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汉字遭遇“危机”

时间:2022-10-20 01:41:58

不要让汉字遭遇“危机”

“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的热播,暴露出了当下人们使用汉字方面的一些尴尬,比如提笔忘字。所谓提笔忘字,就是会认、会读,但是忘了怎么写。这与电脑键盘、手机键盘等的大量使用有关。

有的人感到担忧,认为长此以往,对于母语的情感将会淡漠,汉字将遭遇“危机”。但假如真的是这样,这“危机”到底是什么呢?提笔忘字,是汉字的特殊性所造成。同样是使用键盘,没有听说有英文危机、法文危机。因为英文、法文是拼音化文字,在用键盘敲出一个英语词汇的时候,本身就是在书写和读音。

而汉字则不同。汉字的形体很重要,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重视汉字的书写,所以创造出书法艺术。对汉字来说,本民族的诸多历史文化信息以及思维特性都凝聚在书写,亦即汉字的字形上。提笔忘字,忘记汉字的书写,到最后,汉字就变成与英文、法文一样的拼音文字,本民族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可能就此丧失。要说危机,可能在这里。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字书写的困难是当今全球化引发的文化危机的一个方面、一种反映。全球化在经济上体现为跨国公司,经济产业链的全球配置,在文化上则体现为西方文化,或者说是拼音文化的扩张。

因键盘的使用而引起的这一轮的汉字危机,也是一种现代性的危机。以键盘为标志的电子技术,是一种现代技术,它已经全面接管现代社会的运转,塑造了现代生活的面貌。放弃键盘,理论上在一个封闭环境(比如一个国家内部)也许可以做到——事实上,根本做不到。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效率,放弃了与世界接轨,也就是放弃了“现代化”。

面对这种现象,从一些人开出的“药方”看,除了提高母语意识,在中小学普及书法课程,好像也没有太多办法。事实上,从小学习书法课程的一代人,成长起来后,仍然要进入键盘的世界,进入现代化生活,进入全球化。

如果加入历史的眼光,我们会发现汉字的危机存在历史的吊诡。在20世纪最初的几十年,不少重量级的文化人物曾经非常激进地批判汉字文化,他们中有的人认为汉字与现代世界文化格格不入,主张学校都要采用拼音文字;还有的人甚至主张废除汉字,采用罗马字母。这些主张是激进的,因而,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这是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富强的强烈诉求在文化层面上的反映。汉字作为旧文化的突出代表,被当作进步的绊脚石,必须彻底地搬开,才能产生新的文化。在现在看来,这可能就是汉字的危机,可当时的人不这么看,不仅没有看作是危机,反而认为是革命,是变革的机会。

为什么对于汉字的几乎差不多的做法,在一个时期是革命,在另一个时期反而成了危机?我认为,这是因为时代格局发生了变化,由此带来的问题也发生了变化。

在批判汉字、追捧拼音文字的时候,当时的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是:落后和封闭的中国有被世界现代化潮流抛弃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激烈地批判本国语言,主张拼音文字,目的就是为了与世界接轨,搭上现代化的“班车”,赶上那一波全球化潮流。

而现在,中国已经在全球化潮流中,人们无处不在地享受着现代化的种种便利,键盘书写带来的此轮汉字危机,是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独特性的问题,是如何避免体现在文字书写当中的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不被技术整合,因而可以说是对全球化和现代性的一种应激性反思。

(王淦生 摘自《长江日报》,2013年8月10日 文章略有改动)

上一篇:繁花岛屿开到荼蘼 下一篇:同一结构两种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