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士桢:家庭教育必须直面现实

时间:2022-10-19 08:46:13

陆士桢:家庭教育必须直面现实

【陆士桢简介】

出生于1947年8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贡献专家,在青少年研究和社会工作领域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曾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北京青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等。撰写、编辑了《信仰,当代青年安身立命之本》《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孩子今年十四五》《我们怎样做家长》《中国儿童少年工作百科》《未成年人保护手册》等书籍、教材十余种。

陆士桢教授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既有崇高的学术声誉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家庭教育有深入的思考。日前,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她。

时代与影响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但是有的家长感到迷惑:为什么越重视家庭教育,孩子的问题越多呢?是不是过于重视的缘故?上一代、上两代的孩子基本上是“放养”,现在不是也生活得很好吗?您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陆士桢(以下简称陆):首先,我认为家长重视家庭教育是文明的进步,因为家庭承载着责任和未来。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孩子是家长生命的延续,也是一个家庭的价值、地位、社会关系的延续,从来都应该是被重视的。其次,现在的孩子问题越来越多,是时代影响所致。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才需要加强,而不是家庭教育带来更多问题。

记:您所说的时代影响,具体有哪些?

陆:所谓时代影响,指的是时代特征和精神倾向对人的影响。当下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倾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市场经济的物质化影响。曾有意大利记者问过我一个问题:“在你们现在的中国,一个人要想获得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应该具备什么条件?”我不便直接回答,就转移了话题。其实,我在心里是有答案的,即“要么当官,要么有钱”。这就是当下大多数中国人的成功标准,也是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这样的人生观来自哪里?来自市场。我国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取得了国家建设的巨大成功,但也有副作用,即形成了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世俗观念。现在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让孩子往哪儿跑,更不知终点在哪儿。这种急功近利的成功标准,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目标。当我们用物质的、现实的东西判断人和评价人,就会慢慢影响到所有的社会道德价值。中国当下社会缺乏道德,人生的目标简单化、功利化,也必然影响孩子的成长。

第二,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要复杂得多,各种观念并存,同一种观念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表述方式,错综复杂,而多元的意识形态必然造成冲突和混乱。现在的孩子要比父辈年少时累得多,因为他们要在这种物质化、多元化的环境中学会独立、理性地思考,选择价值观和人生目标。

第三,民主法制的平等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环境可以称为“权威社会”,现在则是民主社会、法制社会,人与人之间地位平等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亲子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都说现在的孩子“逆反”,为什么上一代孩子不“逆反”?根本原因是时代不同了,观念进步了,孩子要求平等,而家长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对孩子的主体地位不够尊重。传统的家庭教育方法习惯于训斥,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知识、道德灌输,在今天的孩子看来,这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无效的。

记:您分析得很透彻,时代的进步是谁也躲不开、绕不过的,家长必须与时俱进,否则,还用传统的那一套,家庭教育必然与时代精神相悖。请问,家长要更新观念,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陆:是的,家长要对时代的影响做出回应,即积极思考,更新教育观念。具体的,我认为应该从目标、关系、态度和方法四个方面入手。下面我一一解释。

目标与关系

记:家长培养孩子,心中一定是有一个目标的,而且这个目标一定是向善的。不是吗?

陆:没错,但是真的能够如愿吗?有一位北京海淀区法院的朋友告诉我,他审理的案子,每年都有北大学生犯罪的。孩子考上北大,被视为家庭教育的大成功、学校教育的大成功,更是个人的大成功;在农村,孩子考上北大,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都会来庆祝。但是,北大学生仍然有可能犯罪,还有可能精神抑郁,甚至自杀。所以,每个家长都必须认真思考,我到底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说得透彻一点儿,我到底让孩子取得世俗功利的成功,还是给他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目标,非常重要,也很实在,每个家长都要旗帜鲜明地做出回答。事实上,真正的成功并不是不输在起跑线上,而是要给孩子打好基础,把他的人格和基本价值观培养好,孩子的成功才能有保障。如果只是一心追求表面的成绩,忽视了潜能的发展,那么一切成功都是靠不住的,而且是相当危险的。

记:听说您对儿子的教育就很另类,而且效果不错,能介绍介绍经验吗?

陆:好的。我的儿子学习成绩极差。他上初中时,我和他经典的对话是这样的:我问:“你考得怎么样?”他回答:“还行。”我追问:“什么叫还行?”他不耐烦地回答:“后边还有仨。”意思是,他的考试成绩排名全班倒数第4名。后来好不容易念完初中,他说不想考高中了,就算考也考不上。我说:“要不,咱掏点钱上高中?”儿子说:“妈妈,看起来你是为我好,其实你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差点没把我噎死!后来他上了中专。突然有一天他跟我说他要考大学。我惊讶之余,当然支持。结果,那一年他是他们班唯一考上本科的。再后来,他打算出国留学。我说:“好啊,你到国外读个硕士、博士,你就成功了。”他说:“我就想学电脑动画制作,我要读一个职业教育。”这意味着,他在中国拿到了学士学位,然后到国外读一个大专!我当时想不通,思想斗争特别激烈,因为我知道,国外的职业教育学费很高,而且,他这种学法也太离谱了,完全不符合一般性规律,即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成功标准。但是没办法,孩子想学习也是要求进步的表现,我只好纠结着支持他去加拿大读了几年书。回国后,儿子的事业发展得很顺利,重要的是,他的状态非常好,专业技术也好,而且充满热情。很多人对我说,你儿子上大学本身就是奇迹,他现在的状态更是奇迹。其实,整个过程中我都在反思。我有一个成绩不好的孩子,我也曾经非常焦虑,经常跟他发生冲突,但是后来我尝试去了解他、理解他,帮助他把基础打好,不管过程多么坎坷,最终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找到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总之,这不是奇迹,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的。

记:您所说的“关系”,指的是什么?

