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10-19 11:16:29

试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 要]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时展需求的重要环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推动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以能力建设为根本途径,做到统一标准、严明制度,稳定队伍、提升素质,推进课改、加强能力。

[关键词]艺术高职院校 文化课 教师 专业化发展 策略

在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级各类院校的文化课课程日益显示了它的重要性和知识优势。艺术高职院校的文化课因此而成为将艺术高职教育与学生能力、将学生能力与市场经济效应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而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是否能达到既定目标、取得预定效果,关键在于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的高低。有鉴于此,有必要在明确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的前提下,研究探讨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以适应时代对此类院校发展及毕业学生的新要求。

一、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颇具艺术潜质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选择进入艺术高职院校继续深造。一方面,这是令我国艺术界可感欣慰和高兴的事;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学生既然自主选择以艺术为未来学习和工作的主要方向,那么就理应将艺术专业学习视为头等甚至唯一重要的大事来抓,至于文化课,那是学生在初级教育阶段就已经完成的事,在艺术高职院校中并不重要,学生是否学好文化课与学生的艺术前途无关紧要。当然,学生一般都是基于对艺术的偏爱、兴趣和能力才报考艺术高职院校的,与此同时,此类院校在录取报考学生时也总是将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列为首要考量的因素。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课在艺术高职院校中居于次要或者可有可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艺术高职院校招生体制在客观上降低了院校对学生文化层次和文化素质的要求,加强对录取入校学生的文化课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早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从根本上说,提高劳动者素质决定了国家经济繁荣、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因此,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及思想道德素质,是事关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的根本大计。” 无论艺术高职院校还是其他类别的院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以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绝不仅仅是培养他们一个方面的专业技能。特别是综合素质,它体现了学生智力、才能、兴趣、品行、性格等多个方面,而对这些方面的培养就有赖于文化课教育这一基本课程教育的实施。有鉴于此,提高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他们培养成适应时代需求、质量高端的艺术专业人才,必须从他们的知识文化结构入手,注重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有机融合,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有一位西方哲学家和教育家曾说:“明智源于鉴史、慧巧源于诗歌、精细源于算数、深沉源于广博、庄重源于论理、善辩源于修辞与逻辑。”这句经典论述说明,文化课教育对于学生想象力的丰富、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视野的开阔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例如历史类文化课让学生明白过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再例如语言类文化课让学生置身思想熔炉、知识海洋,让他们在背诵字词、诵读课文时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又让自己的思想接受潜移默化的道德影响,从而提高修养、丰富思想、明白事理。

因此,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完全可以在“润物细无声”中充分利用每一节文化课教学机会,向学生美好、纯洁的内心注入思想甘露和知识乳汁。其实,学生在文化课上扎实学习、开拓视野、增强认识、丰富思想,就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层次,就是在培养自己博大宏远的胸怀,就是站在时代的浪尖、以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伟大中国的时代之风和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真正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更进一步说,当前中国人民的艺术欣赏能力与品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日益提高,越来越偏向以挑剔的眼光评价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质量。在此背景下,日后要挑起国家艺术文化事业发展大梁的艺术高职院校学生,被赋予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大的历史责任,也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文化素质要求。毕竟,任何一项品味高端、思想深邃、构思新颖、艺术创造力丰富且独到的作品,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就取决于优良的文化素质。例如表演系的学生,如果只能模仿他人,一定难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演员。而要跳出一味模仿别人的低层次,除了专业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领悟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艺术高职院校加强文化课教育、推动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是关系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那么,在当前艺术高职院校以及社会舆论导向普遍对文化课不够重视的大环境下,如何以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来加强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策略性研究。

二、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包括培养体制、队伍结构、选拔体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以及领导机制等诸多方面。与此同时,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需要体现个人素质和个人能力两方面的专业化水平。因此从策略上讲,要以制度建设为切入点,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保障,以能力建设为根本途径,做到统一标准、严明制度,稳定队伍、提升素质,推进课改、加强能力。

(一)统一标准、严明制度。建设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的教师队伍最重要的是得到当地教育部门的认可和支持。教育部门针对艺术院校学生文化课的需求和教学现状研究出一套适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之后再将这种教学模式在艺术高职院校范围内推广。教育部门试图从文化课的教学方式、内容、策略、模式等方面实施改革,并综合考量各个艺术高职院校特点和教学水平,选择出最合适的院校作为改革试点单位。同时,为了统一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的教学方式,保证学校师资水平,教育部门要建立起考核制度,规范教师的教学资格标准。例如可以借鉴美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按照一定的标准将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分为“优秀教师”与“合格教师”两个层次。无论哪个层次,文化课教师都必须在未来进步、教学方法、基础知识和教育理念四个方面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素质。

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职院校文化课专业教师资格,应具备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将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文化课教师资格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区分,然而法律只对从业资格在学历上进行了规定,并没有针对包括艺术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特点做出进一步明确规定。这就导致了一方面,艺术高职院校与其他院校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业资格方面可以相互替代。但实际上,文化课教师是否可以相互替代,以及如何相互替代,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尚需斟酌。另一方面,综合大学及普通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未来文化课教师时普遍缺乏针对艺术高职院校特点的培养内容。虽然部分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在培养未来文化课教师时涉及到了一些专业性课程,但这些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行课的随意性较大,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所以,为了实现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首先要在制度层面上从教师的从业资格入手,在从业资格认定上要有针对性地既统一标准又有所区别,在文化课教师进入艺术高职院校上岗之前就具有必备的专业化能力,并明确一定的专业化发展方向。

