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象派钢琴音乐的探析

时间:2022-10-19 09:38:25

对印象派钢琴音乐的探析

摘要:从浪漫主义的襁褓中孕育出来的印象主义风格,用具有独特个性风格的曲式结构和和声音响塑造音乐,描绘出音乐的热与冷、色与光的绚烂变幻的意境影像。本文正是从印象派的产生着手,通过对印象派主要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主要作品的分析,来阐述印象派钢琴音乐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 印象主义;色彩;和声;音色;月光;音乐画面

Abstract: Infant from birth to romantic Impressionism out of style,Echoing symbolism in literature and Impressionism in art, it exerted a new sensational effects in music. Impressists, led by Clande Achille Debussy and Maurice Ravel, have described the colour, lights, and the warm or cold aspect in music, such as these colourful and diversified images and plots through their personal melody construction and mixed sounds. So this thesis starting with the appearance of Impressionism, by analysing the syle and main works of a few important composers in Impressionism, has explicated the phonic pecularities of piano in Impressionism.

Key words:Impressionism;Colour;Mixed sounds;Tone colourMoon light;Musical picture

一 、 印象派与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从印象(Inpression)这个词得来的,它来自19世纪八十年代的巴黎美术评论界,本来是画家莫奈的一幅画的名称:《日出•印象》,他们将这幅绘画所表现出来的新的绘画风格,概括为“印象派”(Inpressionism)。当美术界的印象主义已经成为有影响的新潮流时,音乐的浪漫主义已经达到了顶峰期。19世纪末的浪漫派音乐,正处于这样的历史时刻。但是,音乐艺术的演进是不会停止的。新的演进,就必然要用新风格、新观念 ,突破旧有风格和观念。这种新风格的迹象,在晚年李斯特和肖邦的某些作品中,在瓦格纳、格里格,特别是穆索尔斯基的作品中,都已出现。而在整体上新风格出现的鲜明标志,则表现在德彪西的作品中。

二、印象派主要作曲家及其钢琴音乐风格

20世纪的法国音乐可以说是从德彪西和拉威尔开始的。法兰西民族的清秀幽雅、细腻精致在他们的钢琴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是印象派钢琴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

1.和声

德彪西可以称得上是和声大师和魔术师,他把音乐中起重要作用的和声从逻辑功能体系中解放出来,从而获得了更为大量的和声色彩,包括他所偏爱的九和弦和其它派生和弦,尤其是由全音阶的和音组成的全音和弦。(1)和弦色彩化。如在三首交响素描《大海》中海的色调从阴暗忧郁转为明亮开朗,形象也更为具体,在风的怒号和海的游戏同黎明时分平静懒散但有力的活动之间传递中展现出优美的舞蹈和宽广的交响画面。《大海》的和声语言十分独特,七和弦的第三转位与九和弦连接,平行的四度、五度进行以及调性转换的色彩对置随处可见。(2)使用不谐和和弦。德彪西大胆地采用新奇的不谐和的和弦,并且不再有和弦的解决,而是把不谐和的和弦引向另一个同样不谐和的和弦上,也不再有正确与不正确的和声连接,他的作品曾被称为“不谐和和弦之乡”。《拉摩颂》第二主题,频频使用了九和弦,并且没有解决到和谐的和弦上去。其结果是不给扩展的乐段留下任何明确的调式,这就使得音乐更具有自由发挥的空间。(3)使用平行和弦。如在《版画集》第一曲《塔》中,利用五声音节和五度、四度的平行和弦的结合,表现东方气氛。在《飘散在暮色中的声音与香味》和《被淹没的寺院》(14――15小节)中,连续使用平行九和弦,表现出沉闷、苍凉景象。

2.调式

德彪西除了在少量的钢琴作品中用了自然大小调之外,更多的作品用了全音阶、半音阶、五声调式和教会调式,他将这些调式融合进自己的风格中,创造出一类焕发音阶固有音色的音乐。这些调式还常常混合使用,使之具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1)全音阶由于丧失了传统音乐中三大基本音程即纯四度、纯五度和小二度,因而丧失了调性的感觉,与传统和声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表现力却随之扩大与丰富。全音阶中的三和弦为增三和弦,音响效果 极不谐和,增加了乐曲的分离感。如《为钢琴而作》的第一首《前奏曲》。(2)半音音阶的运用使调性模糊,能轻易地毫无准备地从一个调转到另一个调上。而旋律进行更加流畅,如同滑动的小溪,生动而飘逸。如《水中倒影》。(3)五声音阶的运用形成空泛的四、五度音程,造成悠远和空旷的听觉效果。《版画集》中《格林纳达之夜》(38、39小节)。(4)运用教会调式,突出神秘、庄严的风格《意象集》中《向拉莫致敬》,此曲一开始,就使用了葛丽果圣歌的调式,藉此显出古风气氛。(5)运用近关系和远关系等调性转换的手法,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如《阿拉伯风格曲》打破了不和谐音必须先有准备才能解决的原则,改变了和声在紧张之后必须有暂时缓和的传统创作手法。

