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

时间:2022-10-19 09:37:21

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机制的实证探讨

一、引言

在信息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的校园BBS、百度贴吧、个人网站、博客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各类事情的评论。校园网络舆论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方式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同时由于大学生活正处于由学校向社会的过渡阶段,使得大学生极易受到舆论你的影响以及参与到舆论当中来,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则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基于此,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研究日益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探讨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影响,有利于高校采取正确的网络舆论政策,引导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文献回顾

迄今关于网络舆论的定义都是从舆论的定义开始的,但由于人们对于舆论的界定都存在很大分歧,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但综合各方观点,可以认为舆论就是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由此,在理解网络舆论的时候,主要是认清舆论的载体的变化所导致的定义的变化,例如,邹军认为网络舆论即为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把网络舆论界定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但这里,网络舆论的主体所指并不明确,“公众”和“网民”之间的异同也有待辨析。此外,另有学者则进一步把“网上公众发表的意见”区分为两大类,包括网上各种传统媒体延伸的新闻言论,和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舆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的舆论行为,不涉及到新闻言论的问题。因此,笔者把网络舆论界定为狭义的网络舆论,即“网民在互联网上表达的意见”。而大学生网络舆论则特指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网民意见的舆论。

现有文献大都关注网络舆论的形成及其影响,甚少文献专门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界定也存在差别,有的叫做大学生网络舆论,也有的叫做高校网络舆论,但不管如何叫法,主要研究对象都是大学生。此外,现有研究主要是探讨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例如余惠琼认为大学生网络舆论主要有三个特点,即更为张扬的主体意识、更为多元的价值取向、以及更为多样的行为方式。刘建华、陆俊则从传播学的原理出发,论述了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过程,认为大学生网络舆论经历了浅舆论阶段、显舆论阶段和舆论化阶段等三个阶段。此外,大量的研究则是探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等。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存在两个个明显的不足。一是现有研究主要建立在思辨分析的基础之上,缺少实证研究。既然建立在思辨的层面,则其结论的正确与否有待实证研究的验证;二是没有综合考虑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机制及其影响路径关系。虽然现有研究对大学生网络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仅从行为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而没有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前置变量及其后置变量等,从而不能揭示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真正原因,例如为什么有的焦点可以形成网络舆论,而有的焦点却不能;为何有的学生反应积极,而有的学生反应冷淡等,这些现象值得更进一步探索网络舆论的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前置变量。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学生网络舆论形成的前置变量及其调节变量,从而探索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及其引导策略。

1.舆论的性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往往跟网络舆论的性质密切相关。虽然网络解放了人们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信息的垄断,从而导致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网络,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成为焦点,都会成为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对象。如果要成为大学生讨论的话题,这些信息还需具备一定的特点。一般来讲,网上信息可以分为社会公德方面的和非社会公德方面的。事实上,许多新闻报道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因为这些新闻所揭示的事件往往关乎整个社会道德标准和道德底线的突破。例如2009年5月7日杭州富家子弟飚车撞死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在事发后飚车的富家子弟们的态度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正是因为这一事件折射出了富二代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才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大学生自然也会对此进行讨论。因此,舆论越是具有重要的社会公德性质,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网络舆论,由此我们得出假设1。

假设1:大学生舆论涉及的社会公德影响力越深,越有可能引起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参与度。除了社会公德外,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还有可能涉及到自身的事情。网络上的公共论坛、各个高校的校园BBS以及个人网站、博客网站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公共平台,针对各类事件的评论成为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参与的事情。随便点击一个高校的BBS,都可以发现很多学生的留言,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上的问题、学校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评论,抒发感情。综观这些评论可以发现,它们是跟学生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例如学校食堂、学校考试制度、图书馆管理等,这些评论者虽然只是少数,但一旦某个评论或焦点事件关乎到学生的重大利益的时候,很有可能成为一个网络舆论的发生机,吸引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从而成为一个公共事件。例如2008年1月4日,中山大学论坛“逸仙时空”赫然出现一个帖子《中山大学微生物专业艾云灿教授:请您不要再害人了好吗?》,发帖人“伤心博士”以该教授所带研究生的身份,揭发导师几大“罪状”,包括打骂学生、对想要转导师的学生打击报复等,帖中有名有姓,言辞激烈,在学生中引起一片哗然。这个帖子之所以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广泛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是关于学生培养的重大事情,关乎学生自身前途命运等重大利益的事情,因此广受关注,成为一个公共事件。由此可以发现,网络舆论的对于学生的利益相关性会影响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由此我们得出假设2。

假设2:大学生网络舆论与学生的利益相关度越高,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程度也越高。

2.辅导员老师对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影响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帮助学生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意识水平,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科学信念,包括“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以及解决学生一般的思想问题,如各种心理困惑、不良思想情绪等。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涉及许多具体的内容,如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学生党建工作等。正是因为辅导员既是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人生挚友,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所说:“从我的经历来说,大学辅导员对我生活上、政治上的影响和关怀都很大,对引导我过好大学生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辅导员的作用超过父母。”正是因为辅导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使得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方面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由此我们得出假设3。

上一篇:谈少年宫电子琴教学大班授课的课堂教学管理 下一篇:成人教育中药专业开设中药药剂学课程的探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