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五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时间:2022-10-19 09:43:15

把握“五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193-02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学习材料、学生情况等,设计问题并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S.C.卡尔汉),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一个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引领学生投入到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去,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获得不同程度的收获和发展。

1 把握“温度”,让提问有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事物并参与其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原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象参加足球比赛一样,即使大汗淋漓,也会乐此不疲。有了兴趣,再重的担子也是轻的;没有了兴趣,再轻的担子也挑不动。因此,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要能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在充满感情温度的课堂上思索、探究、进取。

问题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如教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中“1元=10角”知识点时,笔者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有趣、好玩的事物这一特点,提出问题:羊村长奖励喜羊羊10张1角的人民币,奖励懒羊羊1张1元的人民币,懒洋洋感觉到不公平,你能帮助懒羊羊分析一下,到底公平不公平。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情绪立刻高涨起来,带着正义感投入到帮助懒羊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或操作,或深思,或讨论,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得兴趣盎然,学得有效高效。

2 把握速度,让提问适时

适时延缓,等待时间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举措。课堂上,当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要经历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这个思维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有的老师提问一结束,马上请学生来回答,部分思维速度快、反应敏捷的学生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老师提出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只能是人云亦云,这样的问题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学生的衡情酌理、慎思明辨的能力发展也受到了阻碍。

等待的时间应该持续多久呢?这要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基础而定。如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能迅速应答,这样的等待时间只需三五秒;一些需要总结、归纳的问题,可能需要十秒、二十秒的时间,一些探索多种方法的发散型问题,则会需要一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不恰当的过短或过长的“等待时间”都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过短会造成学生的紧张、忙乱,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或思考不完全,过长的时间会造成学生注意力的涣散,思考重心发生偏移。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问题提出后学生的思维状态,对等待时间作出相应的调整。

3 把握难度,让提问深刻

对课堂提问难度的控制要注意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水平,教育测量中的“难度”测量方法为:难度PH=1-P/W,这里的“W”指课堂内的学生总数,“P”指答问通过的人数,难度PH在0~1之间。若PH为0,全体学生都能回答,问题太容易,学生无需动脑就能轻易解答,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PH接近1,几乎没有学生能回答,问题太难,学生无从动脑,思维受到阻碍,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所以,课堂提问的难度一般控制在0.3~0.8之间,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解答。

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笔者作了如下问题设计:

1.两个完成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

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之间有哪些联系?

3.怎样表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

这样的提问,具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能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已经的知识经验,由表及里进行分析推理,在经过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思考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跳一跳摘到果子”,达到思维强度的“最佳状态”。

4 把握广度,让提问方式多样化

提问的广度具有多重意思,既指提问对象(学生)的面要广,又指提问的类型要广,还指提问的方式要广。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如难度较大的题目由优等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让学生有困难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学生都能勤于思考,善于回答,在智力活动中表现自己和自己的人格。

课堂提问的类型要广,如认记性的提问,理解性的提问,纠错性的提问等。如四年级下期的《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一节中,300-(120+25×4)这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是属于认记性的问题;如果想先算减法,再算加法,最后算乘法,该怎么办?是属于创造性的问题;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是属于理解性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是属于质疑性的问题……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提问,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方式才会更加灵活、开放、多元。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师问生答,也可以是生问师答,生问生答。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要把课堂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将以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以学生提问为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勤问、敢问、善问的能力。

5 把握密度,让提问适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堂中的提问,也应当如知时节的春雨,适量适度。有的教师为了增强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一节课中设计了无数的问题,轰炸式地投向学生,学生接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无暇冷静、深入的思考,匆忙应答,思维一直处于紧张疲劳之中,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提问便会害怕和恐惧,失去思考和回答的兴趣。又有的教师为了增加上课的容量,一节课教师喋喋不休,置学生于不顾,提问少之又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无需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弱化、退化。

课堂上,从一个问题的提出,到学生解决问题,再到引出另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是学习行进的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树立“适量、有效、高效”的问题意识,控制好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难点疑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思考量大的问题,切忌在平庸、繁琐的小问题上兜圈子,绕弯子,也切忌提“是不是、对不对”这些无效或低效的问题,把一节课精心设计成两到三个活动,每个活动以两到三个问题作引领,让学生有兴趣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之路就是问题之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让我们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去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引领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不会,从不能到能,收获并快乐着!

上一篇:阳光体育 快乐体验 下一篇:简谈如何进行刚入园幼儿的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