(二)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建设一支稳定且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对此,可以从科学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满意度等方面着手推动。

对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的科学管理,即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拔、培养和考核,是让这支队伍发展更具专业化的重中之重。当前,随着职业教育改革不断走向全面和深化,经过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文化课教师离职业教育所需要的文化课教师的水准还有一定差距,有时这种差距还会变得十分明显。对此,在国家层面上,相关部门应研究建立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培养、培训机制,加强对包括艺术高职院校在内的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培训工作。例如可尝试一种包括培养选送、岗前培训、理论研究、实践锻炼等在内的长效机制。或者可借鉴国外先进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在保留由师范类院校培养文化课教师的传统基础上,积极吸纳艺术高职院校等用人单位以合作编写教材、适当分配学时等方式共同参与培养任务。

优化队伍结构,首先,是要在引进优秀人才的基础上优化职称结构。当前,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队伍的素质比过去已经有了极大提高,学历结构也日趋合理,但这支队伍仍然以刚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刚走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为主,在他们当中,有超过半数的教师甚至都还不具备中级职称。这与文化课及文化课教师在艺术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相匹配。有鉴于此,优化职称结构,以教学经验丰富、工作作风扎实、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充实这支队伍尤显重要。其次,是要优化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是否专业化的一大评价指标,它主要是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课专业知识、理论素养及其他辅助知识储备等,具体包括所有与文化课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与文化课专业相关的专业性、一般性常识等。在社会各界对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给予更大关注和更高期待的今天,文化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成为了他们是否合格的新指标,而且这一指标越来越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随着信息社会的发达和时代变迁,这一指标体系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对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是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提高文化课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当前,绝大多数艺术高职院校都意识到,通过考核可以激发文化课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但由于考核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考核形式单一、考核缺乏民主化、考核定量弱于定性等,不仅没有达到考核的预定效果,反而伤害了文化课教师的积极性。有鉴于此,艺术高职院校可以考虑:将文化课教师的考核与艺术专业课教师的考核有所区分;将校方主导的教学评价与学生评教相互结合;将文化课教师互评与自评相互结合;等等。如此,文化课教师应有的光芒不至于再被艺术专业课教师所掩盖,文化课教师也有机会成为艺术高职院校所倚重的学科带头人,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也必然会随之提升。此外,还要从薪酬制度上入手,以现实的物质奖励提升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当前,文化课教师的工资收入主要包括基本项目、浮动项目和补贴项目,一般情况下,教龄相近、职称相同的教师之间在工资收入上没有太大差距。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水平、教学表现、对学科领域以及学校的贡献很少纳入工资浮动标准。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引导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程度和教学工作绩效与所得报酬相匹配,是艺术高职院校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课改、加强能力

课改即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课改的主体是教师;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可以课改为平台。因此,艺术高职院校应考虑以课改为动力,推动课改本身与强化文化课教师专业能力共同发展。

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课程改革除了遵循此类院校及其他课程课改的应有原则之外,还需把握好实事求是、差别对待的原则。所谓实事求是,一是意识到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差,进而制定适应他们能力的文化课课程考查标准。二是要正视艺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不喜欢上文化课的现实,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教育服务对象,科学合理地编制文化课教材、大纲,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法和考查评价方法。所谓差异原则,一是意识到艺术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起点不同、离散度比较高,因此针对他们的文化课要注意因材施教。二是看清楚不同艺术专业的学生未来发展途径的差异,例如针对打算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的学生,文化课教师的教学要求要更高一些,而针对毕业后即从事艺术事业的学生,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能满足学生文化知识结构构建所需即可。

以课改为契机和平台,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要将强化自身能力为根本依托。文化课教师与专业化发展有关的主要自身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组织课堂能力。组织有序课堂,是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普遍反映难以展开的一项工作,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一项工作。要有序组织课堂,不是简单靠“点名”、“打平时表现分”、“强调纪律”来实现的,而是关键在于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注意力。为此,文化课教师不仅要时常关注社会新动向、教学新方法、学生新思想、知识新结构,还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丰富课堂形式、设计简约高效教学方法、活泼生动开展教学工作。除此以外,还要下功夫关注学生,用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爱心、信心、耐心等尊重、理解、帮助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下都能够引导学生、感染学生。第二,开发课程能力。根据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多年来提出的要求,包括艺术高职院校在内的所有中、高等教育的文化课必须原则上使用由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全国共有上百所艺术高职院校,遍布大江南北,在校学生专业各不相同、文化知识结构千差万别,所以很显然,教材统一编订的适用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的课程教材亟待开发。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不再是教材开发的单一主体,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亦可参与进来。第三,研究课题能力。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再实践,是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在教育改革发展中不断更新、提升的主要途径。因此,文化课教师应关注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从职业教育改革、市场变化需求、文化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连接点等入手,将课题研究转化为推动自身专业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总而言之,文化课教师是艺术高职院校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因而有了更高的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是,对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研究也应该不断丰富和完善,只有从实际出发、立足长远,不断努力探索艺术高职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提高他们的专业化发展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能适应市场和时代需求的艺术高职学生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我国工科大学艺术教育探析 下一篇:古典学派与“人际-行为” 学派的企业传播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