3.旋律

德彪西的旋律,初见时很难掌握。因为它没有明显的旋律线条。他追求瞬息万变,因而旋律轮廓朦胧迷糊,但有踪迹可寻,虽然大大扩充了调性的范围,终究是植根于大小调的基础上的。为了摆脱陈腐的传统和干枯的公式,在作曲技法上重视音响而淡化旋律。这是它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又一区别。德彪西笔下的旋律是短小而不连贯的动机组合,旋律可能附属于任意几个和弦并经常同伴奏混在一起。他的许多旋律都表现出片段式的、不对称和不连贯的特点,并且这些旋律从不原样反复出现。

三、从钢琴独奏曲《月光》看德彪西的印象派风格

在《月光》中,德彪西的创作手法打破了许多常规,如各种音程的平行进行,不协和音的大胆自由地运用等。他用飘逸的音响进行了新的“和声的化合”,使一切都融化在光与色的印象中。

1.一乐段(1~26小节):《月光》的调性是降D大调,为9/8拍子。该曲由弱拍开始,低、高音区先后出现两组同样的三度音程旋律。低音区背景保持,第1小节的双音重复为旋律的发展铺造了一个幽静、淡雅的环境。而接下来出现的减减七和弦使音响起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仿佛月亮才刚刚升起,静静地,若隐若现。德彪西曾要求演奏者想象钢琴不是用毡槌击弦发声的,要想象成琴键有一种磁力吸住手指而被动击弦发声,甚至想象键盘上有一层丝绒,弹上去很舒服。德彪西在旋律中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音程平行进行,各种性质的和弦轮流交替,音响色彩奇异动人,仿佛一阵夜风吹过,空中霁云飘舒,星光浮动,天地静寂,唯一皓月悠悠上升,好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画。

2.二乐段(27~36小节):开始用三度、六度上行琶音交替模进。左手旋律起伏较大,带动高音部的主旋律进行,实际上左手旋律是分解和弦模式。恰到好处的三、六度琶音增添了绵绵不断华丽流动的气氛。偶尔的临时变音更增添了奇异不凡的神秘色彩。右手的主旋律稍稍隐沉些,显得悠长飘渺。在这段里,力度尽量作到实而不硬,轻而不虚,指尖触键非常轻柔细致。

3.三乐段(37~42小节):此乐段调性起了变化,并展开了一幅前所未有的奇妙画面。德彪西在《月光》中对光色的描绘是很特殊的,他不是在描写光线和色彩的本身,而是一瞬间所感受到的光线和色彩,给人一种瞬间的反映。所以它的颜色不是一种凝固的颜色,像中国国画里的不断变幻的黑,我们欣赏它时,不要只看到黑、白两颜色,它的墨色一直在变,正如德彪西的光线和色彩,不是凝固不变的。这段的情绪要求活泼轻巧,高音区摆脱了低音区深沉的吟唱,变得快乐起来。此刻月亮已经升上天空,银光洒遍大地,从前面的一长串“逆向旋律”逐渐转到右手旋律,音响色彩更明亮更开阔了。

4.四乐段(43~65小节):情绪也逐渐从激动恢复到柔和平静。高音部减弱,中音部开始强调旋律,低音部则如磐石一样平稳安沉。到49小节,旋律又由中声滑到高声部,音响越来越柔和,速度自由地放慢。到第51小节,速度和旋律回到第一段,首尾呼应。此刻左手伴奏部分运用琶音上行,比开头第一段的三度双音更悠长,更富于层次感。旋律中又添加了一些不协和不规则的和声音程,音乐色彩千变万化却有机统一,这种手法是德彪西在音色的运用及发挥中新颖独到的创造。

5.尾声:由第66小节开始的尾声旋律是由分解和弦及琶音构成的,并使用了临时变音记号,使调性色彩变得模糊而神秘,音乐画面仿佛月亮已偏西,夜风渐止,东方天际微微泛白,夜色既将过去。最后,音乐以优美的I级琶音和弦结束,音色清新、柔美、明净,全曲结束时最高音停留在第V级音上,余音袅袅,悠长回荡。

四、印象派钢琴音乐的音乐语言特点

印象派钢琴音乐作品偏重和声和音色,因为这两种要素是创造色彩的最有力的工具。它的旋律多是片断性的不足气息宽广的,它与和声织体在一起,造成种种色彩,节奏、速度、力度、调性、调式的微妙的变化,也成为表现色彩变化的手段。德彪西的音乐语汇之所以独特,相当重要的因素是由其和声的独特风格形成的,他置300年来的传统和声于不顾,不考虑和声的功能,而寻求色彩性音响,在他的作品中,人们很少发现什么严格的对位、复调。德彪西曾一再告诉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素材,但他并不是要学生去模仿大自然,而是去寻觅一种想象和联系,用人的情感去获取大自然的灵感和火花。

参考文献:

【1】张京生 王元珍.《异彩纷呈的艺术长廊――西方绘画巡礼》.1991年4月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P112

【2】华明玲.《用音乐创造世界》《音乐探索》.2002(3)―44―47P59

【3】童逼锦,孙明珠.《外国钢琴作品的分析与演奏》(下).人民音乐出版社P354

【4】周世武.《音乐欣赏》2000年1月第1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P248

【5】钱仁年.《世纪交响》2000年4月第1版.上海音乐出版社,P11

【6】钱仁康,钱永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海音乐

作者简介:

郭杨阳,助教,河南南阳理工学院音乐系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器乐理论。

上一篇:服饰橱窗主题陈列设计 下一篇:就业压力对高师声乐教学的冲击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