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

时间:2022-10-19 11:34:46

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改革

摘要:为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省市普遍实施。新课程倡导新理念,对课堂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作为一名课改中的思想品德教师如何面对新的挑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

关键词:初中 思品课 教学方式 教学改革

新课程改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方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读、议、练、讲有效结合,运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才能向课堂要质量,达到课改理念的体现、课标的落实和新教材的运用的教学效果。现就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尝试供大家探讨。

一、体现教材特点,先学后教

新旧教材有明显的区别:如果说旧教材称为教本,是以教师的教为主,那么,新教材就是学本,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许多教师将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位置颠倒,把学生当作自己课堂教学表演的工具。新教材倡导以人为本,即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自学、探索、实践的过程,让每位同学都变成为有理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渴望表达、渴望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具体分为两个阶段:

1.课前预习,即课中、课前预习,生成问题。课前预习,即传统教学中的课前预习。在上新课前,学生先将下一节课的内容看几遍,并把看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生成解决不了的问题,并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课中预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再次自学课文,对看不懂的内容学生相互讨论,把解决不了的问题交给老师。

2.课上合作学习,即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提交的在课前、课中预习生成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巧妙地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使他们在相互质疑、探究中不断解惑。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具体体现在:1.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帮助学生改善心理品质与个人的道德品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关注学生的交往,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往能力,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使学生在生活中能与他人、集体和谐相处;3.关注社会、国家的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积极参与各种社会生活;4.学习基本的法律知识,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利并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交往做准备。通过学习,增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大品德培养的力度。

三、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主体参与。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学过程,发挥其主动性、能动性,达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谈自己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当众提出来,然后请同学们一起“会诊”,从书中寻找“药方”,运用心理品质的有关知识解决学生实际生话中的许多烦恼,诸如人际关系、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等。法律知识也能帮同学们解决日常生中发生的一些纠纷,如消费纠纷等。同学们都说,想不到以为枯燥无味的思想品德课还这么有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能为人生指明正确的航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是课改下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其间的引领作用尤其重要。如何引导、组织、参与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做到三步曲,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了解到理解,最后掌握运用,成功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导入新课时科学展示目标;巧妙设置问题,从简单开始,步步深入,循序渐进;及时点评学生答案,总结得失,指出不足;适当延伸拓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由此及彼,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1.学会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高品质、积极、主动的学习。其特点是能够自己确定有意义的学习目标;能够针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既参与学,又参与教;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有正确的评价,并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中学生而言,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应预习课文,划出知识点,找出自己不理解的知识、不懂的问题十分关键。上课时教师要学生明确本节教学目标基础上,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遇到的问题,老师要当堂解决;其后,为增加理解,提高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应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思考,找出自己认识上、知识上、能力上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纠偏补错,及时复习,融会贯通。

2.探究学习

老师给予学生研究题目,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践、调查、信息搜集分析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进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有优势,也有压力与困难;对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大事。思想品德课教师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培养时代需要的创新人才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姚录荣;浅谈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教学[J];成功(教育);2008年06期

[2]蔡玉莲;新课标下的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评价方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6期

[3]杨祖恩;新课标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师知识和能力拓展研究[J];学理论;2011年11期

[4]梁亚民;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体会谈[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年09期

上一篇: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教学 下一篇:论新课程教学中的后进生转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