陆:“关系”指的是亲子关系定位,重点是家长怎么看待孩子,把孩子当成什么。以前的家长和老师都遵循着一个以社会为本的培养目标,无论茄子、萝卜、土豆、苹果,都按照苹果的模子去塑造,现在这种思维行不通了。那天,我在小区门口见到两个邻居的孩子,他俩特别调皮,整天惹祸,学习成绩也不好。我们聊了起来。我说:“打个比方,你们太像土豆了,大人为什么教育你们呢?就是想把你们塑造成苹果,然后再出口。这都是为你们好。”那俩孩子想了想,说了两句非常深刻的话。第一句是:“那全是你们大人想的。”第二句话是:“我告诉你们大人,我们土豆长好了,照样出口!”

家长如何看待孩子,我认为有三个重要的概念值得家长们深思:第一,孩子是能动的、发展的主体,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也不是可以随便塑造的橡皮泥;第二,孩子是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关键是如何发现和发挥,所以,永远不要对自己的孩子失望;第三,孩子是独特的,就像他们的长相和指纹,区别于别的孩子,所以要学会欣赏孩子,戒掉攀比、唠叨的毛病。

态度与方法

记: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家长,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还需要强调吗?

陆:家长爱孩子,这是不用说的,但怎么个爱法还是有讨论的必要。家庭教育,首先是态度问题,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方法。举例来说,家长需要赞赏孩子和接纳孩子,但赞赏和接纳有很大差别。对孩子的言行,家长可以不赞赏,但要理解和接纳;换句话说,家长一定不要要求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得到你的赞赏,不要要求孩子按照你的标准来表达自我。孩子跟家长成长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代有很大的差异,对孩子的许多言行,家长可能看不顺眼,可以不赞赏,但是不能强行禁止和纠正。如果家长不理解、不接纳,就失去了和孩子对话的诚意和基础,再高明的沟通技巧也是枉费心机。

记:现在的家长对教育方法格外重视。听讲座、买图书、请教专家,求的正是教育方法。如果孩子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家长往往羞愧地说“我不会教育孩子,没方法”。

陆:是的,家庭教育,方法的确很重要。关于家庭教育,不断有一些新的提法、新的思想涌出,很多家长如获至宝,但是往往未见得就能奏效。家庭教育很复杂,社会环境、家庭状况不同,同一种方法可能培养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家长们应当用心做些研究。我认为,家长要寻求有效的教育方法,首先要跟上时代脚步,与时俱进,摈弃传统教育方法中的糟粕,如打骂、体罚、训斥、灌输等。这些糟糕的教育方法在当下时代不仅是无效的,而且会伤害孩子心灵和亲子关系,哪里还谈得上家庭教育?

记:家长更多关心的是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您有什么建议吗?

陆: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辅导是必要的,但家长要达观些、智慧些,不要整天喋喋不休地唠叨、催促、监督,孩子考试成绩差了更不能打骂,因为这些办法根本没用。理论上说,中小学阶段,智力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基本条件,影响成绩的就两个:一个动力,一个习惯。学习动力怎么增强呢?过去的办法是树立远大理想,好好读书,将来成为科学家、文学家,为社会创造价值。现在家长还用这一套,多半不会取得理想效果。对一个孩子来说,学习动力是两个欲望构成的:第一个欲望是求知欲望,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学、深入学;第二个欲望是成功欲望,而成功不一定是将来成为什么“家”,更多的是一些小小的成就感,赢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表扬和肯定。所以,家长给孩子设立目标,一定不要太高、太远,而应该把目标分解,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不断增强。当孩子达到了哪怕很容易就能达到的目标,家长要不失时机地鼓励、奖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肯定。这种肯定能够转变为孩子的学习动力。

关于孩子的学习习惯,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三点:第一是专注力。凡是成绩好的孩子,上课都很注意听讲。培养孩子专注力的方法很多,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比如,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专注于某件单一的事,时间长了就培养了孩子很好的专注的习惯;二是思考的习惯。懒的孩子成绩永远不好,所以要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三是严谨的态度,即做事认真,一丝不苟。此外,相对于孩子的表面成绩,培养孩子的智能结构、心智能力更为重要。

最后,我想通过贵刊呼吁,家长在寻求教育方法时千万不要照搬别人的经验,因为孩子的个性不同、环境不同、时代不同,生搬硬套无异于削足适履。最好的办法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办法,这就要求家长密切观察孩子,深入研究孩子。因材施教是家庭教育的精髓。

上一篇:做个“沉默妈妈” 下一篇:她为何视异性为洪水猛兽?