之超凡脱俗起来,什么烦恼、忧愁与得失,统统抛到了九霄云外,也许海阔天空、滔滔不绝,也许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也许喜形于色、开怀大笑……有人听窦桂梅老师的课,说她说话嗲声嗲气,举止幼稚可笑,完全把自己幼儿化了,未免太造作,太让人心中发麻。窦桂梅老师说,她是在做给小孩子看的,她融进了课堂,融进了小孩子的心里,她不管大人的那些所谓的感受。是的,融进了课堂的教师是忘我的,是入戏的,是不在乎外界评判的。毋庸置疑,课堂也是一个“贼”,偷走了教师的忧愁。

是谁偷走了教师的忧愁?是自我?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在《常想一二》里说道:“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我们生命里不如意的事占了绝大部分,因此,活着本身是痛苦的。但扣除八九成的不如意,至少还有一二成是如意的、快乐的、欣慰的事情,我们如果要过快乐人生,就要常想那一二成好事,这样就会感到庆幸,懂得珍惜,不致被八九成的不如意打倒了。”是的,生命已经够苦了,外界给我们的压力已经够大了,如果我们把八九成的不如意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我们应该学会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以苦为乐,把教学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来做,快乐,是生命中的美丽花朵,让快乐的情绪感染自己,让负面情绪轻描淡写。

据说魏书生就曾单独安排了两个学生观察他在课堂上是否动怒,如果他在课堂上动怒,这些学生就有权提醒。魏书生是想有个快乐的人生,是想用快乐感染学生。我们有时候难免会遇到不快乐的事情,这时,我们要学会自我解嘲,告诉自己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在我们面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要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一些多而杂的事端。不要一遇到事情,就觉得自己真倒霉、好糟糕,都与自己过不去似的。要知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遇到的事情越多,磨就越多,成长就越快,成熟得也就越快,这哪能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上天并没有给人的身心注入痛苦的基因,人之所以苦痛,多半都是自找烦恼罢了。生活的快乐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犹如在阴云中突然阳光显露、彩虹当空,心灵的突然洞开来自于从容,来自于豁达。林清玄在《常想一二》的结尾里说:我常常想,达摩祖师渡江的“一苇”,不是芦苇,不是小舟,也不是什么神通,而是一个思想的象征,象征在人生的险海波涛中若能“用美思维”“以好静心”,纵使只有一苇,也能无畏地航行了。

世上没有救世主,拯救自己的只有自我本身,由自找烦恼到自找乐子,是一种质的飞跃。教师,也要学会当“贼”,把自身的烦恼偷走,留下浑身的快乐和幸福,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工作。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第四实验小学 276000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郑旺镇湾林学校 276028)

上一篇:中等职业学校物流专业基于“工匠精神”的人才... 下一篇:伦理的儿童与儿童的道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